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剧照
说到泸州,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一款白酒。可近几天,泸州泸县所发生的一件事,当地政府的一些表现,也给人以“喝高了”的感觉。
4月1日,泸县宣传部公号 @泸县发布 称:当日上午6时左右,泸县太伏中学一学生(赵某,男,14岁,初二学生)在住宿楼外死亡。
事件起因并不复杂。泸州市泸县太伏中学初二学生赵海(化名),4月1日早晨被人发现死在宿舍楼外,死者家属发现赵海身上多处有淤血,腿部呈扭曲状,怀疑赵海被人加害。
4月2日, @泸县发布 公布:“经公安机关现场勘验、尸表检验和调查走访,赵某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体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序待家属同意后尸体检验确认”。
这一说法并未获得包括死者家属在内的地方民众的认可。
4月3日, @泸县发布 再次发布公告称,“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其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
从“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到“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措辞的变化,更像是在玩文字上的游戏。
4月5日,微信公号 @泸州网警巡查执法 则再发布辟谣信息,称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将非本事件视频移花接木,硬是要扯上关系。
情急之下,当地政府不是将调查进行及时公开,不是去反思先前的权威发布为何失去公信力,却转而搞起了严厉打击网上诽谤、传谣等违法行为的“网络治理”——此前网络上许多疑似谣言的图像、视频被一同删去
相较于以上看得见的官方发布,当地政府不便拿到台面说的“行动”就更多了:不仅动员该县多个部门赶赴事发地驰援处置,而且严格限制媒体的采访,更派出大量警力封路、封校
不知道当地相关方面是不是看过一本《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的书,因为据我所知,书里面介绍的传统公关人员,给深处公信力漩涡之中的政府与企业的建议就是:
不要和公众对话;隐藏信息;公布的信息越少越好;
那些愤怒的人们都是极端分子……
可是,人家说的这些建议是都反例啊……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细节,大风厂起火事件中,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还蒙在鼓里,远在北京的最高检反贪局检察官侯亮平就已经在家里看到了直播。
太伏中学事件中舆情发酵,几乎如出一辙:舆论沸反盈天,有些人仍在试图封锁消息,将记者当敌人
所以,在新华社昨日《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需要多久——三问四川泸县校园死亡事件》一文发布前,太伏中学校园死亡事件,更多是以各种来源不明的视频、自媒体只言片语的形式进入舆论场。
整个事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外衣,“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成为围观者的直觉性疑问。 
一方面反复强调“排除他杀”这一“权威”结论试图“以正视听”,仿佛重复多了,社会便会信了;一方面则是封锁和管控信息,以为控制了消息,便控制了真相。
这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将社会基于事件本身的质疑情绪大大激发,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舆情搭车”,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封锁消息者,最终惹火上身,仅存的一点公信力都被吞噬。 
信息扩散以秒计的时代,竟还有地方政府如此执着于以管控消息来平息事态。
对此,网友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早已成为舆论风暴了,还是固步自封,妄图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活生生把自己树立成了失败的典型。”
如果说事件的源起,只是家属对死者死因的怀疑,那么,在地方政府多次不当的应对,成功挑拨公众情绪后,事件的真相不过成了一个靶子,它所承载的是各种积蓄已久的社会情绪,当地官方的发声资格都变得可疑了。 
在新华社记者的愤怒发声之后,泸州市公安局官方声称介入调查,泸县县委书记也表态,一定客观公正调查处理太伏中学事件。
可等舆论沸腾这么长时间,才匆匆表态,到底是太过自信于靠封锁就能平息事态,还是民众在他们心中太不够分量?
如果没有新华社的报道,事件是否还要继续拖延下去?又何以捡拾事件中所流失的人心? 
为何一名中学生的死亡,就如此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对地方民众愤怒之火的动员?
某种程度上,这名中学生的死亡不仅测试出当地政府公信力的可怜斤两,也将其孱弱的舆情回应能力,以一种意外而惊心动魄的方式和盘托出。
一个本来或只涉及校园欺凌的话题,却一天天偏向了出人意料的另一个方向,其间,杂糅着当地政府在新媒体时代不可理喻的迟钝。
从目前情况看,当地政府已成众矢之的,来自各方的板子,不约而同地打到了它的身上。
但光打板子,不指路子,除了留下满身伤痕,类似事件恐怕还会上演。
而今看来,泸县当地政府无疑是此次舆论风暴的始作俑者,但如果,从一开始他们就能坦诚相待、正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封堵信源,寄望于通过舆论管控而让所有人听自己的,恐怕事情就没这么多迭起的高潮。
有人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后事实”时代
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们的言论观点更容易受到情绪和个人信仰的影响;塑造人的思想的不再是事实,而是情绪。
也即,人们只会相信那些他们愿意去相信的所谓的“事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情感比事实更重要的“后事实”时代,真相就不重要了。相反,及时、完整的信息公开才能遏制谣言的扩散
所以,对当地政府来说,事件一出,正确的姿势,就该如资深媒体人 @敬一山 所说的那样:尽快让更多媒体介入采访,让事件核心当事人发言,让事实和真相逐步呈现在公众面前。
最新的情况是,4月6日下午,即赵某意外死亡后的第六天,泸州市有关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通报了该起事件的有关情况。
之后,题为《泸州通报初中生意外死亡事件:未发现欺凌,尸检正在进行》的新闻迅速占领各家头条。
这么看来,“真相”好像又离我们近了一些。可它来得如此之晚,以至于政府的公信力损耗太大,已经跌在“塔西陀陷阱”里,爬不出来了。
有网友连续发问:为什么要封锁消息?为什么不让媒体及时报道?为什么现在才公布一些不痛不痒的消息?
如何挽回公信力,当地政府请加油。
一个中学生的死亡,为何造成一个地方秩序的失控,公信力的塌陷?这个问号不光是公众在问,更应该打在当地各级官员的脑海里。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一个问号解答不了,接下来的,将是无数个感叹号。
*文中配图均引自网络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泸州”随时提取本文
以下关键词曾一度影响到你——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撰文 | 任   然
 责编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