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北京出现几例阳性,正是召开20大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抗疫形势紧绷,而此时我却享受着北京最安全的地方。
此时的我在北京某会议中心,该中心有警卫把守,出入要证件,每天所有人必须单人单管采集核酸。经常有领导同志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请教,而我说几句,就打发他们了。我出门坐着百万的车,还有警车开道,新冠病人是绝对不可能接触到我。
呵呵
,开个玩笑而已,其实我只是在执行20大保健任务,领导同志来保健组的医务室看病,可不是要请教我吗?看完病,他们可不就是走了。我坐的救护车可不是超过百万?其实,我一介平民而已,毫无特殊之处。
这些都是引子。会议中心的每部电梯旁是纸巾,供按电梯用,电梯内有纸巾和消毒液,走廊上的桌子随处有包装好的一次性医用卫生口罩。我记得每天晚上保健组开会,听取全国和全北京市的疫情情况,当时病例不多,但通报中上级的指示非常严厉,“形势严峻”、“错综复杂”、“注意保护”。

20大后,回到医院,北京的疫情没有缓解,我最明显的感受是防疫升级,医院再次强调每日坚持核酸,坚持截图上报健康宝和行程码,坚持两点一线生活......
留给我的印象是继续清零,毫不含糊。

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人民日报》从11月12日至11月20日八次发表仲音署名文章谈疫情防控。
中央的精神很明确,12日的《人民日报》: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严防死守”和“放松管制”看起来矛盾对立,但现在要统一起来,优化管控手段,不再雷利风行,不再一刀切,不再严重影响生活生产。中央的水平高,懂得既要还要的真谛,地方上水平一时还跟不上。所以出现了各种“震荡”。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司机,忽然发现前方指示牌,向左和向右都写着“终点”,一下子就懵了。

石家庄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一日游,庄外有人喊“打响开放的第一枪”,庄内人则五味杂陈,虽有见证历史的欣喜感,但多数还是恐慌,有人不敢下楼,有人不敢上街,也不敢出门上班,还有家长在学生群接龙给孩子请假……。“这件事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我在石家庄。
20条发布的那天,我所在医院第一次出现阳性,搁在2年前,全医院起码要封闭2周。但这次,医院没有封闭,仅仅是门诊的一部分封闭,1周后医院开始收病人,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收病人,但已经是奇迹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买菜,发现隔壁楼的2个单元被警戒线封闭,但我们小区没有封闭,好像也没有人紧张,小区很平静,似乎眼中有警戒线,心中无警戒线。
玩平衡木,既要跳得精彩,又不能掉下来,不经过多年专业训练,不可能做到。不少地还没有适应,仍然按照旧有的惯性前进。
今天早晨一个进修医师打电话给我诉苦,恐怕来不了北京进修,她们当地有疫情,尽管所在小区还没有阳性,但已经被赋码,无法买进京的火车票。
我今天和在老家的父亲通话,他说大量老家人在广州海珠区打工,这些人回家乡后带来了疫情,于是我家乡实际执行静默管理,阻止海珠区的老乡回家。
当然,这些算是道听途说,我也无法眼见为实。调整来的这么突然,政策的转圜,给全国各地带来了“混乱的涟漪”。情在一步一步严重,但人心不齐了,朝阳区多地阳性,很多小区还想封控,但不满的人“集体散步”。
第一波疫情中心是武汉、第二波中心是上海,现在的疫情算是第三波,好像全国都有。有海外华人评论。武汉发生疫情,全社会一鼓作气,众志成城,很快清零。上海封城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当时已经有人想开放了,但中央强力督导,所以很快由精准防疫到全城静默,算是二鼓而衰。但这次真三鼓而竭?.......
这时候,大家发现国家定的调子变了。新疆封了100多天,近期逐渐解封。不仅如此,卫健委发言人指出: 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11月26日新华社北京电《抗疫,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人心惶惶的节骨眼上,这个提法,是不是有内味儿。抗疫,还是要靠自己,难道真的要躺平?
可是孙副总理的发言犹言在耳,坚持动态清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中央到底在怎么想?打左灯向右转吗?用继续清零的口号,来掩护实质开放躺平?但这么来,岂不是言而无信,我想国家不会拿信用作儿戏。
实在话,我心底里很赞同国家的决定,这不是拍马屁,也不是封账号而说假话,我也不是躺平派或清零派。
我曾经写过《以史为鉴,新冠疫情会如何发展?,写该文查了资料后才知道西班牙流感是神奇般突然消失,但这次新冠疫情,我判断不可能消失。人类和新冠必须长期共存。所以,我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不管情不情愿,不管用何种方式,人类只能和新冠病毒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 在2020年,我们做了最正确的事情,我们众志成城、关在家里,把新冠闷死。只有我们做到了清零,的确不容易。
  • 2021年,我们最快速度打疫苗,所以德尔塔我们防住了。这一年应该可以打90分,不满意的地方是,社会上出现夸大疫苗副作用的倾向,国家没有及时制止,导致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敢打疫苗。
  • 2022年,奥密克戎出现并接管了世界。我们年初做出了继续清零的保守决策,我猜是基于:
    • 1、不能出现社会的动荡;
    • 2、其他国家躺平是无奈之举,我国有本钱继续清零;
    • 3、等出现更多的证据,有更大把握,再做决定。
如今证据已经很多了,最关键的证据是:三次疫苗的前提下,奥密克戎和流感的病死率类似,甚至更低。
有人框算过,3年我国保护了400万左右的生命,我觉得应该保护了更多,我估测可能有接近1000万人的生命。目前,即使开放,我想死亡人数依然会很多,但即使出现医疗挤兑,死亡人数会远远少于400万,这主要是普遍接种疫苗,以及奥密克戎的死亡率下降。
中央真正的想法是开放,还是继续清零?是不是打左灯向右转?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费心猜测。听其言不如观其行。

