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还在国贸的格子间里盯着KPI?
“哈,因为我是Gay啊,当然要待在大城市啦。在我们家那个小镇,我要是说我喜欢男孩子,我和我的家人估计会被唾沫星子淹死吧。”
“赚钱呀。不然回家干嘛?帮我父母干农活、喂牛羊吗?”
“我回去就代表我怂了,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所以怎么着也不能回去啊。”
“因为爱情。”
年后离家,如今早已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很多人的内心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父母叹息:这可能是个假孩子。
一面是光怪陆离、丰富包容,一面是重重压力、彷徨困惑。
大城市究竟是什么?心安之处还是洪水猛兽?
上海新天地旁对比鲜明的旧住宅   
北上广让人上瘾吗?

要说涌向大城市这事儿,其实也并不只是中国特色。
披头士主唱列侬就是个“纽漂”,他当年接受采访时说:“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和诗人都要去罗马,因为那里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今天要来纽约,因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如今的北上广就是中国的中心,放在过去,能到北京上海等地工作都可以算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北上广是怎么让人上瘾的?
“我与家乡的矛盾,是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和家乡不那么先进的境况的对比。”来自无锡的知乎用户@张佳玮选择留在上海,因为故乡“现代生活便利度太糟了”,喜欢的游戏卡买不到、喜欢的歌剧没处看、没有地铁必须打车,诸如此类。
“有的衣服只能在上海穿,有的鞋子只能在愚园路上走,没有人会注意到你。”这是大城市的包容,现代人追求自我,于是这种冷漠更显迷人。
我们可以周末去看画展、看电影,可以在纪念日看话剧、听演唱会,甚至深夜,孤独的心灵都能找到去处。
暮色中的国家大剧院,是许多北京年轻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而故乡,已经在晚上九点半准时关闭了路灯。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线城市的飞速发展也需要每一个漂泊的“细胞”支持,城市化的进程就是这些外来人用脚丈量出来的。
作为一个广州人,大家车言论的创始人@颜宇鹏说:“淘宝客服返乡买不了东西,快递员返乡送不了货,小区下面的小摊主光头佬回老家了吃不到夜宵,没人送牛奶,没人卖包子,没人洗车,没人修电器……整个城市陷入一种半瘫痪的状态。
我们是蚂蚁,但也正是蚂蚁们让这个繁华的大城市在高效运作。
城市又开堵了,我却很开心”这是颜宇鹏们的心声。
故乡从什么时候开始嫌弃你
春节前夕,一首《春节自救指南》爆红网络,一年一度的朋友圈奇葩亲戚展会,你参展了没有?
观澜君想象中的故乡,是清新的环境、淳朴的乡亲、父母热情的照料、舒适的房子、熟悉的家乡味道。
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留在家乡呢?
“工作机会少,做什么都要靠关系,干事要拼爹,造成‘身在异乡为异客,回到故乡仍为异客’的现象。四线及以下城市并非理想中的宜居城市。”这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中描述的。
“老家大多数都是国企,非国企人员在恋爱结婚方面都受歧视,然而要进入国企需要10万到50万不等的好处费,还得找对了人。”知乎@宋晓说。
家乡,有时就像一个围城,被各种密不透风的人情关系织成了一张大网,个人奋斗的希望远不如大城市。
过年回家时,各种“有用至上”主义让人唏嘘不已。谁有用、谁有权有势就高看谁,“肩膀不齐不是亲戚”。
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也开始嫌弃我们了。
相对而言,北上广却相对拥有一种向上而公平的市场力量,一种才华的发挥空间,每个人都想从这座超级大都市身上汲取自身所需。
知乎用户@李栩然分享了自己在北京辛苦而欣慰的生活感悟,他自问自答:我为什么一定要过这么艰辛的生活?因为,你没有选择。他也相信,只要有站上舞台的机会,他并不比任何人差,而大城市,就是这个舞台
来自黑龙江、靠卖打火机为生的小伙子张磊,获得2015年《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全国总决赛冠军 。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舞台和机会。
从零开始,无限可能。
这些都是“奔头”啊。
今日头条@阑夕的一篇名为《逃回北上广》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个事例,一位从上海回乡的姑娘在打车途中不只遭到了多次“被拼车”,还在抗议之后遭到了司机的吼声和嘲笑
其实被嘲笑的不只是她,更是她在大城市所习惯并坚持的理性和契约精神。所以她才会对“身处风暴中心”的残酷生活感到亲切和怀念,“有着可以想象的未来,就是最大的幸事,感知到潮水之后,就再也回不去沼泽。没有挣扎,就不叫生活。
对此,一位新浪网友则更为极端一些:“我受不了家乡要什么都没有,受不了这里管理混乱,受不了人们普遍教育程度低而且目光短浅、眼界全无。”
去留无计说归属
四个小时后逃离北上广。你逃不逃?
这是去年的一场活动,放到今年似乎照样可以引起骚动。
雾霾、拥堵、房价、户口,压倒北漂的“四座大山”是导火索。
知乎用户@莫逢是一个典型的80后,正是最纠结去留问题的那一部分人:“除了工作、爱情带来的精神压力,最大的就是房子了。蜗居北京,时常为了租房焦头烂额。80后集体奔三甚至奔四,青春不再却依然漂泊无依。”
归属感、安全感、存在感的欠缺,让漂泊的人看不到生活的未来,更对拼搏的意义产生质疑。
观澜君有一位朋友,几年前考取了广州的一份公务员工作,可就在去年,他不顾周围人的劝阻,毅然决然辞掉了这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回到老家山东,问其原因,他只说了一句:没有归属感。
也许我们小看了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力量。
“安土重迁”、“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不远游”,这些观念根深蒂固。要理想、情怀,还是回乡安守?一部分人挣扎之后选择了后者。
话又说回来,“去北上广追求梦想”已成为青年人的标配,那北上广到底有没有梦想?
一线城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地铁上还在打电话谈业务的人,等在饭店门口手捧kindle读书的外卖员,在蜗居出租屋和高档写字楼之间奔波的白领……这些就是北上广的真实面貌。
@中国青年报纪录了一群这样的面孔:2月10日,北京,18岁的李红福在家政公司的员工宿舍里。1月末,李红福来到这里做家政服务,家在四川的她留在了北京过年。她从过年在雇主家赚到的2500元里拿出1100元,寄给了没有工作的父亲
元宵节夜晚,北京一家饭店门前,做代驾的李会彪在等活儿。白天,李会彪在租住的房子里照顾正在找工作的儿子,晚上出来做代驾。
梦想不是北上广给你的,是自己给自己的。
被误解的“平凡”
那些说着要去云南的人,不还是回到了回龙观?
回龙观是北漂的聚居地之一,而远在云南的大理,被幻化成诗意的栖居地。《南方周末》在一期“逃离北上广”的专题中写道:“在他们对城市作出选择的背面,是城市对他们的选择,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批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
观澜君的家乡在山东沿海的一个小县城里。
每次回乡,看到留在家乡结婚生子的朋友与父母家人团聚,就深深感叹:“他们所得到的快乐,并不比我在北京所得到的满足要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身处都市疲倦之后所奢望避世的悠然南山吗?
不管怎么选择,都是各有取舍的。
就像@和菜头所说的:“为何留下,为何离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更能忍受哪一种生活
那么,人们蜂拥而至的北上广,是造就“不平凡”的梦想的地方吗?
错了。
这里恰恰是让你接受一切“平凡”的地方。在庞大的城市里,你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当然,别人也一样。
*文中配图均引自网络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撰文 | 侯楠楠
责编 | 唐斐婷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