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这几天估计是懵的。
民谣小众,好不容易靠着《成都》赢得一票粉丝,又因为一首《三十岁的女人》得罪了一众30+女性,从当红炸子鸡沦为直男癌代表。
你看,你可以唱成都,但可不是唱什么都成。
赵雷《三十岁的女人》中的歌词
知名娱记黄佟佟写下《是谁给了赵雷怜悯三十岁女人资格?》,新京报评论公号发表评论《宝宝三十岁也就是个少女,用得着你赵雷同情?》,是为万箭齐发中的两支响箭。
网友们对《三十岁的女人》的评论
然而不久之前,暗杀金正男的女子被称为“88年的中年女子”,以及对于赵雷母亲“三十四岁老来得子”的报道,其实早已挑逗了社会对于年龄的敏感神经。
对女性问题,评论者们正在两线作战。
马泮艳,重庆巫山市人。2000年,12岁的她被以“童养媳”的方式嫁给了29岁的陈学生,被迫发生性关系后生下女儿。八年间四次出逃,最终落脚广东。
在现代版“童养媳”引起舆论巨大漩涡后,巫山官方选择了“不能认定强奸罪”、“不能认定拐卖妇女儿童罪”,让一众评论者的叙事基调由震惊悲悯转向激愤。
马泮艳微博截图
电影《盲山》讲述的是女大大学白春梅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才与亲人相见的故事。
电影《盲山》剧照
以上两个话题都敞开了很大的讨论空间。
但比上述话题本身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个有巨大时间差的女性话题同时出现当代中国的舆论场上
前者,是以现代女性主义视角“重估”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倾向的小小体现,内含着一种日常生活批判意识;后者,是一个前现代话题,理论上是应该在现代建制出现后就消失的议题。
如果以欧美女性主义(Feminism,又译女权主义)发展历史为坐标,二者之间隔着上百年的历史。
这种隔断,比“童养媳”作为孤例出现更可怕。它使得很多国人对女性问题的看法长期停留在最最原始的生存权和婚育权上,并产生了这才是“真问题”、其他都是矫情和过度敏感的心理预期。
由此,迟滞了现代社会女性问题意识的发育,和女性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性批判。 
“少女妈妈村”与“女孩地铁蹲着没教养”
随便选取一个舆论截面,都可以看到女性话题上的这种“隔断感”。
去年年中,一个和“童养媳”相似的新闻“少女妈妈村”,一样引起了观澜君的注意。
“世代生活在渔村,未到法定年龄‘结婚’再正常不过,最小的14岁就当了妈妈,个别30岁就成了奶奶或者外婆……”新华社记者在海南临高县等地的渔村调查发现,部分少女未婚早孕早育现象普遍。
少女妈妈和少男爸爸
一些“少女妈妈”婚后面临分娩安全风险,生育后分居现象也越来越多,造成一系列后续社会问题。
《京华时报》其时发表评论称,新闻中所展现的女性命运和阴郁的生存环境,让人恍惚回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女作家赛珍珠所描绘的中国。
同时是在去年上半年,另一个有关性别歧视的话题搅动了更多口水。
有网友在微博发图,称在上海地铁站台上,有两个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配文称:“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
在经过频繁转发后,评论方向从对公共场合言行的讨论转向了对标签化女性的批评,“女孩蹲着就是没教养”让很多女性有了刺目感。
其中最简洁有力的一句评论是——
如果说女孩蹲着像尿尿,没教养,那男人站着呢?
是的,物化女性、标签化女性、公共文化产品的性别歧视正在被城市女性甄别和批评。但同样在中国某个地方,有些女性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和生育自主权都难以保障。当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先发城市涌起,一些落后地区的女性们仍然面临着被虐待的命运,并且被虐待而不自知
这种差异的存在,展现了幅员广阔、传统坚固、地区间发展脱节的社会中,女性议题的复杂和不连贯
而后者的无解状态(“童养媳”一事巫山官方选择息事宁人,“少女妈妈村”涉及的海南临高甚至不予回应),更将女性权益问题始终拖拽在原始语境中。
电影《盲山》剧照
更重要的是,能自然容留““童养媳”、“少女妈妈村”这种前现代现象存在的官方态度,构成了性别问题上社会意识深层地基,让今天女性主义者对日常歧视的正常批判显得如此“敏感”和“过激”。
那么现代女性主义到底在说啥?
