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泰坦尼克号》3D版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文斯莱特、比利·赞恩、凯西·贝茨
制片国家  美国
事件  2012年4月10日上映
20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又一次在中国上映。
这部15年前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披着一件3D的外衣,重新回到了大银幕。
引发影迷集体回忆杀的同时,再次斩获3.4亿美元的票房,成为3D电影史上又一座高峰。
真真儿是名利双收,躺着就把钱挣了。
01.
再登银幕的「泰坦尼克号」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上映,狂揽18亿票房,至今仍是全球最卖座的影片之一。
还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11项奥斯卡大奖收入囊中,成为那一年电影的最大赢家。
要知道,素来以学院标准自居的奥斯卡,可从不待见这种商业大片。
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奥斯卡获奖
2009年卡梅隆的又一力作《阿凡达》上映。
凭借精彩的故事,炫目的视觉效果,收获27亿票房,超越《泰坦尼克号》,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
基于《阿凡达》的3D视觉经验,卡梅隆萌生了将《泰坦尼克号》转制成3D版本,重新搬回大银幕的想法。
20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已经在大西洋底沉寂了100年。
卡梅隆找来制片人威廉·谢拉克,着手准备影片的转制工作。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相关报道
在此之前,《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狮子王》等影片,都曾被转制成3D版本,但是效果差强人意,以至于很多人不喜欢3D电影。
卡梅隆在接受采访时说:
之前的诸多3D转换电影,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制作人太过于追求抢占市场先机,无法全身心投入,以确保影片转换的质量。
《泰坦尼克号》是我的宝贝,我会卷起袖子参与到影片制作的每一个细节
既然要做3D版本,就要达到3D摄影机那样的效果,不然我宁愿不做。
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3D版模型影棚接受采访
02.
从2D到3D
2D电影转制3D,并不像变魔术那么简单。
转制之前,制作团队先得为电影除去噪点,一帧一帧的将每个画面处理的更加清晰动人,这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算一下:《泰坦尼克号》共194分钟11640秒一秒24帧,全片共232800帧画面。
23万多张图片,要一张张手动去躁、锐化,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对于那些一张自拍,都需要美图秀秀半小时的人来说,不吃不睡,至少也得20年才能完成。
为了吸纳更专业的工作人员,卡梅隆选择了与擅长检视电影画面Stereo D公司合作。
参与转制的300多人,除了极度的细致以外,还必须灵活机巧,针对每帧画面的不同,及时调整降噪要求。
Stereo D公司工作人员,需要逐帧修复电影每一个画面
第二步,开始抓取场景的深度信息」,这是最难也最重要的一步。
为了更好理解,小编先解释一个必要的知识点:
3D电影中「景深的正负视差」
「正视差」指:3D电影中,嵌到屏幕内部的部分,两眼的视线,相交于屏幕的后方。
「负视差」指:3D电影中,突出到屏幕前面的部分,及两眼视线相交于屏幕的前方,靠近观众的一面。
3D电影中的正负视差图(图片来源:EXTREME TECH)
如果直接拍摄一部3D电影,场景被事先安排好,拍摄的角度和视差的变化都能够提前预设,影片的3D效果自然很好
而《泰坦尼克号》拍摄时,还没有3D摄影技术,电影中的每一帧画面都不是立体的
卡梅隆只能带领着300名艺术家组成的团队,逐帧绘制出每一幅画面的轮廓线。
建立起每个人体、物体的三维网络模型,增加视点信息,得到其「深度映射图」,再将其立体化。
什么是「深度映射图」呢?
电影中每一个画面都是有深度的,哪怕只是一朵花,也会有靠近屏幕的一面远离屏幕的一面
花朵图片转为「深度映射图」(图片来源:EXTREME TECH)
将其转化为一个黑白深度图,黑色代表最远,白色代表最近
根据这个来判断被摄物在画面中的深度。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现在的一些转换软件,将2D图片转化为假3D惯用手法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海港人群画面
上一幅「人群实景图」转换成的「深度映射图」,颜色越浅,距离屏幕越近,每个人或事物的轮廓、明暗,成为做3D立体画面的依据
但在电影制作中,仅这样还不够。
下一步,导演还要借助复原模型,凭自己的感觉,更精细的推断出画面中每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不但要逐帧加工,还要反复检查每一帧的立体成像效果,精益求精。
制作者要先在画面上勾勒出每个人物,物体的大致轮廓,然后把他们放在正确的深度平面中,再去除所有的修改痕迹
就像卡梅隆在接受IBC采访时说的:
不要妄想3D转换有什么自动的过程,这纯粹是一个高度主观,并且重复性的人工劳动。
就这样,经过60周的制作,耗费1800万美元,卡神终于带领团队,将这部15年前的经典又一次搬上了银幕。
2012年4月,3D版泰坦尼克号在英国伦敦首映,这次制作团队让它回到了故乡,从这里再次扬帆起航
2012年4月10日公映前,多个城市的「零点档」电影票被抢购一空。
在3D的效果下,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华丽而壮观的「泰坦尼克号」
每个人都再次和杰克、萝丝一起经历了那场生死离别,原本细腻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03.
内容才是王道
3D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1922年,电影诞生27年后,一部名叫《爱情力量》的影片,就向观众展示了「立体影片」的神奇。
1952年,电影《非洲历险记》被公认为第一部3D长片,打着「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的广告,吸引不少人,走进影院。
50年代,许多大导演不喜欢3D技术,认为这不过是哄人的玩意儿,根本不叫艺术。
以至这一时期,众多3D电影中,只有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等少数几部精品。
早期的几部有名的3D电影:《黑湖妖谭》、《非洲历险记》、《电话谋杀案》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进入中国,虽然只有75块3D IMAX银幕,却获得了全片30%的票房收入。
往后几年,随着《地心历险记》(2008)、《阿凡达》(2009)等影片的引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3D产业的发展。
2009年,更被定为中国「3D电影元年」
各大影院的3D银幕数量从2004年的75,增长到《阿凡达》之后的600块
到了2012年,《泰坦尼克号》上映时,全国3D银幕总数已经突破5000,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
本世纪初引入中国的几部3D电影,掀起了中国的3D热潮,一直到今天
资本主义强大的视听效果震撼过的中国电影人,纷纷行动起来,用高科技武装自己的作品,尝试3D电影的创作方式。
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从1962年,中国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到后来的《苏乞儿》、《大闹天宫》、《太极》、《血滴子》...一时间,各种电影举着3D大旗,争相挤进影院。
但无论票房还是口碑,真正引起轰动效应的屈指可数
甚至因其粗糙的3D效果,引发了业界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谁是山寨3D」的口水战。
一个耳光打过来,冰冷的票房表明了《泰坦尼克号》的成功难以复制
近几年兴起的国产3D电影,只有少数几部口碑票房不错,其他都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炫目的3D外壳只是吸引人们走到影院的一个噱头,真正让人们坐在那里,看到最后一刻的,是电影历久弥新的故事和情感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说:
一部伟大的影片,足够激起你的思维想象。《卡萨布兰卡》、《冰血暴》,回想你看过的好电影,他们需要是3D的吗?
没有好故事,再好的3D也只是技术

推荐阅读,你或许会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