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旅行》
导演    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主演   沃尔特·基罗斯
事件   1992年4月30日上映
1992年,《旅行》上映。
1895年至今,再也没有一部影片可以像它一样,完整呈现整个拉丁美洲。
同样,没有一部影片,将寻父拍的如此魔幻,却又如此真实。
01.
为什么寻父
上帝创造的第一件事就是旅行,之后是疑虑和乡愁。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尤利西斯的凝视》
旅行的意义多种多样,影片《旅行》中的意义,是寻父
寻父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母题,源自希伯来文化中的“圣父”与“圣子”。
最早的寻父母题,出现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忒勒马科斯受女神雅典娜的暗中指引,离家去寻找父亲。
左一为历史寻父第一人——忒勒马科斯
只有父亲在生命中缺席,才会寻父。
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在于通过寻父,弥补缺失,完成自我的身份建构。
父权代表着权威、社会性与秩序性。
寻父亦是通过否定自己,与父权认同,完成自身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春光乍泄》中,台湾的张宛为了好玩,拼命打工,来到世界尽头——比格尔海峡。
《旅行》里,火地岛的马丁为了寻父,背起行囊,离开十七年的家——乌斯怀亚。
乌斯怀亚被是南美洲最南端的城市,被誉为“世界尽头”,有着久负盛名的“乌斯怀亚灯塔”

马丁从未见过他的父亲,父权在他的生命中严重缺席。
每当念及父亲,马丁总会露出罕见的笑容

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母亲改嫁,继父视他为仇敌。
马丁与父亲唯一的联系,是父亲创作给他的一本连环画。
马丁的父亲曾经游历整个拉丁美洲,他将途中的所见所闻都绘成了画
连环画中讲述着拉丁美洲发生的趣事,与马丁悲惨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
当反差开始发酵,自我否定悄然形成。
关于父亲的种种想象让马丁不能自已,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当下,踏上寻父之旅。
可经济上的拮据与拉丁美洲的广袤总使他望而却步。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马丁的女友。
女友意外怀孕,马丁欣喜若狂。
正当马丁盘算出去打工,为后代构建美好未来之时,女友迫于家长压力,打掉了孩子。
这让马丁心灰意冷,他丧失了留在家乡的最后理由。
愤怒的马丁拿斧头砸爆了女友家的车

亲情是过去,过去令人心伤;爱情是希望,希望变得渺茫。
对于贫穷的担忧与未知的恐惧,在那一刻,双双失去了力量。
一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皑皑白雪便已覆盖了乌斯怀亚。
正是这个清晨,失意的年轻人悄悄踏上他老旧的自行车,一路向北,追随父辈的足迹。
02.
从寻父到不再寻父
《前赤壁赋》在骈文中享有盛名,源于文章的通性,借景抒情。
不过苏子抒发的并非喜爱之情,而是“知不可乎骤得,托遗想于悲风”的虚无主义之情。
这种情感写出了人于宇宙之中的渺小,喜爱之外,凸显忧伤与无力。
文章写到这里,就已经有了非比寻常的高度。
毕竟骈文一贯的要求只是华丽的辞藻与对仗工整,顺带抒发喜悦之情。
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已达到及格标准。
不过,《前赤壁赋》远非骈文的顶峰。
公认的“第一骈文”是冠绝六朝,俯瞰唐宋的《滕王阁序》。
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发出了类似苏轼的感慨,诸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然而王勃却没有一口气沉到底,突然笔锋一转: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短短二十个字,虚无主义的阴霾一扫而光,顿生存在主义的希望。
这是极其豁达的胸怀,“第一骈文”的高度,也在于此。
扯了这么多,是想说索拉纳斯的《旅行》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由寻父而起,却以不再寻父而终,这是一种高度。
前人少有的高度。
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算是寻父题材的忠实爱好者,一生中短短12部片子里,两部说的是寻父。
《雾中风景》里,乌拉姐弟俩从希腊出发,去德国寻找所谓的生父。
怎奈生父本就是个谎言,她俩是私生子,一路历尽磨难,却终究一无所获。
看完片子,除了无尽的绝望,就是彻骨的寒冷。
《雾中风景》没有《旅行》的明快,寻父之路变成了地狱之行