正如经济社会上“用几十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几百年的道路”,中国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呈现了“时空压缩”的特点。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阶段,以空间差异和人群差异的方式同时呈现在了当代中国。
粗略的说,19世纪到20世纪六十年年代,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一个历时期。女性主义者在这一时期主要为男女平权而努力,争取平等的选举权、个人财产权、受教育权和平等的工作机会。在中国,关于女性人身自主、婚姻自主、反家暴、反对教育歧视的努力与这个历史时段平行。
电影《白鹿原》剧照
20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个历史时期。在具体权利诉求上包括同工同酬、产假和产后复岗、堕胎权等等;在理论建构上批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内容、甄别隐藏在性别差异教育中的歧视、建立文学艺术中的女性主义批判视角。我们当前反对职场歧视、争取产后权益和二孩保障、对性别歧视的批评,对应这个阶段的语境。
20世纪9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思想建构进入了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阶段。女性主义思潮与后现代主义多种思潮相结合,变生出更为复杂流派;对“性别”和“自我”的不同界定产生了多样的声音。这其间,著名女性主义学者凯特·米利特提出的社会性别(gender)与生理性别(sex)的区分逐渐成为社会常识。生理性别指每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男女事实,社会性别则指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所赋予的意义。这个概念,近些年也开始在中国普及。
王菲是近些年很多女性心中“活得自我”的榜样
所以,搬出这个历史是要说明啥?
一是要说,历史上的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发展,和每一个人有关,并非仅和女性解放有关。第一阶段的女权运动,普及了“不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性别差异,人人享有权利平等”的观念;第二阶段的女权运动,与美国反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相结合,将若干权利平等的规则送入了法律;当代的女性主义思潮,则囊括了同性婚姻、同性恋权利等更多向度的权利诉求。
二是要说,女性权利和女性社会尊严的实现程度,和当时社会正义实现情况是自洽的。不要以为在地铁举牌“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女孩们是“作”和“搞事情”,不要以为批评《三十岁的女人》的人是过度敏感和矫情、是侵略性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另外一些看似无关的的问题——教育歧视、户籍歧视、身份歧视、阶层歧视,在性别领域的折射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女人不舒服的社会,是所有人都不舒服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男性也应该是女性主义者。
你在进行性别歧视,但你并未发觉
实际上,保留着“童养媳”和“少女妈妈村”这样的权益暗角的社会,对性别歧视的敏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太迟钝了。大规模的、隐蔽的性别歧视和物化女性,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变成了道理、概念、对话模式,被日用而不觉。
这不是夸张,不举任何已成新闻事件的例子,仅从观澜君的近日见闻中随便摘几例。
来自某教辅材料:“我感冒了,爸爸工作忙,妈妈在家照顾我。”——这是在教导孩子识字,还是在“教导”孩子:父亲的时间是重要且不可侵犯的,母亲的时间却是可以随意牺牲的?
来自某招聘网站的地铁广告:“给自己谈个好价钱,生活里再也不关心价钱。”画面是一位女士高傲地从若干拿着酒杯发出邀请的男士间走过。——所以这是在说,工作也是“卖”,结婚也是“卖”?
来自某知名女性情感公号文章:“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在男孩成长中分量很重。而女孩如果能有人为她解决问题,则是一个女孩最大的价值……”——这是谁告诉你的道理?是18世纪女权主义者就批判过的“女孩要生的漂亮、要获得男人保护”的教育么?其时正值我国大清朝。
《东京女子图鉴》中的一段对话
来自母婴电商“蜜芽”创始人刘楠(女性)的讲述:曾和几位同行业男性CEO同台接受采访。记者问几位男士的问题大多是“如何做用户增长”、“怎样做利润”。等到轮到她时,问题就变成了“你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标签化,隐含命题是,女性安排不了家庭问题是失败,而男性处理不好家庭问题却无关宏旨
来自某男评论员对“性教育”的评论:“性教育也好,性健康也罢,其实更多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私相授受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实际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三级片在几乎所有中国大陆乡镇上是毫无顾忌播放的,大字招牌上的‘儿童不宜’,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三级片等于性教育,那么小黑屋里的录像带和三级片告诉你该如何尊敬你的女性伴侣了么?
儿童性教育课本被家长质疑过于“露骨”

不一而足。
相比起来,“童养媳”、“少女妈妈村”,虽然令人震惊,但却是在权益保护上没有争议的事情,剩下的只看官方和民间一步步推动完成。而前述隐蔽的性别歧视,能否被及时甄别、能否取得共识、能否在长期教化中被克服,却是长久而复杂的事情,而且始终会伴随着争议。
不过,每个受过教育的个体(不论男女),还是可以从自身开始力避这种情况:你在进行性别歧视,但你并未发觉
Anyway,节还是要过的,就算节日不想过但礼物还是要收滴~~观澜君祝愿所有敢于坚持自我、追求幸福的女性不再畏惧年龄,节日快乐!
*文中配图均引自网络
以下关键词曾一度影响到你——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昆
撰文 | 刘白
责编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