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一天
2020年5月5日,星期二,晴
坐标:美国加州硅谷

作者
红豆姜撞奶
今天很忙,简短总结几件事吧。
一号才写的说斯坦福医院里住院的新冠病人掉到了单位数,今天看见学校的通报,数字又上升了,12例确诊,13例疑似,儿童医院里面是2例确诊,2例疑似,看来虽然我们这疫情控制的不错,依旧处在平台期。
为了给复工做好准备,荣军医院各个部门、公用实验设施以及我们实验室都在推出减少人员密度的措施,都是一个边走边学的过程,没有最后的定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流式细胞仪实验室的新规定,按新规定,实验周期可能要拖至少两个星期。我们三十多人的实验室,暂时只能大概六人同时回去。
                                                                                    学校在审批由心理学系和斯坦福优生学历史项目联合提出的一个申请,为一幢主校园的主要建筑Jordan Hall更改名字,并移除楼外一个和人种优生学相关的Louis Agassiz雕塑。这幢楼是1917年被命名为Jordan Hall的,为了纪念斯坦福从1891年至1913年的第一位校长David Starr Jordan。David Starr Jordan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并是当时美国推动优生论,eugenics,的公众领导人物。优生论建立在进化论和门德尔遗传规则的基础上,主张通过利用遗传规则来人为改进国民素质。Louis Agassiz是David Starr Jordan的导师,和斯坦福并无直接关系,他推广不同人种有不同起源的理论polygenism,为种族歧视提供科学基础。希特勒正是这些理论的狂热支持者,因而产生那一段屠杀犹太人的历史。
除了心理学系,斯坦福一个学生社团也提出了应该给这幢楼更改名字的诉求。该社团的发起人说非常高兴看见学校开始面对自己的历史。现任校长对此发表的声明是学校会任命一个专门的委员,按照学校2018年推出的对校园建筑重新命名的规定,来评估更名和不更名的好处和坏处,考虑的因素包括历史人物行为的有害后果、有害行为在历史人物一生中的比重、历史人物和学校历史的关系、社区对历史人物的认可程度、历史证据的清晰和可靠性、以及除更名以外的其它措施。
著名的1971斯坦福监狱实验正是在Jordan Hall的地下室进行的,根据这个事件改编的电影不止一部,搜索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应该就能找到。
今天在我之前提过的不需要同行审稿就可以随便刊发科研文章的网站上出现了一篇报道新冠病毒变异位点的论文,作者来自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Los Alamos国家理论生物和生物物理实验室、北卡杜克大学的人疫苗研究所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论文报道了一个可以实时追踪病毒冠状蛋白变异的分析流程,目的是帮助寻找疫苗设计和抗体治疗的有效靶点,和追溯病毒的根源或进化无关。运用这个方法,研究人员对公开发表的4535个病毒序列用这个流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和病毒区域性流行相关的变异,其中着重指出D614G变异,在除意大利和瑞士外的欧洲、美加和澳洲,三月前流行的是D614,三月后流行的是G614,这并不能说明G614比D614有更强的传染力,因为这里面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founder effect, 一旦变异发生,会产生新的克隆。文章也指出这个变异和住院率及死亡率并无明显关联。看着这篇论文,我完全可以预见媒体又会推出病毒变异出毒性更大的毒株的报道了。其实病毒只要复制就在变异,这根本就不值得上新闻。
记得One World演唱会那天我在日记里写了不认同这个世界需要少一点互联网,其实我很清楚持这个观点的作者的意思,互联网本身当然不是问题,但是有些网络工具、有些网站带来的问题比好处多,甚至没有好处,象这种不需要同行审稿发表论文的网站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科研人员对这里的文章疑多于信,普通媒体总是看见这些所谓专业文章就深信不疑,借题发挥到十万八千里。这种网站,除了达到让论文作者宣誓主权的目的,我都想不出还有什么好处。对于今天这篇文章,我只能说,有可能,但是需要证明。而这个证明,需要有两方面,一是需要证明这个分析流程有可重复性,二是需要实验证明G614比D614有更强的传染力和致病力,更别说还需要把携带G614和D614病毒的病人做更全面的临床比较和更仔细的流行病学分析。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三月后没有出现G614变异,是因为三月后中国几乎没有上报病毒序列,数据量不足所致。
电视新闻还说有公司在训练能闻出新冠病毒的狗,一旦成功,可以在机场或其它公众场所找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对此,我只能说,祝好运吧。
Tuesday May 5, 2020
Western Suburb of Philadelphia
Author
Cupcake
Mom has officially won the parent of the month award! (Sorry dad.)
