两年前
的今天,波兰的华沙。

90岁高龄的安杰依·瓦伊达停止了呼吸。
一提起波兰导演,或许更容易想起拍摄[钢琴家]的罗曼·波兰斯基,或是[十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相比他们的国际化,瓦伊达确实显得更加古板、传统。
瓦伊达的电影始终离不开波兰,波兰的历史,波兰的人。
波兰斯基的[钢琴家]相比瓦伊达的波兰电影更受大众所知
即使是在外流亡的1980年代,瓦伊达也在试图通过他国的历史来反思波兰的现状。
他是一名骑士,始终以最优雅的姿态进行创作。
他是一名真正的爱国者,将自己对波兰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作品之中。
他被誉为波兰电影之父,但他的影响不仅限于波兰,更是跨过了国家和民族,成为全世界电影人汲取灵感的源泉。
波兰斯基当年为了进入洛兹电影学院费尽周折,在参演了瓦伊达执导的[一代人]之后,才得以成功入学。瓦伊达也成为他终身的导师和友人。
波兰斯基在电影[一代人]里献出了银幕处女秀

不远的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罗伊·安德森,一定会在他的影史十佳中放入一部瓦伊达的电影。
而身处地球另一半的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科波拉等好莱坞大咖,都对瓦伊达的作品极为推崇。
2016年10月9日,他的离去,让全世界的电影人为之震恸。

