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许多人认为基金经理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年纪越大,体力精力就越跟不上。作为一个具有10年以上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中银基金的吴印并不这么认为。基金经理本质和投资是一样的,都需要做时间的朋友。一个基金经理只有经历了完整的牛熊周期,才能让投资框架变得更加成熟,也会更加了解自己。
吴印对于人和团队的判断,具有极度敏锐的“嗅觉”。他喜欢去挖掘企业财报背后的源头,这个源头都是由管理层和团队创造的。吴印非常善于对人进行判断,能够在优秀成长股还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之前,把握业绩爆发的过程。吴印认为,看的人多了,自然能分辨什么是优秀的管理团队。
健康的股权结构、优秀的人才、专注的管理层缺一不可。吴印特别喜欢调研,近距离去感受不同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在一年调研了几百次之后,那几个特别优秀的人,一定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吴印告诉我们,在其投资生涯中,基本没有对重仓半年以上的公司看走眼过。
由于能找到的优秀团队并没有那么多,吴印的持股非常集中。过去几年,为了给持有人更好的体验,吴印也在构建组合时,也放入一部分商业模式稳定,有较强护城河的白马龙头股。组合的行业有分层,公司的成长周期有分层,最终构建出一个持续稳定创新高的基金产品。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吴印的投资“金句”:
1、基金经理的价值是伴随着时间而不断增长的。
2、我比较喜欢去找一些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二级公司。
3、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其成长的根源。我的投资框架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成长的“源头”进行判断。
4、一个企业的务实很重要,我不太喜欢一上来就把自己对标超级大公司的企业。
5、我喜欢人才特别“厚”的公司。
6、我觉得中国99%的公司都是销售型企业,那么企业在销售上的战斗力就很重要。
7、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今年的业绩肯定不是因为今年的研究,而是前几年的研究做到位了。
8、我买的股票可能不主流、不热门,但我买的一定是价值。
9、我不喜欢用当期的财务报表去看企业价值,不太关注静态市盈率,我喜欢能够通过时间实现的企业价值。
挖掘在成长早期的优秀企业
朱昂:市场上像你这样拥有10年以上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并不多,那么你是如何看待投资的?
 吴印我始终认为,基金经理的价值是伴随着时间而不断增长的。坦率说,我自己一开始做基金经理的时候,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论,都是在不断摸索和尝试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性格,匹配自己信仰的投资方法论。同时,一个完整的方法论要经历过牛熊的考验。
我自己做投资的时候发现,一个基金经理经常做到第三年投资的时候,比较容易出成绩。回头看,可能和市场的风格不断强化有关。然而,一个方法论必须要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后才能真正成熟,才能真正看清哪些收益来自能力,哪里收益来自运气。
我做了10年基金经理,经历了两轮牛熊周期后,才算真正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投资框架。
朱昂:那么谈谈你的投资框架吧?
 吴印我的投资框架和大家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共性的地方包括看企业的现金流折现、看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这些大家也谈得比较多,是基金经理看待企业价值比较标准的角度。
我谈谈自己和其他基金经理不同的地方吧。我比较喜欢去找一些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二级公司。这些公司可能没有几十年的公开财务数据可以看,也没有稳定的ROE和ROIC,行业格局也不算很清晰,这类公司有的就是管理层和团队。而恰恰人,是一个公司长期增长的“源头”。我喜欢去看一个企业偏软性的地方,对于判断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团队、文化等“软性因素”有一定的心得。
在我的投资组合中,有一部分商业模式比较清晰,具有很强护城河的优质大白马,也有一些我自己挖掘出来的黑马。这些黑马公司有很强大的管理层,但是财务报表又还没有到成为大白马的阶段。我自认为自己在看人的因素上面,眼光算比较准的。
比如说,从我公开持仓中能看到长期持有一家做网络安全的企业,在这个公司上市的第一个月,我就调研并且重仓了。这家公司的治理很清晰,三个创始人互有分工,一个人做研发,一个人做销售,一个人做管理。公司不招任何有经验的人,所有人都是自己从学校招进来培养,这样能比较好建立公司这种敢打敢拼的价值观。公司的股权激励也特别慷慨,许多公司的中层都有股权,是一家极具战斗力、狼性十足的公司。
我做投资的时候,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20年前华为是一家上市公司,我能抓得住这个未来的超级大牛股吗?当时华为的商业模式并不好,早期下游只有一个客户,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无数转型。在那个阶段要判断华为能成功,那一定就是看到华为内部的企业文化。
我经常研究华为,对于创业型企业的特质有一定的辨识度。这些企业通常治理很清晰,从老板到高管持股都清清楚楚。同时,这些企业特别务实,永远贴近客户,市场在哪里就研发什么,不去研究一些过于虚头巴脑的东西。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重仓股,产品两三年就做到了市场第一,尽管不是什么很高大上的产品。
我能够在这种企业的成长反映在报表之前把他们挖掘出来。对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由于需要不断投入,报表并不会很亮眼,这时候公司的利润是被低估的。但是我认为投一家公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其成长的根源。我的投资框架很大一部分,就是对成长的“源头”进行判断。
优秀企业的共性:有战斗力、务实
朱昂:你觉得买好的公司,就是要对应到好的管理层?
