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天,是搞艺术的好时候。
今天,北方不少地方大雪。相信不少朋友,已经被刷屏了。
@易昌良
不知道各位配图的文字都发的什么呢,千万别只有一句“好大的雪啊”。
下雪天,一定要有格调。
其实,下雪天是搞艺术的好时候,包括行为艺术。
今天梳理几个,看看古人在下雪天都是怎么刷存在感的。
东汉时有个高官叫袁安。在出道之前穷嗖嗖的,后来瞬间逆袭。
逆袭的原因不是因为行政能力测试考了超高分,而是在下雪天干了一件大事。
@范雪纯
某年洛阳大雪,洛阳令出门视察,亲切看望受灾群众,大家要么扫雪,要么出门乞食。走到袁安家门前,发现他家毫无动静,围观群众说:这宅男不会是死了吧……
洛阳令进门一看,袁安躺在床上,冻得瑟瑟发抖。洛阳令问他:“怎么不出门要饭呢?”袁安说:“下大雪,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哪好意思开口求人。”
洛阳令被深深感动(泪点好低),想这么贤德,把他举为孝廉吧,给他一个公务员身份。
所以,袁安在下雪天干的大事,就是什么也没干。官帽子砸脑袋上,躲都躲不掉。
这雪不一般,“袁安雪”成为一著名典故,明代诗人高启写诗“雪满山中高士卧”,说的就是他。
@范雪纯
东晋也有王徽之的行为艺术。
一天下了大雪,四望皎洁,突然想起朋友戴逵:“突然好想你,过得快乐或委屈,去找他吧。”
驾着扁舟,摇啊摇,过了一宿终于到了。要敲门的时候,突然觉得:“啊,好空虚,还是回去吧……”朋友问他何必如此,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他。
有私人游艇就是任性。
@范雪纯
王徽之留下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雪夜访戴”,可见古人在雪天刷存在感是有多拼。
下雪天,对于大部分区域位于温带亚热带的我国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这种小概率事件,最容易引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对于艺术家来说,千万不可错过。
比如唐代王维,有一天突然兴起,画了一幅画。别人得到后,打开一看,雪中芭蕉。
@suixuejuan1
赞、神作、大师,弹幕飞速飘过。突然有人觉得意外,芭蕉不是热带植物吗,雪天有芭蕉,逗我呢……
于是这成了艺术史一桩公案,其实不过是艺术家的合理想象罢了,认真你就输了。
唐代张彦远就说:“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大师哪拘泥于俗套。
但真的有人很认真,比如宋朝朱翌说:有的有的,岭外如曲江,就有雪中芭蕉,大师不会错。明代俞弁说:顶楼上,我也在广西见过,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
其实,不过是兴之所至,何必纠结,王夫之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这就叫艺术。
@Arcticapple
不仅是画画,写诗亦是如此。
下雪天,大家出门都不太方便,只见孟浩然突然很亢奋,下雪天就往外冲,来到长安边上的灞桥,骑着一头驴,踏雪寻梅。到处跟别人说: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看什么看,我在搞艺术呢。
@JIU.久的家里
于是“灞桥风雪”也成一个典故,没有艺术灵感不要怕,下雪天就有啦。
@易昌良
下雪天的典型特征就是冷,大家今天发朋友圈,不少人也不过说一句“真冷啊”。
其实古人也冻得瑟瑟发抖,只是他们觉得不能这么俗吧,谁让我是诗人呢。
苏轼就这么想。有一天下大雪,苏轼写了两首《雪后书北台壁》。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全诗具体什么意思,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讨论了,重点说说“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这两句。这一看,不少人心想:“诗人就是诗人啊,这写的是啥?”
王安石表示,我懂你。他解读:“道家以肋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冻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亮得我眼睛都瞎了。
诗人就是这么讲究,哪能随便两句就打发了朋友圈。
诗人就是这样,各种拐外抹角、引经据典,然后嘲笑你读书少。但是物极必反,雪的题材都写不胜写,各种技巧都用完了,就返璞归真吧。
徐渭有一组《题风鸢图》,其中一首是这样:
偷放风筝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寻拿。
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
简直不能更直白,意思就是,下大雪了,不读书啦,跑出去放风筝。老师大怒,派人来巡,有班干部报告,郊外那,雪下穿红衣服的就是他。
这首诗提醒我们,翘课出去玩,一定要穿一件保护色。
@小笑侠
跟雪有关的艺术创作实在太多,留下的典故也很多,不胜枚举。
阴晴雨雪各种天气,下雪最容易起到刷屏的效果,当然在今天,可能还得加上雾霾。
曾经有一年,北京下雪,却有万人蜂拥去紫禁城。
@易昌良
在一个中国诗词大会都可以引爆成舆论热点的今天,说明今天的社会,多么需要一点诗情画意来点缀。
向古人学学吧,下雪天多展露些风韵,朋友圈配一句干巴的天气报告,是多么乏味。
@杨阳
晋代的谢朗曾经把雪比作“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翻他一个白眼,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看,一个把下雪比作撒盐的吃货,真的会被嘲笑千年。

(本文终了)
*文中配图全部来自朋友圈,谢谢晒图的亲们~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撰文 | 易   之
责编 | 唐斐婷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