拍英雄,拍社会
安杰依·瓦伊达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50年代与亚历山大·福特、安杰依·梦柯、耶日·卡瓦列洛维奇等人一起开创的“波兰学派”
波兰电影也自此一跃成为世界电影人的焦点。
1950年代,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启了“非斯大林化”改革,作为社会主义东方阵营之一,波兰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波兰学派”应运而生。
瓦伊达的[一代人]吹响了“波兰学派”的号角
这些年轻的电影人,对于英雄主义做出了新的释义,电影也主要表现个体情感在宏大历史事件下的处境和变异。
作为学派的旗手,瓦伊达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摄了反映波兰二战时期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
这三部电影,无一不弥漫着一股迷茫、绝望的气氛。其透露出的悲情和无力感,一部比一部更甚。
[下水道]的摄影风格更加先锋、凌厉
另一方面,其先锋、实验的影像风格,也让瓦伊达的电影显得凌厉而深沉三部曲最后一部[灰烬与钻石],更是成为了众多后辈导演追捧的佳作。
在这部电影中,大家都在谈论着不知何处的华沙。就像是契诃夫《三姐妹》中不断说出的“莫斯科”。
[灰烬与钻石]中的诗意镜头令人着迷
瓦伊达除了拍摄电影,也导演过许多戏剧。契诃夫戏剧中的虚无、诗意,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歌颂,都深深影响了瓦伊达的电影。
曾有人问瓦伊达,戏剧转瞬即逝,远不如电影能够成为永恒,为什么还要去做戏剧呢?
他回答说:
正是因为戏剧的这种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特质,我才会如此地喜爱它。如果我们的内心深处真的总是期待着不朽。
死亡和遗忘本身也具有这样的魔力
年轻时期的瓦伊达
也许正是抱着这种理念,瓦伊达始终在追逐着历史事件的影子和遗迹。而对波兰政府来说,“波兰学派”,尤其是瓦伊达,是个极难驯服的家伙。
1977年,瓦伊达拍摄了[大理石人]
[大理石人]反映了英雄主义的幻灭
电影讲述了一个刚毕业的女导演打算要拍摄50年代的模范英雄,结果在拍摄过程中,逐渐接近英雄的真相。
[大理石人]让瓦伊达吃了不少苦头,甚至在很长时间不能在国内上映。但这一切并没有让瓦伊达有所退缩。
八十年代初,波兰建立了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他们通过组织罢工,来反抗统治者的压迫。
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完成了[大理石人]的续集——讲述“团结工会”的[铁人]。
[铁人]与[大理石人]反映了同样的道德焦虑,而且更有力
这部电影拥有一个类似[公民凯恩]的故事结构,一点点揭开波兰工人真实的生存现状。
[铁人]让瓦伊达荣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却在波兰境内遭到禁映。此后,瓦伊达本人也被驱逐出了自己的祖国。
只想拍祖国的瓦伊达却被祖国流放
拍历史,拍祖国
80年代,是瓦伊达最痛苦的日子。
长达九年,他四处漂流而不能回乡。但这仍然没有遏制住他拍摄电影的欲望。
这段时期,虽然有像[德意志之恋]这样的委屈求全,但也出现了如[丹东]这样的豪迈之作。
瓦伊达在法国拍摄的[丹东]获奖无数
这部以法国大革命时期为背景的电影,至今仍能够在法国电影史的长河中烁烁闪耀。
而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的[群魔],同样获得了诸多好评。
瓦伊达与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的[群魔]
瓦伊达的电影永远与政治挂钩
战争,革命,国家,体制。
[丹东][群魔]也鲜明的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借用他国的故事,反映自己对祖国政治现状的反思。
彼时的波兰,正被苏联牢牢的掌控着。二战中被德国纳粹和苏联联手掐灭的波兰流亡政府,长期寄人篱下,对波兰本土毫无行政能力。
瓦伊达在[丹东]中所传达的政治观点直指波兰
正像同一时间流窜德法的瓦伊达,只能借助他国的资源,延喘自己的电影事业。
在这一点上,瓦伊达显示出了与波兰斯基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完全不同的心疼。
波兰斯基曾对瓦伊达说,他出走好莱坞,是因为那里有第一流的专家。
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法国合拍的盛邀,也十分的积极。[两生花][红白蓝]三部曲成为他一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杰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取景法国和波兰两地
瓦伊达是个不折不扣的古典派,却一直渴望着回国拍摄自己的故乡。
他倔强地打着比喻:
要我去抢银行的话,我比较喜欢和一帮业余者一起干,而不愿加入职业抢匪的行列。
对他来说,拍电影,一定要找一帮老相好一起拍。
瓦伊达会与所有合作的人都成为好朋友
80年代后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政策下,东欧国家逐渐松绑。1989年,波兰人民共和国更改为波兰共和国,走上了议会民主道路。
同一年,安杰依·瓦伊达回到波兰。
这时的波兰,与他离开时,已经具有非常大的变化。
拍伤痛,拍精神
瓦伊达这一辈人,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那时的波兰,在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的瓜分下,已经亡国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一战时,波兰恢复了独立。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德瓜分,政府流亡。战后,波兰成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但却一直在苏联的掌控下。
这是一个反复经历磨难的国家和民族,但波兰人民却总能守护住自己的波兰精神。
正如他们的国歌所唱的一样,“波兰没有灭亡”!
[铁人]中的“团结工会”大罢工
瓦伊达回到了波兰,继续从事着电影事业。他不再受到政府的压制,反而成为了人民争先追捧的文化大师。
2007年,念过八旬的瓦伊达,推出了电影[卡廷惨案],直击1940年苏联犯下的卡廷大屠杀。
瓦伊达为[卡廷惨案]的故事酝酿了17年
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否认此次屠杀,并且在波兰国内禁止谈论相关话题。
数千名波兰战俘被杀,却一直被隐瞒。直到一些解密的文件公布于世,才让此事件得到确认。
瓦伊达的父亲正是在这次大屠杀中牺牲。
[卡廷惨案]中瓦伊达用平静、冷酷的手法展现了屠杀过程
已步入暮年的他,选择继续用电影揭开历史的伤痛,直面民族的伤疤。
电影能直击人们的良知。我觉得自己没有浪费这一生。
2016年,瓦伊达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推出了新片[残影余像]
瓦伊达在90岁时完成了[残影余像]后便离开了人世
讲述了一名画家在苏联统治时期受尽压迫,最后只剩下左脚和右手,但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良心。
电影仿佛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又仿佛是对年轻人传达一种声音,坚定,勇敢,充满力量。
今年8月,瓦伊达的著作《Un Cinéma Nommé Désir》(“一部名为渴望的电影”)被引进中国内地,取名为《我们一起拍片》
瓦伊达将自己的拍片心得写进了《我们一起拍片》
此书正是瓦伊达在80年代流亡时期撰写而成的拍片心得和体会。
通读此书,你会发现瓦伊达就像是一个亲切的老相识,平和地跟你谈论着拍片中的故事,吐露自己诚挚的内心。
他的一生都与电影相伴,他告诉我们:
历史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对我们的勇气提出很高的要求;观众会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引领。
电影,真的可以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今天,瓦伊达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发酵。
瓦伊达和他的[卡廷惨案]
【推荐阅读】
昆汀·塔伦蒂诺|了不起的盖茨比|忍者神龟|英国病人|库布里克|波洛|最后决战|大玩家|春天的故事|笑傲江湖|2001太空漫|成龙|侯孝贤|西区故事|2D转3D|蜡笔小新|黑泽明|安妮·霍尔 |流星花园|伯格曼|原野奇侠|超脱| 七武士|情定日落桥|还珠格格|柯南|希区柯克之死|克劳斯贝|单挑|旅行|好莱坞式结局|呆头鹅|漫威|奥逊·威尔斯|随我婆娑|罗西里尼|纸月亮|戛纳|钉子户|两生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荒蛮故事|大象|绝美之城|背靠背,脸对脸|永恒与一日|钢琴家|星球大战|ET|上帝之城|末路狂花|春光乍泄|雨果|魔方大厦|死亡诗社|李沧东|初恋这件小事|杀手|史密斯夫妇|十八岁的天空|唐老鸭|弗雷德里克北区10号|夺宝奇兵|史上最强演技,舍他其谁|爱在午夜降临前|土匪女皇|花木兰|电影海报|张彻|蝙蝠侠|电影院|疯狂的石头|回到未来|7月4日|喋血双雄|柯南·道尔|王家卫|幽灵公主|换尸疑云|电影剧本|简·奥斯汀|李小龙|妓院|琼瑶|夜店|尼罗河惨案|文德斯|梵高|千年女优|暴劫梨花|烂片之神|长镜头|广告植入|恶毒女配|维神|买凶拍人|曼哈顿疑案|满映|瑞凡·菲尼克斯|销魂泡面|80年代电影|少年包青天|诺兰|肖申克的救赎|被忽略的第五代导演|阿加莎|张爱玲情史|元叙事|破产姐妹|哈尔·阿什贝|电影配乐|爱新觉罗·弘历|邪典绅士|义勇军进行曲|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基顿|脱发电影人|邦德
【瞎话电影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