 吴印前一段时间我去调研一家新兴消费品企业,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跟我说,经常有人来调研的时候问,你们的护城河是什么?董事长告诉我,公司目前市值并不算大,并没有护城河可言。公司能够不断长大,就是因为“敢干”、“肯干”。
从我的内心而言,非常喜欢能够伴随着一家企业由小变大。那么买这些市值相对小,护城河还无法量化的企业,要承担的风险自然比买一些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大白马要大。我认为消除不确定性最好的方法是对人的判断。
坦率说,我做了十年基金经理,对于人的把握,胜率是很高的,到目前为止,只要是我重仓持有半年以上的股票,基本没有看走眼的。我自认为,对于重仓公司管理层的阶段性判断是比较确定的,那么剩下的不确定性就是时间和节奏。我们能判断一个公司从起点到终点,只是中间如何达到终点的路径不太好判断。
我特别喜欢现场调研企业,感受企业的文化、基因、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东西,有战斗力的企业,会给我留下特别深的体会。我看重公司的第一点就是要能打,要有战斗力。创业者和白领是不一样的,创业者最核心是勇敢,勇敢是超过一切的。你只有敢打才能善战,如果都不敢打,那么又如何善战。
我看丢的公司很多,经常错失一个公司具备战斗力的一面,但是那么多年我看中的公司,最后证明管理层不行,好像还没有怎么发生过。
朱昂:你前面提到喜欢务实的企业,能否展开讲讲?
 吴印一个企业的务实很重要,我不太喜欢一上来就把自己对标超级大公司的企业。我觉得你可以善战,但我绝对不会相信你能善战到一个人打一万个人。一个企业可以善战,但不能不切实际。
在我做投资的时候,和管理层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历史上我也因为一些公司的董事长没有交流过,而错过了大牛股。有些公司我已经做了许多案头研究,对于这家公司比较看好了。但是因为机缘,没有和公司的管理层沟通过,也错过了不少优秀的公司。我觉得自己在对人判断这件事情上,嗅觉还是比较灵敏的。
朱昂:你善于看人,能找到未来的明星,但是组合里也有一些大白马,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吴印过去几年,我的投资框架有了一些优化,努力给持有人带来更好的体验。从一个基金经理角度出发,寻找并且重仓这些初创期的公司,风险偏好肯定会更高一些,波动也会更大一些。站在持有人的角度,他们可能更希望基金净值能持续稳定创新高。投这些成长股,能够看到终点,但里面的时间和节奏确实有较大不确定性,有些公司可能会横盘一年半载不涨。所以这几年,我也把能力圈拓展到处于稳定成熟期的公司。从企业的现金流折现模型、商业模式、行业格局,去买一些长期能稳稳当当给组合带来收益的公司。
我觉得现在如果我能找出10个确定性的高成长公司,我依然会全部都放在组合里面。但是如果我只能找到5个这样的公司,那么剩下的5个我会选择处于成熟期能稳定创造现金流的优质公司。
从A股的历史数据看,年化收益率做到20%就是市场上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了。那么组合里的黑马股和白马股,只要都能实现这个目标,就值得被纳入我的投资组合。
最终,我的产品要和我的客户相匹配。毕竟我是管理公募基金产品,持有人的目标是能够拿着踏实,净值持续不断地创出新高。我作为一个做了10年的基金经理,今天依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过去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一些成长股的挖掘。今天,我不断优化自己的组合管理能力,让持有人体验更好。
喜欢人才特别“厚”的企业
朱昂:看人还是比较艺术的,你是如何把优秀的管理层和团队挖掘出来的?