前几天看新闻,北京朝阳区长期居家的老人、居家上网课的小孩可以不用核酸检测了,接着广州也有类似政策要知道,这些天朝阳区的感染人数火箭般向上窜,在此背景下继续出来类似症状需要勇气。
我不由想起我们小区,一个90多岁老奶奶每天下楼来,艰难地走到核酸检测点。这下子可好了,老奶奶从不出社区,真没有必要每天下楼。

1月29日20点14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再次发布通告称,明日也冷,不做核酸。
我没有去当地,查了一下当地最高气温零下12度,最低气温零下22度。我猜测这么冷,当地街上可能没有走动了,病毒自然难以传播,推迟一天做核酸岂不正好?
抗疫措施优()化()了,疫情会怎么样发展?我觉得大概率会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原先严防死守,付出那么多的代价,还是难以清零,现在付出的少一些,凭什么防疫效果会超过以前?
回到防疫的初心,不是以人为本吗?我想首先防止出现大规模死亡,其次防止出现大规模因病致残、失去某些生理功能。同时兼顾国际形势,特别是经济形势。
对于大规模死亡,各国的经验是主要发生在开始躺平后,大量医疗挤兑导致重症变危重症,危重症变死亡。所以,中央坚持既要也要,不也是防止医疗挤兑的措施吗?没有医疗挤兑的情况下,死亡人数将进一步下降。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现在可控的开放,代价以前小多了。
对于国内关心的新冠后遗症(国际上称为长新冠
。如果真躺平,这样的病例肯定很多,尤其是我这样的呼吸科医务人员。但中央不是提出继续清零政策吗?

至于措施放松,一方面是以前措施太严厉、对生活影响大、大家有意见,另一方面,很多措施的性价比太低,比如次密接的阳性率才3.1/10万。中央不得不考虑国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得不考虑有些人的生计,综合考虑采取这些优化的措施。

从以上各方面看,现在的优化是一种实事求是,如同长征中的遵义会议。
有人还会问:冬天容易发病,要是明年夏天再放开,会不会更好?我相信有国家层面的考虑。请看看这条新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促前期已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落地。
也许国家考虑的是国内经济形势,正好今天还看了一个自媒体文章,该文认为,现在美国暂停加息,出现一个难得的时间窗,抓好经济,这个时间窗可能只有半年到1年,接下来经济战更是波诡云谲,所以等不到夏天了,所以不得不冬天调整优化政策。
我不懂经济,但我想中央有各个层面的消息,我国政府被誉为最理性的政府,国家这样做肯定有理由。

还有人问,别的国家躺平的时候都是公告天下。我国调整抗疫政策,为什么不把动机说清楚,到底是躺平,还是继续清零?给大家解惑。
我的理解,中央的确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无法答疑,因为自己也没有答案。

在11月2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问“中国是否会重新考虑疫情应对政策?” 发言人:“对于防控的措施,我们一直在研究、不断在调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仔细看发言人的话,真是滴水不漏。中国有句老话,看破不说破,其实很有道理。不然,杨修是怎么死的?


本公众号持续关注睡眠和呼吸患者教育,如果您觉得好,敬请点击下面图标,关注本公众号。虽然不可能每天的文章对您有用,但关注后,养肥了再看,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如果您觉得好,敬请关注+转发,没准您的家人朋友也能获益。
肺癌筛查

哮喘
吸入装置

吸氧
感冒
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

其他疾病
咳嗽

其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