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话 | 德国电影

俗话说得好
长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电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人的更替
就像宫斗大戏
位分高的娘娘们总会被鲜嫩水灵的新人取代
当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上位
新的时代就开始了 

20世纪50年代
联邦德国经济繁荣
电影艺术却停滞不前
老一辈电影人沉浸在战争的阴影里走不出来
影片质量低下、内容贫乏、逃避现实
总之就是
1962年2月28日
一群年轻的短片导演拿着一纸「宣言」
参加了正在奥森豪威尔举行的第八届西德短片节
他们大声呼吁
「旧电影已死,寄希望于新电影」的口号
并旗帜鲜明的阐述了「与传动电影决裂,用新的语言创立新的德国电影」的主张
开启了德国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转折
被后人称为「奥森豪威尔宣言」

每个电影运动兴起时
总有一种鲜明的特色让世人铭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忠诚的客观纪实」
法国新浪潮是「鲜明的个人风格」
而新德国电影则是「神经病+不正常」
记住这一点
基本上就了解的整个新德国电影
来,跟我念:
电影主要分三个种类

乍一看都是勤劳勇敢的正能量主题
之所以拍的神经兮兮
完全是因为创作者们就好这一口
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著名的「德国电影四杰」
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法斯宾得、文德斯
刚开始一切正常
大家规规矩矩拍电影,一颗红心向太阳
然而,1966年施隆多夫从法国学成归来
受新浪潮启发,拍摄了处女作[青年托尔勒斯]
讲述了一个出身犹太家庭的青年
遭受法西斯纳粹折磨的惨痛经历
预示了德国新电影的觉醒
从此年轻电影人们走上了「不正常」的道路

1979年
老施的代表作[铁皮鼓]诞生
影片通过一个死活长不大的熊孩子奥斯卡
再现了战时德国的小市民众生相
畸形奇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法西斯的抗议
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反纳粹主义电影」之一
体现了他对不正常儿童的偏爱
老施也因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改编
被称为电影界的「文学艺术家」
1967年,赫尔措格
拍摄了他的首部长片[生活的标志]
讲述了一个在希腊岛屿上看守废弃弹药库的
孤独士兵的故事
荒凉的海岛和酷热的天气使士兵逐渐走向疯狂
老赫由此成为德国新电影
第二个崭露头角的导演
1972年[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是一个寻找黄金的冒险家,阿基尔的故事
1974年[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
则讲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孤儿卡斯帕·豪泽的经历
他在电影中描绘了一种
远离人类文明的异域环境
以及身处其中的精神异常不健全的人
躁狂病患者、侏儒、孤儿、冒险家
意在揭示文明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有强烈的寓言色彩
1969年,四杰之三的法斯宾得
带着处女作[爱比死更冷]闪亮登场了
他是新德国电影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导演
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电影大师
被誉为「新德国电影奇才」
涉足电影各个领域:
导演、编剧、演员、剪辑、作曲、摄影
在短暂的一生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
作为一个敢于直面现实的艺术家
小法的电影总是深深潜入现实和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的主题大多是:人的失落和异化
他坚持艺术,同时推崇商业
是典型的「德国式好莱坞电影」
著名的是反映妇女生活与命运的
「德国女性四部曲」:
[莉莉·玛莲]、[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洛拉]、[维罗妮卡·福斯的欲望]
这些电影以二战为背景
展现了战后德国的生活画卷
既有典型好莱坞的故事叙述
又有被纳粹战争和精神扭曲的社会和人生
可惜这位电影奇才个人生活丝毫不加节制
抽烟、喝酒、嗑药
年仅36岁就去世了
实在是电影界一大损失
1971年
文德斯携处女作[城市里的夏天]出现
之后他展现了自己对旅行的狂热爱好
特别喜欢表现公路、汽车、摩托车、飞机和轮船
文德斯开创了公路片类型
通过无休无止的旅行
感受现代人生活的孤独气氛
洋溢着对运动的迷恋

但文德斯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憎恨商业片对艺术的侵蚀
另一方面又赞赏好莱坞熟练地技术和特色
为此他极力提倡「本国电影国际化」
1984年[德州·巴黎]上映
通过一个男子孤独的旅行寻找妻子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标志着他「美国化倾向的高峰」 
最可贵的一点是
新德国电影不仅在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
商业上也有不俗的成绩
所以他们得以摆脱新浪潮、左岸派
新现实主义夭折的命运
得以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下去
所以说
票房真的好重要哦!
就酱
~

【推荐阅读】
【瞎话电影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