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8日,农历腊月初十。

万千中国人在电视机前,守候着20点整的CCTV-1。

那个寒夜,他们心目中又一个古老传说,再现荧屏。

《水浒传》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响。

批评的声浪,并不亚于称赞。

以至于20年后的今天,它的地位,仍然存在争议。

但抚今追昔,才让人明白“不得不承认”这五个字的重量。
剧集:《水浒传》
导演:张绍林
编剧:杨争光、冉平
主演:李雪健、宁晓志、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修庆、郑爽
类型:历史
播出日期:1998.01.08
考古原因:开播20周年
最大的超越与推翻
在网民心中,央视当年拍摄的另外三部名著剧,是不可撼动的无上的经典。

谁敢骂,谁就是找骂。

豆瓣网
上,这三部剧的评分分别为:

《西游记》
:9.4分。

《红楼梦》
:9.5分。

《三国演义》
:9.2分。

能拿到这个分数,基本等于网友心中的
神剧
级别。

而同出央视的
《水浒传》
,则只有
8.4
分。

在豆瓣,这个分数的电视剧,五个字:
可看可不看

20年了,央视版《水浒传》的评价,为何仍翻不了身呢?


如果从作品本身而言,央视版《水浒传》与其他三部,
明显不同

这种不同,是
风格
形式
上的。

如果以美学风格,来概括这四部剧的话,大概如此:

《西游记》戏曲美学
成分颇重。

原因在于,对戏曲表现方式诸多借鉴,以及六小龄童等一班戏曲演员的精彩诠释。

出身绍剧世家的六小龄童,演起孙悟空,一举一动都有“猴戏”影子
《三国演义》
最出彩的是文戏,而剧中文戏,几乎全然按照
戏剧美学
呈现。

如“舌战群儒”,东吴文士群起诘难,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诸葛亮挥扇谈笑,游走其间,从容不迫,一一化解,俨然是舞台群戏。

(这一段还是放视频更有说服力)

《红楼梦》
则达到了戏曲美学与戏剧美学,在影视形式下
相互融合
的平衡点。


以上三部,整体的氛围,还是偏向浪漫主义的。

而到了《水浒传》,画风突变,
现实主义
的质感毕露。

处理方式,也以
影视美学
为指导——今天看来,《水浒传》比其它三部“更像电视剧”。

这种现实主义影视美学,是央视版《水浒传》最大的特点。

同时,也是它饱受诟病的根源。

《水浒传》选择了《水浒传》
可是,如果不这么拍《水浒传》,还能怎么拍呢?


可以说,央视版《水浒传》这样拍,不是以现实主义的影视化风格,去剪裁原著。

而是小说《水浒传》自己,选择了这种风格。

其原因,
一在于内容

《水浒传》是部
平民小说
。尤其相对四大名著另外三部而言。

即使写帝王将相,也全然是
路尘街石
般视角。

写鲁智深下山赶集,扮游方僧人买酒吃,村醪香肉,“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哪里肯住”。

写林冲困在沧州,得知仇人追来,怒气冲天,街边买把尖刀,前街后巷遍寻不着。

写何九叔火化武大郎,烧一陌纸,为的是前些日子,赊他一笼炊饼,不曾还钱。

《戴敦邦新绘水浒传》:偷骨殖何九送葬
(画家戴敦邦曾为央视版《水浒传》设计人物造型,片尾的水浒人物画就出自他手)

写宋江五更晨起,醉闷昏沉,卖汤药的老街坊请他坐定,奉一盏醒酒二陈汤。

《戴敦邦新绘水浒传》: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江湖落拓,巷陌流长。笔下世俗的细腻,
拍出来若不像
,浪费极矣。

现实,是必须的。


第二个原因,也就是影视美学
形式
更适合《水浒传》的原因,只有一个:

施耐庵是十足的分镜天才。
因为《水浒传》是浑然天成的
分镜头剧本

民国名导演张骏祥,曾分析“黑旋风斗浪里白条”一段,认为《水浒传》自带镜头感。

张骏祥
李翰祥
拍《武松》前,读武松遇虎一段,一字未改,已在脑中勾画出分镜了。

李翰祥版《武松》海报,狄龙饰武松
狮子楼、闹江州、石秀劫法场,读着读着,脑海里的画面,都是分景别的。

《水浒传》天然适合以更“影视”的方式呈现:

