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几个月以前,我们写过Eurekahedge大中华最佳对冲基金得主,常春藤资产的深度访谈,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常春藤资产:低调到“尘埃”的大中华最佳对冲基金》。常春藤资产是少数打通国内外产品线的对冲基金,公司有四位投资合伙人,包括黄勇、程定华博士、蒋煜和石海慧。前三位都来自早期的光大证券自营团队,石海慧也是常春藤自己从研究员培养起来的投资合伙人。
从投资体系上,“长期主义”确实渗透在常春藤资产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他们管理的负债端久期比较长,对于基金经理的考核也都从长期角度出发。平均的持股周期为五年,许多大牛股从公司成立至今一直持有。常春藤投资团队的几位合伙人也一起工作多年,整体的方法论和理念相一致。他们看公司主要从商业模式出发,对公司的终局进行判断,选股要求非常苛刻,每一位基金经理的持仓都相对集中。常春藤资产也是国内很早放弃择时方法的资产管理机构,他们很早就意识到择时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称。
在这次的访谈中,我们围绕常春藤资产的具体投资案例进行了分享,从布局A股的SaaS云服务龙头,再到为什么看好医美赛道。常春藤资产喜欢强用户粘性的生意,强粘性意味着提价能力,历史上常春藤资产买入持有过的许多公司都有持续提价能力。
从估值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价能长期守住,那么估值就能稳定住,如果再叠加量的增长,就能带来估值的提升。常春藤资产发现,量价齐升经常会出大牛股,但是可遇不可求(比如2020年的免税)。此外,他们非常看重这门生意中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不少长坡厚雪的赛道,都属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很长的生意。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此次访谈的投资“金句”:
1. 择时带来的回报和风险是不对称的,如果做错了一次择时,就需要做对三次来弥补
2. (市场波动中)稍微降低一些仓位来控制波动是没问题的,但不能把公司完全卖掉。如果在下跌中卖掉公司,那么就再也买不回来了
3. 使用化妆品的年龄人群也在增加,从中学生到中年人都有,也就是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LTV)在变长
4. 历史上我们重仓的互联网社交、高端白酒、教育、云服务SaaS等都是用户粘性极高的生意。用户粘性高,就能够不断提价
5. (为什么不喜欢餐饮)做正餐要成为一个百年老店是很艰巨的任务
6. 我们看波特五力模型,最终都要反映到提价,通过提价就能带来比较高的毛利率,这种是我们很喜欢的商业模式
7. 收益来自对公司终局的认知,历史上我们也有许多大牛股中途下车的,也是因为我们对后面一段的估值提升并不理解
朱昂:过去10年常春藤资产的扣费年化回报率是22%左右,能否再谈谈是如何做到的?
 常春藤资产 我们的选股就是三个维度:好行业、高质量、估值合理。如果用非常直白的话说,我们就是买好公司,如果再加两个形容词,就是好行业里面高质量的成长股。
我们对于好公司的定义是比较苛刻的,从历史持仓能看到,我们买的都是最终走出来偏白马的龙头公司,而且都是在比较早的位置介入。无论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都是由极少数的头部公司创造了绝大多数的利润,我们的目标就是找到最好的这一批头部公司。
我们在上一次访谈也说过,选股只买最好的生意。我们要求行业空间足够大,这样行业中的好公司才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增长。历史上我们投过的互联网、教育、云计算等都是长期赛道。我们对于目前渗透率较低,未来确定会不断提高的新能源汽车也有涉猎,这属于我们投资中的中期赛道。
除了空间足够大以外,我们还要求行业赛道的增速至少30%以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增速,其实并不是好赛道。我们的投资周期很长,股票池很少,在买入之前都是从至少3年维度看问题,这样你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是非常审慎的,对于每一个买入的公司都做过深度思考。相反,如果认为买入的公司即便看错也能马上卖掉,那么投资决策就不会很审慎,选股的标准会大打折扣。
我们在之前那次访谈也提到过,“长期主义“渗透在我们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我们多头仓位中的个股平均持有年限是五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的持股周期变得越来越长。
朱昂:你们在成立初期,就放弃了“择时”,但是早期A股投资,“择时”甚至博弈是比较主流做法,为什么你们那么早就放弃“择时”?