《尤利西斯的凝视》里,主人公的胶片就像马丁的连环画,指引他去寻父,而父亲被抽象成故土。
几番寻找,却只收获惨痛的历史,最终落脚在“流浪的人没有归处”。
《尤利西斯的凝视》没有《旅行》的写意,个人的寻父被加上了集体的枷锁

东欧国家的近现代史,完全可以开一个比惨大会。
凄惨如波兰,光是在1772~1795短短23年里就被瓜分了三次。
因此,波兰导演拍起寻父题材,那种悲凉已近黑化的程度。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中,约瑟夫到一家神秘的疗养院寻找生死未卜的父亲。
他无论如何想不到疗养院是个诱饵。
这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他被卷入记忆的轮回。
约瑟夫在时间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化作一具行尸走肉,成为下一批诱饵的引渡人。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干脆完全抹杀未来,所有的一切都化作永恒的沉寂
如此“寻父”,父亲没找到,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与《前赤壁赋》中的虚无相近。
毕竟,电影与诗歌不同。
电影诞生于一种奇观,更应该给人希望。
《旅行》中,马丁横穿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样没有见到他的父亲。
马丁从乌斯怀亚一路北上,到了拉丁美洲的最北端——墨西哥
但他停止寻父,是因为他所去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父亲留下的脚印;他所结识的每一个人,都藏匿着父亲的影子。
每当旅行中遇到困难,那些连环画中的传奇人物,仿佛从书中跳了出来,无数次帮助马丁度过难关。
阿美利克跳着肆意的伦巴,教会他吟诗,让他感悟活着的真谛。
阿美利加父亲来自古巴,母亲来自乌拉圭,他则出生于巴拿马,因此,他的名字极具象征,就是“美洲”

铁托敲着硕大的铁皮鼓,告诉他反叛,让他知晓斗争的意义。
老的铁托已经逝去,新的铁托继续前行,“铁托”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抗争与统一

法斯蒂诺拿出老照片,给他讲父亲的故事,让他明白,父亲对他的爱,从未停息。
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因为爱而离开”吧

马丁不再寻找父亲,因为这趟旅行之中,已经建立了和父亲的共同经验,远胜于见面后的一番攀谈。
《旅行》的最后,马丁说道:
就算见不到他,心中也不乏希望。
我不会再找父亲了,只要平静地坐下来,就能感觉到他无处不在。
他永远都在我的心中。
03.
拉丁美洲之于索拉纳斯
阿根廷是索拉纳斯的故乡,而6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有着同样的困境:独裁与贫穷。
这种困境让每一个拉丁美洲人痛心不已,索拉纳斯也不例外。
对于拉丁美洲,索拉纳斯有着极深的感情,拉丁美洲就像是他的父亲。
1969年,他以《燃火时刻》,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这部影片记录了阿根廷与美洲新殖民主义的反抗斗争。
影片受到阿根廷右翼势力的排挤,索拉纳斯受到死亡威胁,被迫流亡西班牙。
流亡期间,虽然无法拍片,但他对拉丁美洲的挂念却一刻都没停止。
1983年,魏地拉政府倒台,索拉那斯得以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
1985年到1998年,他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拍摄了仅有的四部长片。
《探戈,加得尔的放逐》、《南方》、《旅行》、《云》。
影片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回不去故乡,只能不断寻找。
早已不再年轻的拉丁美洲斗士——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云》之后20年里,就像马丁不再寻父,索拉纳斯也不再拍摄故事片。
《旅行》拍摄的过程中,他已看遍拉丁美洲的苦难,他的“寻父”早已完成。
他转而投身社会纪录片的拍摄,用摄影机书写南美人民的苦难。
对于他来说,无需再去刻意编剧。
拉丁美洲布满魔幻。
镜头所到之处,尽是故事。

推荐阅读,你或许会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