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话 | 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诞生于欧洲
天生就给它扣上了一丝小资主义的调调
不过红星闪闪的社会主义也没吃干饭
当「先锋派」在法德两国如火如荼发展时
身处东方的苏联传来了一种更为强劲的声音
那就是「苏联蒙太奇学派」

这里先解释一个本期漫画的核心专业词汇
这个词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
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装修」
由法国印象派导演路易·德吕克引入电影领域
是一种电影制作中特有的表现手法
即把拍摄到的各个镜头加以编排、剪接
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剪辑」

早在大卫·格里菲斯时期就有电影剪辑的尝试
其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便是一大创举
为后世的蒙太奇研究打下了基础
可惜这老哥第二部大片就赔惨了
此后一生都在还债
再没有什么重大贡献
这给苏联的同志们以可乘之机

1922年,苏维埃政权兴起
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政府面临着国内外众多压力
严重的经济困难下举步维艰
那叫一个惨
为了振奋人心
当时的领导人列宁大大发出号召:

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支持
苏联电影工业红红火火搞了起来
其中包括一些先锋派性质的青年电影团体
「电影眼睛派」「奇艺演员培养所」之类的
在他们的研究创作中
蒙太奇发展到史上最高峰
苏联电影学派成为当时世界电影的一座高峰
最有名的三大拿就是:
普多夫金、库里肖夫、爱森斯坦

1918年
年轻的库里肖夫为了研究不同镜头间的组合效果
做了一项名垂青史的研究
名为「库里肖夫实验」
他拍摄了一张演员莫兹尤辛面无表情的面部照片
将他分别与一碗汤、一口棺材、一个小女孩
剪接到一起
观众惊奇的从这张脸上看到了情绪地变化
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
看到棺材时,表现出悲伤

看到小女孩时,表现出愉悦
库里肖夫由此得出结论:

 这便是蒙太奇最直接的效果
试想一下
如果男人画面前放一个裸女的镜头
估计观众看到的就是调戏了
所以,蒙太奇也就是导演给观众的心理暗示
 1922年
戏剧导演爱森斯坦在库里肖夫成果上更进一步
他认为画面的冲击力来自:
两个毫无关联镜头的对比或连接
提出了「杂耍蒙太奇」概念
又意为「感染力强烈的蒙太奇」
提出伟大想法的同时,
爱森斯坦又钻入了自己的牛角尖:

1924年
老爱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罢工]
以此来实践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
可惜啊,电影除了胡接乱剪啥都没有
说白了就是一堆散乱镜头的堆砌
观众根本不知道他讲啥,骂声一片
狠狠打了老爱的脸

1925年
爱森斯坦痛定思痛
深刻反省了自己的失败
拍摄了影史十大奇作之一的[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以澎湃的激情歌颂了起义士兵和群众
抛弃了教条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
用饱满的激情、缜密的构思、娴熟的故事、精彩的蒙太奇技巧一应俱全
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
将爱森斯坦推上蒙太奇大师的宝座
但是吧
人总是习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直到把自己摔死
爱森斯坦出名了有了充足的资金拍摄电影
可接下来的几部都没能再书写「战舰」的传奇
什么[十月]、[新与旧]
都陷入了纯蒙太奇实验的怪圈
还是那句话:一堆镜头的堆砌

1926年
另一位蒙太奇大师普多夫金横空出世
拍摄了他的处女作[母亲]震动影坛
不管理论还是创作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与爱森斯坦属于一个流派
创作方法大不相同
老普比爱森斯坦清醒的多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在创新蒙太奇的同时没有抛弃传统
既有对比隐喻
又有演技、结构和完整的故事统一
建立了一种正确的电影创作观念
走上了一条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哦~
除了三大巨匠
蒙太奇学派还有两个人也值得了解下:
一个是「电影眼睛派的」维尔托夫
他是另一个钻牛角尖的人
且极度排外
总觉得剧本演员摄影棚
通通都是资本主义的玩意
主张:所见即所得,实况拍摄
影响了一批纪录片选手~
此外
还有个叫杜甫仁科
可能是他的名字有「杜甫」两个字吧
拍出来的电影一派诗情画意
还是农村特有的那种土土的诗意
和我们唐朝的诗圣大大神同步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苏联电影虽是共产主义的产物
也很上纲上线
但是导演和领导们却极在意观众的喜好
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为了宣传政策
如果观众不赏脸
它宣传给谁看呐
~
就酱
~

【推荐阅读】
【瞎话电影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