 吴印我认为会有一些共同的指标: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人才。
首先,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比较高。举一个反例,我一入行就调研过某国企,当时的管理层也是特别让我触动。但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往往有个特点,管理层一旦被换掉,公司可能就一蹶不振了。而股权激励也要合适,不是员工拿了股票越多越好。我见过太多公司,一上市大家就减持走人了。有些公司的股权很早就分完了,公司的老人都有股权,但是没有新的股权招募新鲜血液了。还有,公司的老板只能有一个,可以有几个骨干。如果是好几个老板,这个公司也大概率做不起来。总而言之,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要足够健康。
其次,企业文化要足够好。关于企业文化,可能说起来很虚。我喜欢有战斗力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聊个五分钟,就能跃然纸上。我觉得中国99%的公司都是销售型企业,那么企业在销售上的战斗力就很重要。
第三,我喜欢人才特别“厚”的公司。这种公司人才济济,你感觉应该值500亿,却只有200亿市值。有些公司我去调研,随便一个人出来和我讲业务,都觉得对方水平很高。这种人才很“厚”的公司,在各个岗位的人才配置都是超配,有些岗位只需要4个人,公司配置了10个人。相反,有些公司在人才上就是低配,明明需要4个人的时候,公司只有2个人。这种特别厚的公司,一开始财报是低于实际情况的。而人才特别薄的公司,可能核心就是公司的董事长,下面都没有什么人才。人才的“厚薄”,决定了一个公司到底是雄鹰还是小鸟。
一个优秀的管理层,都是很舍得为未来去做投入的,这种投入在报表的体现往往是相反的,会拖累财务数据。但是这种投入,会在未来反映在财报上,而我就比较喜欢在财报体现出来之前就买入。从归因分析看,我投资收益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提前布局了这种成长股。
朱昂:上市公司很多,每一个你都需要去见管理层,怎么做筛选?
 吴印我很喜欢看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其中招股说明书的第五章会写公司的历史和战略。我会从这些历史业绩中来验证管理层。如果一个企业在商业上一直很成功,市场地位很强大,也不断有新产品推出,那就是我的潜在标的。
当然,我还是非常相信面对面交流的。和管理层面对面交流,会有一种感觉。我一年可能要调研几百次,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有自信的可能也只有不多的几次。我们见的人很多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都能相对容易做出分辨。我觉得特别优秀的公司,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可能一个排名前30%的公司,还是很难判断。但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公司,是更加显而易见的。
朱昂: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经济格局稳定了,应该要买已经垄断的龙头企业,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印我觉得细分领域的龙头都可以,不一定全部都要买大市值的企业。我买的许多公司也是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但是并不代表我一定要买3000亿或者5000亿市值的公司,几十亿市值的公司也可以是龙头。
投资最愉悦的是:投到优秀的人
朱昂:给你投资带来愉悦感的还是买到高速成长的公司?
 吴印一定是这样的,我最愉悦的是提前埋伏在高成长公司里面。我做投资最开心的是能和优秀的企业家交流。在看到企业成功的那一刻,能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快乐。可能一年遇不上几次我能发现的优秀企业家,但是偶尔的那几次会让我特别开心。
朱昂:在投资生涯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几笔投资吗?
 吴印我基金经理生涯中,有几个案例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当年投的一个保健品公司。我和公司管理层聊,他能给你讲得很清楚什么是经销商,怎么样才能把经销商做好。这个管理层之前就是太阳神出来的,是经销商鼻祖中的鼻祖。
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经销商,什么叫渠道,如何激励渠道做得更好。当时我也很认同公司的保健品,重仓持有并享受到了几倍的涨幅。后来我看到这个公司要做自己的品牌,就把股票卖掉了,因为这个公司的强项是渠道,并不是品牌。在A股投资我相信一点,你不需要买一个全才,只要公司有一个点很牛,就有可能成为一只超级大牛股。
我还买过某A股营销行业龙头。这个公司比较早就摸索了一套外延并购的模式。我认为公司当时的发展方式确实匹配那个当下的阶段。公司对于这一整套的方式有超前理解,后来A股许多公司仿效他们。
我收获最大的一次调研,是去见了某旅游演艺行业公司的销售副总。他告诉我,演艺项目里面有多少环节,从客户到组团社、地接社、导游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而公司设计的产品,就是满足这个环节中所有人的诉求。和公司管理层聊过后,就理解为什么这个公司的产品能做得那么好,那么受欢迎。
朱昂:什么时候你会卖出一家公司?
 吴印我卖出公司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公司涨得太多了,进入了风险区域。另一个是公司的红利期结束了,确定的红利结束后,我也会卖掉。2020年我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公司涨多了我会选择卖出。
朱昂:那么你什么时候会买股票?
