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里聊得最多的就是春节怎么过。
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守岁……
这些传统民俗可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大家争论最热烈的,仍然是
放不放鞭炮?
放不放鞭炮?
放不放鞭炮?
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挺纠结的事儿。
放吧,担心空气污染问题。
不放吧,总觉得少了些年味。
您家呢?

鞭炮味就等于年味了?
过年鞭炮,放还是不放?禁还是不禁?不仅百姓纠结,政府也很纠结。
春节前夕,为了治理雾霾,河南出台禁令,春节期间全省范围内,无论城乡一律禁燃烟花爆竹。在一片质疑声音中,该禁令很快又被收回。这则“最严鞭炮禁放令”,最终以“朝令夕改”而告终。
“无论城乡”,看到这四个字,观澜君的内心也是崩溃的……
光明日报《给民俗留下“自省”空间》一文认为:全面禁止燃放,难免有用力过猛之嫌。毕竟,在民俗与环保之间,本就很难划出绝对的是非界限。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出品的《过年鞭炮,“禁放”不能一刀切!》,观点则更为犀利:城市禁放实行起来还好说,把几条主要街道把住,小区里派人看住,效果基本上就出来了。但农村的范围比城市大多了,村里家家户户放鞭炮,得派多少人才能监督得了?
观澜君留意了下,禁止燃放鞭炮的呼声此起彼伏,已经喊了好多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走在了禁放的前列,而有的地方,却是“禁了又放、放了又禁”。
为什么?网友@透明玻璃杯一语中的:中国人的爆竹情结由来已久,深入民心,燃放鞭炮已成为中国人春节习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少了就感觉就不像过年一样。这和网友@成长的烦恼的想法不谋而合:放鞭炮的年,才更有年味。“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老祖宗都是这么过来的。”
记者@岑建平则用事实佐证了这一观点:就我家来说,过年放鞭炮已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反正从我有记忆开始,每年大年夜都要放鞭炮。小时候是父亲放,后来由我放,现在儿子接着放。社会发展了,我们经常说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依我看,过年放鞭炮同样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都说传统的才是民族的。

鞭炮味就等于年味了?
纵然赞成者认为放鞭炮有“年味儿”,但反对者也会毫不犹豫地怼回去:集中燃放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观澜君注意到,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燃放1个鞭炮足以让10立方米内的PM2.5严重爆表,鞭炮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还会直接对人们身体造成危害。
你确定这PM2.5飙升的味道就是“年味儿”?
与数字相映衬的,是中青报首席评论员@曹林真切的感受:到处乌烟瘴气,到处震耳欲聋,整座城市的空气里整天都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门窗关得再严实,根本挡不住那如巨雷般炸响在窗口的炮声,整座城市沦陷于鞭炮所制造出的环境暴力和文化暴力之中。
警察蜀黍也坐不住了。1月13日,上海市静安公安分局微博@警民直通车-静安发布禁燃禁放公益MV《不放不放》。“春节到了,我不放不放啦,环保又安全,不放不放不放啦……”魔性又洗脑,迅速成为新网红神曲。
微博上,学者@北京崔卫平的一段话转发者众:“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放鞭炮这件事情,集中体现了这些中国人的自私、盲目、 颟顸和虚张声势。假如他们说过年不放鞭炮就没有年味了,那么他们从来就没有认真找到过生活耐人寻味的滋味在哪里。”
深圳国学院学者@徐晋如的核心观点则围绕“礼”展开:“礼有一个隐含的标准,就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归纳出来的中道。中道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侵害他人。燃放烟花爆竹,意味着一个人仅凭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肆意侵害别人的健康权,意味着一群人仅以习俗为借口,就可以肆意侵害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健康权,这是比雾霾、噪音、潜藏的火灾危险更可怕的污染。
不仅如此,每年过年期间燃放鞭炮还可能带来种种危害:
引发火灾,房屋受损;
意外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
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噪声扰民;
垃圾量剧增剧,清洁压力增大。
网友@赵女士的观点获得了很多“赞”:燃放鞭炮只是一种形式,过年时只要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团聚在一起,那就是最浓厚的年味。

放不放鞭炮,年就在那里
一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仍有社会需求,一边是燃放鞭炮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南开大学副教授@管健认为:这种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是一种观念、认知与行为的失调。事实上,转变矛盾心态需要接纳春节的改变和转型,新时代既需要记住乡愁、记住年味儿,也需要与时俱进。
新华网@张道营表示:放不放鞭炮看似事小,牵涉的面却很广。当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政策制定出发点,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民意协商,在保留年味、传承文化与防治大气污染之间取得平衡,不要让小小的鞭炮成为撕裂政策与民意的伤口。
实际上,燃放鞭炮这项传统习俗,并不是说不可以改变。除了硬性规定,有时候政府推行柔性管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认为,政府在下达燃放烟花爆竹禁令的同时,也应给予一定的疏导措施。这就是儒家讲的“礼”,不违逆人情,而又能节制人情。这方面,香港、澳门的做法值得借鉴。这些地方,每到农历新年,政府就组织盛大的花车巡游、集中放烟火。像维多利亚港的烟火,是一年一度香港农历新年的盛事。当然,从安全角度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正是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政府对民生的关心,政府办大事的能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白彤东认为,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中国人春节除了放鞭炮之外,还有点别的过年的方式,特别是礼仪的恢复。让在春节的时候,放放鞭炮,得以放松;但又通过家庭团聚的温情和礼仪,慎终追远,让我们在这个异化、流动的工业化社会里,有点凝重,有点依靠。
*文中图片均引自网络
·END·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撰文 | 于   敏
责编、制作 | 郑志华
※本微信号内容专属于
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