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音乐之声》
导演 罗伯特·怀斯
主演 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
上映日期 1965年3月2日
破事儿 影片上映53周年
//  这,是它的故事  //
玛利亚是一名志愿修女
活泼好动,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
她有七个孩子,她和上校相爱。
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修女玛利亚
1965年3月2日,电影《音乐之声》上映。
众多好莱坞歌舞片中,又多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01 
离不开爱情的歌舞片
歌舞片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类型片种之一。
早期的歌舞片,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讽刺时事为题材的小歌舞片,还有一种是多人表演,场面宏大的仿百老汇剧场的歌舞片。
不管哪种类型,爱情都是其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1929年,米高梅出品了歌舞片《百老汇的旋律》,讲述了一个标准的三角恋故事。
电影《百老汇的旋律》海报
歌星姐妹昆尼和汉克来到纽约闯荡,在老乡艾迪的引荐下,加入了百老汇歌舞团
姐姐汉克一直喜欢着艾迪,艾迪却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妹妹昆尼。
电影《百老汇的旋律》中,姐妹情深的昆尼和汉克
碍于汉克的情面,艾迪一直没有向昆尼表达自己的爱意
直到富翁杰克开始追求昆尼,艾迪才鼓起勇气对她吐露真心
善良的昆尼怕伤害到姐姐,拒绝了艾迪
最终,在汉克的成全和帮助下,两人才走到一起
电影《百老汇的旋律》中的舞台场面,舞台布置和演员服装都极力的还原了百老汇的风格
影片首次在大银幕上呈现了演艺圈的幕后故事,让观众有一种“窥探艺人私生
活”的快感。
《百老汇的旋律》也成为后来
“后台歌舞片”
的雏形。

1932年《第42号街》问世,标志着歌舞片的经典模式“后台歌舞片模式”诞生。
以上台排练节目为经,舞台艺人的幕后爱情纠葛为纬,台前幕后相互交织而成的爱情歌舞片。
爱情,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歌舞片的主题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金·凯利的《雨中曲》
电影《雨中曲》海报,图中是男主演金·凯利的独舞“雨中曲”,也是影片中最有名的一段
凯西是大明星琳娜的幕后配音员。
声音甜美,动听,令琳娜的演出名声大振。
这让原本就骄傲的琳娜更加目中无人,凯西也因此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电影《雨中曲》中的女主角凯西
然而善良的姑娘总是有贵人相助
多次的合作,让凯西与明星之间擦出了火花,相互倾慕。
在唐的帮助下,才艺俱佳的凯西,终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名誉和地位
同时,她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电影《雨中曲》中,凯西和唐的爱情得到了圆满结局
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的梦幻模式被打破,歌舞片终于摆脱了台前幕后的琐事,开始关注现实
1965年《音乐之声》,讲述了战争前夕,一个修女和上校的爱情故事。
22岁的玛利亚是一名志愿修女。
她活泼好动,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
院长觉得,玛利亚不属于规矩森严的修道院。
她决定让玛利亚离开,到一位上校家,做家庭教师
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听从院长的话,带着她的吉他,来到了上校家,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旅途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家里有7个孩子,他一向对孩子们实施军事化管理
他告诉玛利亚,因为孩子的恶作剧,这里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
很快,玛利亚就明白了,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才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电影《音乐之声》中,孩子们在卧室里听玛利亚讲故事
这位善良的姑娘像一个朋友、母亲一样,照顾着他们。
在玛利亚的引导下,上校和孩子们的关系渐渐缓和,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朦胧的情感
电影《音乐之声》中,在玛利亚的感染下,上校不再像以前那样严厉,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嬉戏,歌唱
一次聚会,上校邀请玛利亚跳一支舞,他们看着对方,彼此的爱意一目了然
这一切被上校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看在眼里。
玛利亚也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越陷越深,选择主动离开
电影《音乐之声》最后,上校和玛利亚互诉真心
回到修道院,玛丽亚向院长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院长却要她鼓起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寻找自己的真爱
玛利亚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回到了上校家。
男爵夫人发现她无法挽回上校的心,退出了这场婚约。
上校和玛利亚结婚了
电影《音乐之声》中,身穿婚纱的玛利亚,就像纯洁的圣母
但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
他们结婚后不久,纳粹就占领了奥地利。
上校和玛利亚不想为纳粹办事,在修女的掩护下,一家人翻越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家乡。
电影《音乐之声》中,上校撕毁纳粹旗帜
虽然,此时的歌舞片,已经从娱乐大众的美梦,变成了抗议现实的工具
但玛利亚和上校的爱情,依旧是最让人动容的部分。
影片上映后,观众反响热烈,当年票房达到1.59亿美元
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十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
写下了好莱坞歌舞片历史性的一页。
一首《雪绒花》更是传唱至今。
残酷的现实面前,爱情也变得更加珍贵
 02 
永恒的套路
20世纪70年代摇滚乐兴起,歌舞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面对时代的变革,歌舞片开始寻求转变
MTV的诞生,为歌舞片提供了先锋的影像风格。
混乱的剧情,拼接式的画面,大胆尖锐的对白,后现代的风格,让歌舞片终于脱离了爱情的主题
1979年鲍勃·福斯的《爵士春秋》就是一个例子。
电影《爵士春秋》,画面中的摇滚风格,光电效果强烈
影片中的乔·基登是一位百老汇资深导演,他才华横溢,我行我素。
但工作的压力和情感的放纵让他灰心厌世,健康每况愈下。
最终,他哼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离开了人世
电影《爵士春秋》主人公乔·基登
影片从始至终充斥着一种孤独感
讲述着一个人面对心灵的空虚肉体的软弱,所做的抉择。
可惜,这类影片并没有掀起歌舞片的革命,脱离的爱情的歌舞片,并没有走多远
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歌舞片迎来了复苏
《红磨坊》、《歌剧魅影》等一批经典影片出现,让观众又体验了一把60年代百老汇的华丽和梦幻
新时期的歌舞电影《歌剧魅影》、《红磨坊》
不管是《红磨坊》中的作家克里斯蒂安歌妓莎婷
还是《歌剧魅影》中的新人歌手克里斯汀“魅影”
甚至是去年获奖无数的《爱乐之城》中的石头姐高司令
电影《爱乐之城》中的石头姐和高司令,上演了一出悲伤结局的爱情故事
爱情再一次成为电影中不能或缺的主题
这个人类最普遍、最有共鸣的情感,终于成了好莱坞歌舞片永恒的套路
即使这样,我们也再没有看到《音乐之声》中那样的爱情。
不沾染现实的污秽和愁绪,像阿尔卑斯山上的白雪一样,纯粹、干净
推荐阅读,你或许会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