You know why? Well the reason is pretty obvious. She bought us candy!
See, dad has always been against me eating candy and gum because it’s bad for your teeth, and I’ve always been pretty depressed about it. Dad’s teeth aren’t the best so I think that’s why he makes it his personal goal to make sure our teeth aren’t too messed up. Anyways, the more he restricted delicious sweets from me, the more I wanted them. You can’t blame me! I bet you’d feel that way too!
So then on Saturday, or maybe it was last Friday, everyone was pretty mopey and tired and wiped out from a week. Naturally, when you’re pretty mopey and tired and wiped out, you start to have cravings. And practically everyone had cravings for some kind of chocolate or candy or snack.
Unfortunately, our snacks weren’t going to be delivered anytime soon. So the most obvious choice is to buy some candy! Duh. I begged dad a bit more, he said no, and then mom said she had enough and just whipped out her phone, tapped onto amazon, and asked us what candy we wanted to buy.
I asked her if she was serious and she said yes. That one word was holy to my ears. Ivan and I celebrated for a while, then started debating on what candy we wanted.
Since dad technically can’t say no to mom, he reluctantly agreed, although I could tell he was also starting to dream of chocolate. Since we already had some Godiva dark chocolate buried somewhere in a closet upstairs, mom said we could get that out and dad was pretty excited. It actually tasted really good! That’s the first dark chocolate that I actually like and it might actually be my favorite chocolate, and that’s saying something.
Anyways, I finally decided on sour skittles, Ivan wanted some Hersheys, and mom and dad were just content with the dark chocolate. So mom clicked the shopping cart thing and before I knew it our order was in! Woohoo! Best parent award!
Even better was the fact that my skittles arrived on the next day, and I got to eat some and it was heaven in my mouth. Until I ate too much and my tongue turned strangely tingy, but that’s off the point.
So that’s why mom was granted the best parent award this month! Maybe if dad will get rid of screen time settings, he’ll get the award next month… *cough *cough