 常春藤资产 我们几位创始合伙人在光大自营的时候,就放弃通过择时来获取收益,我们意识到择时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投资方法。择时带来的回报和风险是不对称的,如果你做错了一次择时,那么需要做对三次来弥补。
假设一个公司目前是100元,如果你觉得短期市场要跌了,就把股票卖掉了。那么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市场真的下跌,公司股价从100元跌到了80元,那么你可以再买回来赚了一个20元差价。还是一个是市场没有下跌,公司股价继续从100元涨到了200元,那么你就中途下车了一个大牛股。
我们通过这个案例就能理解,如果做错了一次择时,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做对一次择时带来的收益。我们投资的公司都是有长期逻辑的,从来也不是冲着短期逻辑去买的,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找出一个好股票,因为择时把牛股卖飞了,是投资中很大的风险。
我们也不会因为股价跌多了,做被动的止损,除非我们看错了。底部因为各种原因被动卖出股票,那就承担了巴菲特说的“永久性亏损”。
朱昂:你们在云服务的研究也很深入,能否分享一个案例?
 常春藤资产 A股有一家做建筑领域信息化的云计算公司,我们最早在2013年就看过这家公司,当时公司的商业模式还是卖光盘,和今天的业务结构完全不同。到了2015年我们开始对这家公司做深度研究,并且不断对基本面的变化进行跟踪,而下手重仓买入是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可以看到,从对公司的关注,到研究,再到买入整个跨度都是很长的时间周期,我们在买入之后也一直持有很长时间。
促使我们买入公司的最根本原因有两个。首先,我们从公司的组织架构上看到了业务转型成功的迹象。当公司从一个卖软件光盘的公司,转向云计算服务公司的时候,组织架构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我们看到公司管理层有很大的魄力,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大调整,公司之前的元老都从各个重要的岗位退下来,全部换成新人。这种魄力在上市公司里面是很少见的。看到这个迹象,我们就认为公司很可能会转型成功。
其次,我们发现公司在两三个省内的转型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数据。由于从卖软件license转型到卖云计算subscription模式,公司最初的收入会出现明显下降,而且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在初期会降得很快。在我们通过跟踪发现,公司在两三个省到了第三年利润都回来了,更关键的是盗版率明显下降,公司最终的客户数量还比转型之前增加了。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相信公司的转型能够成功,开始买入并重仓持有。在买入的初期,这家公司的估值波动很大,因为在当时的A股并没有多少互联网类似的公司,一开始只能用PS进行估值,但是PS估值稍微波动一下,就会对股价产生很大的波动。
朱昂:但是这个公司波动很大,你怎么拿得住?
 常春藤资产 我们当时通过两三个省的数据,大致测算了一下公司全部转型成功后能做到40-50亿的年收入体量。转型成功后,公司的费用率也会显著下降,不再需要销售人员,只需要服务人员就足够了,这样整体的利润率能做到40-50%之间,对应大约20亿的利润。我们买入的时候公司市值在200到300亿之间,给到我们的安全边际就很高。
我们也琢磨过公司是否会转型失败。由于当时提供SaaS的企业很少,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有养成。更重要的是,所有转型失败的企业,都是因为原本在行业中的市占率不够高。我们在跟踪的过程中,也不断关注市占率和付费习惯两个指标。今天,用户的付费习惯在方方面面都已经养成了,这也和社会趋势的变化有关。
我们能一路持有,也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对公司的终局有所判断。
朱昂:许多好公司在持有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方面有没有其他案例分享?
 常春藤资产 确实,我们再分享一个关于儿童生长激素的公司。这个公司我们关注特别早,2008年还在光大自营的时候,我们就看过这家公司。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清楚儿童生长激素这个产品,到底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中国有很多类似于安慰剂一样的药品,医生主要推荐卖钱,用户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到了后来,我们也确实发现身边用这个产品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是在2015和2016年的时候买了这家公司,中间也是经历了好几次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传闻核心管理层要离开,被疫苗事件拖累,一年业绩不增长等种种情况,好几次都出现了40-50%的跌幅。好在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也享受到了公司股价的好几倍涨幅。
包括现在,很多成长股跌了30%到50%,许多人就很悲观。我们看好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品行业的股票调整也很大。这个阶段,对于公司的理解就变得更加重要。大部分时候,股价越跌,大家的情绪会越负面。事实上一个公司的基本面,绝对不会因为一两个季度的业绩而变化,更不会因为股市跌了而变差。甚至2018年的宏观调控,对于许多公司的基本面影响也不大。这时候要沉下心来,慢慢把公司的基本面想一遍,还是不是自己想长期拥有的公司。稍微降低一些仓位来控制波动是没问题的,但不能把公司完全卖掉。如果在下跌中卖掉公司,那么就再也买不回来了。况且,如果三个月前你还持有股票,跌了30%反而卖掉,这是没有道理的。
朱昂:你们怎么训练自己能够看得足够长?
