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超脱》
导演   托尼 ·凯耶
主演   阿迪里安·布劳迪
事件   2011年4月25日上映
没有人天生就是局外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2011年,《超脱》上映。
影片拿教师与学生为例,解构了形形色色的局外人。
对于局外人成因、现状与结局的呈现,《超脱》达到了新高。
01.
何谓局外人
局外人”不是古汉语,是现代词汇。
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为:与某事无关的人。
源自中国现代汉语造词大师鲁迅先生。
他曾在《华盖集·并非闲话》中写道:“替暴君奔走,却以局外人自居。”
这本名气不小,《呐喊》、《阿Q正传》、《朝花夕拾》都出自这本

与某事无关中的“某事”后来泛化了,与局外人们不相干的事,都不会引起他们一丝一毫的兴趣
《超脱》中,每一个人,都是局外人
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成绩毫不在乎,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他们是局外人。
老师们面对学生的躁狂,无所作为。
对于自身的事业,他们是局外人。
这其实是美国不少高中的真实景象
校长只想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好吸引更多的投资。
对于学生的教育,她是局外人。
校长的唯利是图,最终导致了学校的解体
这所学校的异类,是亨利
而亨利,似乎不像一个局外人。
影片以亨利的伪纪录开始,很有几分意识流的味道
他运气不好,有着局外人的背景,父母早早离他而去,他甚至无法记得母亲离去的日期。
他的经历,像极了萨特在《局外人》中写的那样:
My mother dead today,maybe yesterday,i can’t be sure.
萨特让“局外人”成为了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这句话写的很耐人寻味,“I can’t be sure”不同于“I’m not sure.”
后者的意思是:我不确定
而前者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我能否确定。
当你说“I’M NOT SURE”的时候,至少你还清晰地知道,这件事情你不确定。
而当你开始怀疑自己能否确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已是局外人。

亨利并不想做一个局外人。
他虽然只是一个代课老师,却对教育有追求,对人生有态度
当不礼貌的学生对他破口大骂,将他的公文包扔出教室。
他面不改色,耐心地告诉学生:
我以前脾气也很爆,但你要明白,我是少数试图给你提供机会的人之一。
亨利在努力去拯救学生,让他们拥有灿烂的未来

当不自信的女学生送他礼物,向他展示她的艺术创作。
亨利极尽溢美之词,并表达了对这名学生的爱意(注意,是老师对学生的那种爱意)。
当受了伤的雏妓求他施舍,对他死缠烂打。
他将雏妓带回家,为她包扎伤口,提供住处。
亨利对于生活的爱,无处不在

亨利似乎做的不错,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认知偏差。
他忽略了一个既定事实,并非每个人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局外人。
局外人之所以情感麻木,是因为经历过毁灭。
毁灭之后,神经失去了往日的弹性。
而这种毁灭,从极小的意外开始,远非每一个人所能控制。
亨利的意外来得不迟。
学校由于经营不善即将关闭,雏妓开始偷偷在他家中继续她的“生意”。
眼前的一幕,让亨利无法相信

至于那位女学生,却误解了亨利的爱意。
在被亨利拒绝之后,她不再积极向上,用毒药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故事的结局,亨利独自一人在破败的校舍中讲课。
亨利的努力失败,他的学生也不可避免走向“局外人”的未来
他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另一名局外人。
02.
电影中的局外人
生活中的“局外人”,往往在电影中担纲主角。
只因局外人多为边缘人物,而边缘人物有着普通人不了解的日常。
当这种日常投射到大银幕上,观众看到生活的另一面,为他们带来新的思考。
早期的默片里,基顿和卓别林的电影中,都有局外人的形象出现。
《城市之光》中,卓别林的流浪汉形象

但这更像是借了局外人的壳,来达到喜剧效果。
真正讲述局外人的电影,始于“新浪潮”与“德国新电影”。
代表作有《四百击》、《狂人皮埃罗》与《铁皮鼓》。
与局外人最基本的设定相同,片中的人物都只在乎某一件事。
《四百击》中的安托万只想逃离,他逃学,离家出走,乃至逃离少管所。
安托万的现状,就是托尼学生们的未来

《狂人皮埃罗》中的皮埃罗只在乎他的女人,他不再读书,写日记,甚至不再思考。
皮埃罗为了心爱的女人,将自己的脸涂成了蓝色

《铁皮鼓》中的奥斯卡只在乎他的鼓,至亲的死亡与他毫无关系。
《铁皮鼓》中,孩童的意象与局外人的概念结合,为它赢得了一座金棕榈

这些角色都有着非比寻常的冷漠,《大象》中,这种冷漠到达了顶峰,演化成恐怖。
《大象》中的患难兄弟埃里克和艾历克斯是校园生活的局外人,他们迷恋暴力游戏与纳粹。
每一天午睡过后,两人拿着在网上订购的枪支,走进校园,大开杀戒。
此时,除了杀戮带来的享受,一切与他们再没有关系。
也许因为萨特是法国人,拍局外人的电影都能拿金棕榈,《大象》也不例外

导演格斯·范·桑特故意使用了跟拍镜头与背景虚化。
在他的视角下,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已经无法修复,而所谓的屠杀,不过是两个局外人杀死了一群局外人罢了。
03.
局外人的异化
电影虽然名为《超脱》,实则没有一个人超脱。
所谓的超脱,不过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与美好的愿望。
影片最后,引用了艾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为局外人的结局,指明了方向。
《厄舍府的崩塌》是爱伦坡的代表作,也被誉为恐怖小说的鼻祖之一
局外人大多走向异化。
正常人的生活千篇一律,局外人的异化各有不同。
最有趣的当属拉斯·冯·提尔的《白痴》。
主角凯伦经历了丧子之痛,她如幽魂一般伪装成白痴,以欺骗他人为乐,渐渐地,她在家人面前也开始扮演白痴,最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她装白痴的方式,有够特别

最狠的是哈内克的《第七大陆》。
中产阶级的生活让一家人逐渐麻木,一开始女儿假装失明,而后全家人砸烂家里的一切,最终毁灭自己的生命。
拆自己家拆的最凶猛的,当属《第七大陆》

最发人深思的是安东尼奥尼的《过客》。
大卫的异化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不单要隐藏自己的实体,还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最终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大卫没能成功,人们最终还是找到了他,只不过此刻他已沉寂多时
至于最耐人寻味的,是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
一头鲸鱼和一位神秘的“王子”到来,年轻人变得抑郁,乃至失语。
《鲸鱼马戏团》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个体的异化源自群体的不接纳

而最初的发源地,显然是《厄舍府的崩塌》。
《厄舍府的崩塌》中,主角是一对兄妹,他们都有着无法理解的病态心理。
艾伦·坡没有解释这种心理的成因,只展现角色异化后的样子。
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妹妹裹着尸衣回来,与哥哥同归于尽。
《超脱》中,女学生自杀,校园废弃,最终颓败。
正如古老的厄舍府,突然崩塌,化作一堆瓦砾。
推荐阅读,你或许会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