岁月·花·东篱
5月6日星期三,微雨
坐标:费城西郊L镇
作者
开洋蒲菜
这几日,澳洲解封了,上海的地铁也又拥挤如沙丁鱼罐头。大费城区还是严格隔离的红区,但至少昨天费城的单日死亡人数首次降为0。居家隔离的日子过得又慢又快。仿佛只是转瞬之间就进了五月。虽生活在异国他乡近二十年了,可互联网使远隔万水千山也瞬间连接,因此21世纪身在异乡为异客也异乡本地的节日一起过。特别是如今因COVID-19居家隔离,更是所有节日都一起云端上过。五月是个热闹的月份,五一过了是五四,接踵而至的还有立夏,仍然在路上的还有美国大学毕业季,母亲节,和一串生日。
和往年五月相同,我依然是常在凌晨工作数小时后推门出去晨跑,只不过更多的是在小区街道上跑,这样即使遇到零星路人也可以及时避到街对面而保持social distancing。这也使我最近有机会亲近邻居们种在路旁的花花草草,欣赏到往年没察觉到的近观视角和动态变化。看岁月流转带来花开花谢,不由会生发出一些感悟。
花开有时,花谢亦有时,就如乌丝必然会变成白发。春时满树的繁花变成夏日绿荫,其间流走的是时间,是日子,是岁月。
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也必将都失去。就如青春,山顶洞人拥有过,21世纪的新新人类也拥有。那么,青春有什么值得歌颂?青春所必然拥有的共同属性,如年轻如拥有未来,有什么值得歌颂? 相比山顶洞人,只是生于21世纪有什么值得歌颂?只是因为生于21世纪,会划拉手机会使用摇控器,有什么值得歌颂?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
于青春年少之时,接过前人经岁月积累传承下来的知识之光和思想之火而又能独立思考;在尊重规律的同时又敢于挑战思维定势和质疑权威;于不惑中生惑于常识中生疑问,并一步一步更逼近真理,这些才是青春值得歌颂的。
最近见到对"年少就不惑"的赞美不由让人心惊肉跳——无知者无畏。求知始于惑,而这么小就不惑了,那么还学什么?应是牢记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才是有希望的一代。爱因斯坦所说的“认知圆越大与未知世界的边界就越大”是我一直希望自己和我所能影响的每一个人牢记的。如不能每日三省吾身且敬畏生命和客观规律,只怕“人定胜天”的闹剧和悲剧会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式上演。而比“人定胜天”更可怕的是“后浪定胜天”这个肯定句——从逻辑到句式都大错特错。我们真正该给年轻一代的不是洗脑式的赞美,而是要提醒他们反复思考诵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但愿你的眼睛 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 都让人感动
但愿你以後每一个梦 不会一场空
天上人间 如果真值得歌颂
也是因为有你 才会变得闹哄哄
天大地大 世界比你想像中朦胧
我不忍心再欺哄 但愿你听得懂
但愿你会懂 该何去何从”
王菲的这首《人间》是我几十年都听不厌的。特别是有了两个孩子后,又听出了更多的感悟。有关为人父母的流派,我常被朋友们误会成“虎妈”,这点我是不认同的。我自认是做很多功课和思考的“牧羊妈”,简称羊妈。羊妈是大部分时候放养,必要时则用牧羊人的杖或竿来管教和引导。羊妈因为教书的职业病总是企图寓教于乐,而且还时时事事希望娃能学到些什么,悟到些什么。
随着最近气温摆脱冰点而稳定温暖了,佛系种菜的羊妈开始蠢蠢欲动地牧养娃——总想等娃们自己觉悟时带娃一起种菜,培养娃们的植物知识,吃苦耐劳,田园诗意,持之以恒。。。可是哥哥至今未见一星半点的觉悟萌芽,妹妹晚睡晚起又很忙,而我是early bird比她还忙,等娘俩时间配合简直是一个只比真正搞明白病毒源头几率大一点点点点的小概率事件😉。
终于,在我的启发和盛情邀请下,兄妹俩一起用纸巾大法育了一批种,妹妹也陪我在菜园除了两次杂草种了一颗豆角种子。而我自己最近每天早晨跑完步后都在菜园里工作一两个小时,翻土除草移苗。现在菜园里除了春风吹又生的韭菜和菊花脑,还多了十几棵辣椒苗,移苗后十里剩一的西红柿独苗苗,两行才钻出土的香菜。还有就是在昨日我边听电子书边干了大半天,将娃们育种出芽了的四季豆,长豆角,黄瓜,和小南瓜都种下了。
今早去园子查看时,开心地发现南瓜已有一个小苗拱出了土,豆角也有三两个拱出了个小背。老葡萄树枝上的新叶越发越多,野草莓的小花竟然是嫩黄色的。菊花脑的嫩叶在清晨的微雨中新鲜而可爱。
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竟然在菜园门口靠墙的地上看到一只去年结了没收的老丝瓜,足有一米多长。从秋至夏经历那么多的风霜雨雪还会有没烂的种子吗?我有些期盼地把它捡了起来,拨开干枯的外皮并随手摇了摇,立刻有十几颗饱满结实的种子噼噼啪啪争先恐后地跳到了地上。
幸福来得猝不及防~