 常春藤资产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很强的行业逻辑来支撑这个产业。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个位数增长,那么就没办法看得很长。无论是我们喜欢的一些消费品行业,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逻辑都很顺,这里面的公司能看得很长。
其次,我们要看这个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商业模式。一个公司能够长期成长,一定是在产业链中有很强的地位,公司要有定价权。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公司的利润波动非常大,就是因为定价权是不强的。有了定价权,才能实现和收入增速相匹配的利润,反之有些企业收入增长,但是没有赚到利润。
最后,一定是来自对管理层的高度信任。历史上我们也见过许多说到做不到的管理层。特别是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容易形成过度投资,管理层也会满嘴跑火车。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说到能做到的管理层。
把这三点结合,就能做到成长股投资的长期主义。
朱昂:你们也很看好医美这个赛道,能否谈谈背后的逻辑?
 常春藤资产 从所谓的“消费鄙视链”来看,依次是小孩、女人、老人、狗、男人。小孩的公司,A股不太多,之前只有一个做奶酪棒的公司。那么接下来就是赚女人的钱,过去A股也没有很多,去年开始化妆品和医美成为了一条新赛道,整个行业的复合增速非常高。
而且,化妆品还有一个国产化率提升的故事。我们看海外进口的化妆品,其实最好的原料都是来自中国,那么通过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国是有可能诞生比较好的国产化妆品牌。过去中国人喜欢买日本和韩国的化妆品,是因为这些产品更适合东亚人的皮肤。
在渠道端,我们看到了去中心化的特点,过去广告渠道都是在央视,现在散落在不同的渠道,包括抖音、小红书、分众传媒等等,也能带来国产品牌的崛起。况且,中国人购买的化妆品价格也在不断提价,从低端走向高端;同时,使用化妆品的年龄人群也在增加,从中学生到中年人都有,也就是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LTV)在变长。这也是一个典型量价齐升的行业。
我们在研究中,一直很关注人口这个要素。这也是为什么上次访谈,我们对于所有和婴儿相关的产品比较谨慎。毕竟人口的出生率会不断下降,过个10年或者20年,新生儿童数量会比今天少很多。而医美恰恰相反,我们发现人口的寿命在增长,打扮的年龄段也在拉长。过去60岁的老太太没人打扮,今天60岁的老太太也打扮得很漂亮。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拉长,也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好生意。
朱昂:你们对商业模式研究很深刻,有什么一些和市场共识不同的地方?
 常春藤资产 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上,我们一直都很看重用户粘性。历史上我们重仓的互联网社交、高端白酒、云服务SaaS等都是用户粘性极高的生意。用户粘性高的生意,就能够不断提价。但是极强的用户粘性,大部分公司是做不到的。
我们一直觉得市场比较追捧的餐饮是一个比较差的生意。港股上曾经也有一些著名的连锁餐饮企业,也取得过阶段性的成功,最后在扩张的过程中都失败了。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天吃一个东西是会厌烦的。海外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标准化主要来自低价,但是大部分中餐是很难建立粘性的。
我对于大家比较看好的火锅连锁,没有市场共识那么乐观。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也交过一些“学费”,发现做正餐要成为一个百年老店是很艰巨的任务。况且,当一个餐饮的连锁店开得很多之后,会影响他们的评效。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上市的连锁餐饮企业,我们都会比较谨慎,没有市场那么乐观。
朱昂:从云服务SaaS、到生长激素,你们是不是都比较偏好“量价齐升”的商业模式?