风格纪实,镜头视角多变,文戏凝练,武戏有力。


所以,我们能看到央视版《水浒传》,以现代的形式,渲染朴素的古意。

人物衣着风格沉稳,朴实大气,体现人物性格身份。

▲宋江、卢俊义、吴用三人服色从亮到暗,象征了三人在梁山上领导地位的次序。
宋江锦袍,卢、吴布衣,各有暗纹,玉麒麟腰间,果真绣一麒麟。

场景多采用实景,苍茫悠远,整体色调符合“草莽”氛围。

于无锡搭建的“水浒城”,也还原了北宋市井的喧闹繁华。

当年拍
“野猪林”
一段时,选在北京
十三陵
拍摄。

可拍完后,导演
张绍林
却决定重拍,原因是那里的古木,苍翠有余,阴森不足。

制片主任
张纪中
虽然生气,但还是答应重拍了,让美工、制景队伍去十三陵种假树。

武戏
上,请来了
袁和平、袁祥仁
做武术指导。

《水浒传》由是首开香港武术指导参与内地电视剧制作先河。

袁家班在写实基础上,添加写意色彩的武戏,不仅符合原著,也部分满足了观众的想象。

“醉打蒋门神”
已成内地电视剧武打场面的经典。

“燕青打擂”一段,从台上交手,到客栈内的“地形战”,其精巧都是内地电视剧前所未见的。

在内容上,剧本对原著
大幅裁剪

与主线无关的剧情,除非特别能表现人物的,能删则删。

火烧瓦罐寺、夜走蜈蚣岭,再精彩,不能要。

同时,《水浒传》台词中,来自原著的比例,低得出奇。

原著里很多评书化的语言被删除,改成了更为影视化的台词。

贴合生活,又具有深意。

如闹江州杀黄文炳,黄临死前怒斥宋江:

“本官没有看错你,天生的一副做贼的骨头!”

宋江满眼震惊与不甘,因为这一句话,点醒了他:
一生追求忠义,却不得不面对血腥黑暗的匪贼宿命。

后面宋江延请安道全消去脸上金印,李逵那句
“没了金印就不是大哥了!”
也同理。

央视版《水浒传》去粗取精,还原古意,重意不重形。

从影视作品的独立艺术价值来看,它俨然是央视版四大名著剧当中最高者。

然而,这一地位至今不被承认。

被误判的经典
原因多种多样。

有人认为,剧本删减旁枝末节的方式,
对原著改动过大

殊不知,当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也曾因遵从原著,被批评为
“图解小说”

改动正确与否,本不能一概而论。

也有人索性把气撒在了宋江身上。
他们认为,
李雪健
饰演的宋江太卑琐了。

怎么看都更像是小吏,英雄气不足。
上殿面圣,跪拜时屁股撅得老高,十足一个奴颜卑膝的小人。

有人表示,本剧怕是没能摆脱“批《水浒》”运动里,污名化宋江的阴影。

诚然,宋江绝不能是个小人、投机分子。

但他也未必天生就是英雄。

编剧
冉平
说:“中国传统小说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物不发展,《水浒传》
宋江除外
。”

一个刀笔小吏,今天的科级公务员,如何成为啸聚山泊的绿林魁首,是有过程的。

▲这也是导演张绍林,说服本不愿意的李雪健出演宋江时,最强有力的理由
央视版《水浒传》所呈现的宋江,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小人。
更像是个
怀抱雄心壮志,却被命运裹挟
的悲剧人物。

这很真实,却未必能满足观众期待。

▲半生补天凌云志,一杯鸩毒化尘灰
人们是不愿主动回忆,他们曾经看不顺眼的东西的。


所以,今天央视版《水浒传》的地位,仍不被最多数人接受。

而这些看法,最集中的体现,就是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


这是对央视版《水浒传》在意识上最大的一次
“反攻倒算”
,一种报复性的
矫枉过正

首先,对于原著情节,包括旁枝末节,新版《水浒传》几乎一一还原。

最终,走回了不顾小说与影视媒介差异,一味“图解小说”的老路。

同时,为了迎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整部剧的精气神,也“焕然一新”。

宋江不再像个卑微小吏,更像统领万军的大英雄、大元帅。

故事情节,充满新派武侠小说色彩。绿林好汉,不得不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为了洗白孙二娘、宋江等人物的“黑点”,添加情节,拖沓扭捏,甚至于越描越黑。
后果是,新版《水浒传》依然遭遇了毁誉参半的局面。

然而,新版《水浒传》折射出的,更多是国产古装剧整体创作风格的改变。
一味求“美”而不求实,现代化与浪漫化,盖过了真实与悲壮。

当人们看到一部《琅琊榜》,都能被久违的“古风”所惊艳,我们更加怀念央视版《水浒传》。
除此之外,这些,你或许感兴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