 吴印首先,我通过案头工作和实地调研,把自己觉得不错的公司纳入到我的股票池。其次,我会等待公司周期性拐点的出现,如果在一个明显向下趋势的公司中,我也不会买。第三,我喜欢在公司为未来投入、短期报表可能不那么好的时候去做一些逆向投资。
持股集中,行业分散
朱昂:你很看重企业的管理层和治理结构,那么是不是对于行业不会有偏好?
 吴印对于行业的研究也很重要,是我投资上的“指南针”。只有了解每一个行业的特征,才知道哪个行业更容易找出牛股。如果在一个竞争格局不断恶化的行业,或者一个需求持续下滑的行业,那么就肯定很难找出牛股。
公司好不好,可能和行业关系不大,但是股票牛不牛,和行业的关系还是很大的。我做投资,肯定要有一个“指南针”,告诉我哪个方向能更大概率找出好公司。
我自己投资长期偏好的行业是医药和包括软件在内的一部分科技,短期会根据时代的变迁再放入有改善的行业。但是在构建组合的时候,我不会做行业上的配置,不会因为一个行业好,就把这条赛道里面的公司都买一遍。我看好的行业中,基本上就重仓1-2个公司。我的持股集中度很高,一般投资组合持股就在15个公司左右。
要重仓一个公司,我需要反复琢磨和观察,如果理解不够就不会去投。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今年的业绩肯定不是因为今年的研究,而是前几年的研究做到位了。2020年的研究工作,成果可能会在2022年体现。今天我们做的研究,是为将来的业绩打下基础。投资就是一个不断做正确事情的过程,正确的事情是可以持续积累,产生复利效应的。而不是看到这个行业涨了,晚上去恶补,明天高位追进去。没有深度理解的投资,最终很容易亏钱。
朱昂:你的持股集中度很高,通过行业分散来平衡一些风险?
 吴印是的,我的行业比较分散。像消费里面有白酒也有啤酒,医药里面有医疗服务也有CRO创新药。我组合的行业比较分散,不会在行业上过于集中。我的投资风格,是自下而上选股,不是做行业配置的。
价值投资不是只买白马股
朱昂:你怎么看估值这个问题?
 吴印关于估值,我有两个角度去看。
第一,  去看一个公司真实的利润水平。前面提到,我希望找到为将来做投入的公司,那么这类公司的真实利润水平要比财报上体现的高。相应的,这个公司真实的估值水平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低很多。比如说,有一家公司表面的利润是3亿,事实上正常的利润水平可以到10亿,那么这时候假设公司市值只有100亿,对应真实的估值水平才10倍。对于这一类企业,我会用分部估值法来测算公司的合理估值。
第二,  我会用潜在的市值空间进行测算。通过研究去判断这个公司进入成熟期之后,大概的市值能到多大。如果这时候公司的市值显著高于合理市值,我也会选择逐步卖出。
朱昂:你持仓中会有一些黑马,并不主流,但这些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可以算得比较清楚的?
 吴印我的风险偏好并不高,从来不买任何概念和博弈。我买的股票可能不主流、不热门,但我买的一定是价值。这个价值一定能在财报中体现出来的。我追求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基金的净值是看未来而不是过去。我不喜欢用当期的财务报表去看企业价值,不太关注静态市盈率,我喜欢能够通过时间实现的企业价值。
所以说,虽然我的持股中,有一些黑马,但我的风险偏好是偏低的。最终时间会证明这一批企业的价值。
朱昂:你怎么看科创板?
 吴印我非常看好科创板,我认为科创50未来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100。伴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未来科创板可能会出现1000家公司,那么科创50就是选取里面最优秀的5%企业。我们看纳斯达克100指数,从1990年的200多点,一路涨到今天的10000多点,虽然中间有上下震荡的波折,但是这个指数长期的方向很明确。
朱昂:那么你怎么看创业板?
 吴印创业板指数是今年表现最好的指数,上市公司也接近1000个了。我觉得以后成长指数会非常牛,综合指数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下降。我们看美国最牛的几个指数:标普500、纳斯达克、道琼斯30等,里面都是把最牛的公司放进去,不断进行更替。
我们现在内部成立了一个小组,目标就是跑赢科创50。我们认为科创50会是一个很牛的指数,那么就把这个最强的指数作为我们的投资基准。投资中,选对基准很重要。如果选了一个很差的基准,那么怎么做可能收益率都不会特别好,选到一个未来最强的基准,再取得超额收益,那么就能给持有人带来比较好的回报。
-end-
付   斌 | 费   逸 | 方钰涵 | 高兰君 | 刚登峰 | 葛  晨
张 峰农银汇理 | 张   锋 | 张   晖 | 张   慧 | 张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