 常春藤资产 不完全是这个逻辑,我们把利润成长的来源进行拆分,主要是三个方式:量、价、利润率。靠利润率带来成长的公司,大多数是通过费用的压缩,这个不可持续,那么剩下的就是量和价的变化。
我们的理解是,量的增长可以涨估值。无论是光伏、新能源汽车,本质上未来三五年的量是上升的,那么在牛市中这种量能起来的品种也会出现估值抬升。但是到了熊市中,我们要买价格能守得住的公司,只有价格能挺住,才能守住估值。像前面说的光伏,一旦量出现一点点的萎缩,估值杀起来非常厉害。
比如说,我们的组合里也有某港股上市的运营商。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做的是存量生意,所以量的波动就比较稳定。我们发现从价的角度看,运营商的ARPU值由于5G渗透率提高,出现了上升,这种就属于熊市中比较好的品种。
量价齐升是可遇不可求。比如说我们去年买的免税龙头,就是出现了量价齐升。由于疫情的出现,大家不能去国外买奢侈品了,只能去海南的免税店买。这时候,许多用户的客单价就提高了,推动公司的客单价从2万多提高到了10万左右。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因为不能出国,只能去免税店买奢侈品,也带来了量的增长。同样的道理,这一轮白马股调整至今,高端白酒已经提前见底了,就是因为未来出厂价还是有上涨的空间。
我们看波特五力模型,最终都要反映到提价,通过提价就能带来比较高的毛利率,这种是我们很喜欢的商业模式。反之,我们不是特别喜欢看ROE,因为高ROE可能来自高周转率,那么周转率一点点波动,可能ROE就会下降很多。我们喜欢的生意,都是净利率很高,而且能守住的公司。
我们也不太喜欢通过短期供需缺口进行提价的公司,这种提价不可持续。典型的类似于一些化工企业,可能因为短期供需不匹配能够涨价,但是提价能力并不是来自商业模式突出或者自身的定价权。一直以来,我们都偏好投资有长期逻辑的企业。
朱昂:你们从成立至今一直持有一家互联网社交龙头,怎么看国家现在对这些大型企业的反垄断影响?
 常春藤资产 我们从商业模式的本质出发,去思考是否会影响到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这家公司的社交软件。我们看一家公司,要思考这个事件对公司五年甚至十年维度是否产生负面影响?恰恰相反,很有可能过了一年大家就不在意这个事件了,我们认为很难去动摇龙头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壁垒。
我们喜欢从终局的角度思考公司价值。就像开头说的云服务SaaS案例,我们买一个公司都是冲着盈利增长30%以上去的,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公司盈利可能阶段性下降30%,这时候如果看不清终局是不敢重仓买的。
商业模式越清晰,竞争壁垒越高的公司,看五年十年会很清楚,许多问题也更容易回答。我们要避免的最大风险,是商业模式不成立。
朱昂:大部分人对于浮盈很大的公司,都有兑现的冲动,你们有很多十倍股依然在组合里面,是怎么做到的?
 常春藤资产 收益来自对公司终局的认知,历史上我们也有许多大牛股中途下车的,也是因为我们对后面一段的估值提升并不理解。我们组合里面也确实有一批公司赚了很多倍,依然长期持有。包括互联网龙头,高端白酒龙头,检测龙头等等。我觉得就是对公司商业模式建立了深刻的认知,这种认知能够转化成持股的信仰。
对于研究一家公司历史上做的所有功课,无论是日日夜夜的研究,还是争论,还是调研访谈,都会加深对这个公司的理解。我们也不会仅仅因为估值高一些,就把一家优秀的公司卖掉,毕竟市场上真正优秀的公司是很稀缺的。
延伸阅读: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王延飞 | 王宗 | 王克玉 | 王    景 | 王诗瑶 | 王晓明
翁启 | 吴     | 吴     | 吴丰树 | 吴   印 | 吴     渭
叶    展 | 易智泉 | 于   渤 | 于   洋 | 于善辉 | 于浩成
袁    宜 | 袁    航 | 袁   曦 | 余小波 | 余芽芳 | 张丹华
张东一 | 张  峰富国 |   峰农银汇理张    锋 | 张汉毅
张延 | 张迎 | 张益 | 张鸿羽 | 章    晖 | 章旭峰
郑巍山 | 郑    伟 | 郑泽鸿 | 周应 | 周克平 | 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