我收集了种子后稍稍研究了一下皮,发现皮上干枯的纤维非常坚韧,比普通棉线还结实,完全可以用来做绳子。我又对着丝瓜瓤的孔洞看看——纤维编织的世界真是精致又奇妙。
有心则处处皆有爱❤。
(截至2020年4月26日16:18 EDT,美国确诊1,252,098人,死亡73,580人,治愈166,924人。宾州确诊54,800人,死亡3,345人,治愈1,044人。蒙县确诊4,827人,死亡471人。L镇确诊393人, 死亡36人。)
5月6日 星期三 多云

坐标:英国大学小镇,人口五万
作者
凉皮
4月30日过百岁生日的Captain Tom,妥妥的一枚优秀前浪,收到了英女王例行会发给百岁老人的生日贺卡,被女王例外由上尉提升为上校,曾参与二战的皇家空军飞机“飓风”和“烈焰”同时在他家上空绕飞三圈以示敬意,十五万张生日贺卡寄往他家。而由他发起的旨在募捐一千镑的后院走步募捐,得到了全球一百五十万捐赠者的支持,在最终官方链接关闭时,收到了三千二百七十九万英镑的捐赠。我也在给老大安排的极少量的学校课业中,特地私自加了一份关于Captain Tom的阅读理解,就像我给她详细介绍目前在外面冒着生命危险正常工作的不同职业的key workers,我希望她在这次疫情过后,能记得这些善良美好的人和事。
(图片来自BBC网站)
在全英为Captain Tom号召募集到这么多资金的同时,英国境内媒体和民众对于政府的质疑也一直猛烈,为什么NHS的资金缺口这么大需要百岁二战英雄来募集。原因显而易见,这些年执政的保守党,一直在逐步私有化英国的全民医疗体系,经费日渐缩减,所以虽然曾经拥有先进的应对全球疫情的反应体系,但是储备物资一直没有更新,应对系统也没有及时训练,这次疫情面前败得一塌糊涂。今天下午是首相病愈后首次面对议员们的质询,话说这个每周三下午的Prime Minister Question Time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目,平等而激烈的针锋相对,历任首相性格表露无遗。
工党新党魁是人权律师背景,而保守党外交大臣(就是如果当时首相万一出意外,会代位首相的二号人物)则是商务律师出身,很符合两党特征。一些人因为首相进过ICU对他心生同情,却忘了英国疫情之初,他带着未婚妻休假2个星期完全不办公,却迫不及待全网发布未婚妻怀孕的消息,所以今天工党党魁直接拿欧洲死亡人数最高全球第二来质问他,我觉得他是不称职啊,虽然梅姨和科宾也肯定会栽在不同的可能更大的坑里...
昨晚出了一个花边新闻,英国首席科学顾问辞职,因为他违反社交禁令允许自己的爱人跨越伦敦来看他。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英国目前只有出入买菜看病上下班和每天一次在家附近的锻炼是政策允许的外出,不居住的一起的亲人朋友也不能互相探访。当然后者执行得不那么严,比如开车路过给朋友送个东西,2米距离以外说几句话的情况也都是有的,但是绝不会进入对方家中。
我觉得这事儿有意思的是朋友圈中的不同反应,英国本地人说知法犯法肯定不行啊,就是该辞职。而有个中国朋友去深挖了一下八卦,发现这位教授自己正与妻子分居,彼此有一个孩子,那位爱人呢,与丈夫属于开放型婚姻关系,有两个孩子,于是惊叹,这妥妥的婚外情啊!曝光了当然呆不住!
可是等等,首相大人自己,当年第一次离婚就是先劈腿再离婚,然后再次劈腿分手,至今还有1-2个已知的出生长大的孩子还未获得官方承认,不是照样当选首相?!这位教授的情况呢,分析起来其实和国人的思考方式很不一样,分居在英国是很重要的一个离婚前的法律程序,双方均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分居必须两年以上,双方没有统一意见的情况下,分居必须五年以上,这是和平离婚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他们的分居已经是在走离婚程序,不是随便说说就算了。而处在开放型婚姻关系中的女方,其和丈夫既然对这种方式有共识,也没有什么道德瑕疵。所以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位教授的绯闻在道德和法律层面都没有什么瑕疵,问题反而是严重在自己制定规则却违反规则。
疫情当前,刷剧看年轻人谈恋爱真是一个减压的好方式,我临睡前有时间就刷一会儿,现在正二刷《庆余年》,以前浪看后浪的角度,范闲啊,朵朵其实才是最适合你的一生伴侣;婉儿啊,灵儿对你不离不弃百般呵护,其实换个角度,嫁人不一定要嫁男的嘛……不过其实最爱看的还是书中剧中的各种义气,荡气回肠,可以忘忧。
截止5月6日,英国新增死亡649,总计30076,跃居欧洲第一。新增确诊6111,总计201101。首相说英国已过拐点,是以医院的收治人数开始减少做为依据的,可是英国一直没有大规模检测,之前夸口的日测十万人,在4月的最后一天注水达到,接下来的几天都达不到,今天首相又夸口说5月底将达到日测二十万,你信嘛?我反正是不信,期待惊喜...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