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君前两天刷微博的时候,一条内容被推到了首页上。

薛之谦转的一条视频,而且平素逗比的他看起来还有点生气。
薛之谦微博截图
截至目前,这条微博已经收到36万条评论32万次转发
观澜君好奇,当即点开看了。我发誓,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再点开这个视频。


事情是这样的
3月4日,在北京地铁十号线上,两个创业推广扫码的姑娘与一男子起了争执,男子脏话连篇,不断“问候”女孩家人,辱骂女孩是“外地逼”,甚至在列车门即将关闭时,一把将姑娘推出了车外
一车厢的人,全都保持着沉默
按照薛之谦的口头禅,真是“整段垮掉”。
警察蜀黍倒是反应迅速。
@平安北京微博截图
6日晚通报,张某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但因未成年,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同时,张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深感后悔,并已向两位姑娘道歉,获得了对方谅解
事情看似暂告一段落了。

然后呢?这算是一个happy ending么?
为什么非要扫码?
这个事情,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在视频中,我们只看到了男子打人的一幕。
首先我们要讲,打人、骂人一定是错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对他人进行肢体或者语言上的攻击
但是我们有理由看清事情的原貌。
起因是女子让男子扫码,在男子几次摆手拒绝之后,两名女子依然坚持骚扰
@和菜头 分析,对于女孩来说,扫码是她们的工作,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拿钱为别人做地面推广,她们都会从中获利
这可以从 @北京晚报 的报道中得到佐证:这些人多数是“假创业、真营销”,扫码只是实现营销的一个步骤,目的在于卖出产品。每扫码加进来一个人,业务员的提成在1-3.5元之间,所以,这种求扫码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商业盈利行为
然而对于乘客来说,购票乘坐地铁,目的是解决交通问题,成为某某厂家的客户并不在他们的计划当中。
上班很累,骚扰很烦”,相信很多遭遇过地铁扫码和地铁乞讨的人感同身受。
客观来讲,地铁扫码的事情,观澜君也遇到过几回,也扫过几回。
但扫到的都是什么东西呢?
在地铁上扫到的二维码
不是卖什么保健品的,就是什么俱乐部。朋友圈除了复制多次之后清晰度感人的照片,就是鸡汤,跟你屏蔽的那些代购没两样
有人这个时候就要说了,不就是扫个码吗,又不花钱,至于么。
让人扫码的这拨人也打感情牌:支持一下年轻人/大学生创业怎么了?
这不是道德绑架么?
首先,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连吃有味道的食品、高声喧哗都是应该禁止的,更何况是堂而皇之地骚扰他人?
其次,我们无法判定要扫的二维码是否会泄露个人信息甚至威胁个人财产安全,就算是安全的,根据观澜君以往经验所扫出来的,也都会成为我们朋友圈的“垃圾”。
最后,如果我们一边倒地对这种扫码行为选择性忽视,是不是对其就是一种纵容
就像 @请辩 说的,如果这样的地推就能获取大量粉丝,那么可以想象,未来几乎所有的公共空间都会被这样的地推人员占领
“不容易”的感情牌不能打,就好像不能因为小贩不容易,就允许其占道经营。

是真的正义,还是网络暴力?
@和菜头 说,在最安全的时候,人人都是热血贲张的。
在网络世界里做道德评判的时候,就是最安全的。
你说英雄都在小说里,在动漫里,在评书里。
“超级英雄”美国队长
不对,还有网络世界里的你。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个女孩与张某的骂战升级、男子明显行为过激之时,没有任何人吭声或者报警,更别提出手阻拦了。
可当这一视频传到网上,“英雄”们就出现了。
张某开了个小号,评论里是一边倒的骂声。
张某事后所发微博

网友激愤评论
除去微博外,甚至有人扒出了张某的微信账号、工作单位等信息,将其公之于众。
虽说大是大非一目了然,但肆无忌惮地使用语言去攻击别人不也正是暴力的一种吗?
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创伤,其影响可能更甚于肉体暴力。和其他的欺凌形式一样,这种创伤是亦身亦心、难以治愈的。
英国的一个14岁女孩,在经历了两个月的网络暴力之后,在卧室内上吊自杀。“每天我坐在这里,不知道这一切会不会好起来。我想死,这样就会自由,我没法再这样活下去。”
可网络暴力为什么仍如此猖獗?
可能我们知道,在网上做键盘侠容易,在现实中当英雄却很困难

还记得2011年佛山的小悦悦么?这位2岁女童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都漠然而去,最后只有一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
还记得去年发生的和颐酒店事件吗?女孩“弯弯”在酒店遭陌生男子尾随挟持、强行拖拽、掐脖,整个过程持续6分钟,酒店安保人员全程目睹男子施暴并未阻止。受害者被一女顾客搭救后,陌生男子才逃走。
漫画来自@辣椒二舅
所以很多人说,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
两拨人像来自两个世界。平行着,没有任何一点交集。
微信公号 @牛奶不纯 说,终究还是网络的匿名性和淹没性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而现实社会给我们披上的战袍太薄太脆弱。
其实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往往比动手的小人还要致命。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是暴民中的一个,只是我们在扔出石块的那一刻,不知道会伤害到谁。
现实世界里,你是沉默的大多数吗?
网上的义愤填膺,在现实中就像肥皂泡一样脆弱不堪。让人焦虑而无力的,正是沉默的大多数
@新京报 评论称,关于“看客”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梁启超斥责“看客”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鲁迅笔下的“看客”自私冷酷、麻木不仁,鲜有平息事态的援手。“看客思维”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国民劣根性
冷静下来,观澜君也开始自我拷问:如果当时我在那节车厢上,我该怎么办?
保护好自己当然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很重要。
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定有能做的事吧?
比如,报警
比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纽约地铁宣传语
那位视频拍摄者还是值得点赞。拍下来发到网上,不但为警方留下了确凿证据,也是一种反抗,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正义
2分多钟的视频,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反面典型。谁能保证,一个人站出来理论的结果,一定会比引起社会舆论的结果更好呢?
微信公号 @牛奶不纯 认为,“路人们”怎样在一次一次的从个体教训中学会冷漠,就会怎样在一次一次类似于此的社会讨论中找回勇敢
社会已经不需要更多的看客了,也需要键盘侠的声讨从幕后走到前台。
但正如 @新京报 所说,让人们不做看客,一是要求大家有普遍的正义感,二是要有对陌生人周围人基本的信任——相信在自己伸出援手、力不从心之时,其他人也会施以援手。
也就是说,打破看客困境,不能仅靠个人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种“年年事事话相近,事事年年人不同”的感觉?
对,因为比站队更重要的,是有价值的思考。
思考如何在暴力面前发声,思考如何应对陌生人的骚扰,也思考如何制止肆无忌惮的网络暴力。
如上文所说,就算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只要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见证,在围观中分享,在分享中表达,用声音聚合力量,去影响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念,这样来看,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在观澜君看来,探究到最深处,还是人与人之间缺少心平气和的理性、温情与包容
我们还可以与身边的人相处得更好。
想明白这些,才可能让北京地铁骂人事件的讨论有一些积极意味。

*文中配图均引自网络
以下关键词曾一度影响到你——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昆
撰文 | 于敏
责编 | 侯楠楠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