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0, 2020
Western Suburb of Philadelphia
Author:Cupcake
Today, we took apart a computer!
It started with my brother being moody and wanting to break something. Since he’s already broken his laptop, he wanted to take apart that, and mom agreed, saying reverse engineering is a great learning process. Then that led me to joining him in taking apart a laptop because I was bored. And that boredom was because of screen time settings!
I’ve already ranted about that once… ha… 
Anyways, we started taking apart his laptop! The first time we tried the laptop turned on, and we got a serious talk about getting electrocuted. The second time we tried it turned on again, and we got another serious talk about pressing the shutdown button. The third time we tried it finally stayed dead!
My brother seriously thought that he could pry open the bottom with brute force to get to the circuits on the bottom and I was like, “Seriously? You’ve gotta unscrew the screws first.” That worked for a while. Everytime we got out a screw we would throw it in a bin, just in case we lost any parts, which according to mom, was a very bad situation. We managed to unscrew five before he decided to be impatient and tried to pry it open again, with six screws still remaining, and that is when I played my tell-dad-to-tell-annoying-sibling-to-do-this card!
It worked. We slowly unscrewed everything, and then we reached the devil screw. It would not come out! We tried one, then two, then three, then four, then five, then six screwdrivers until my fingers ached like crazy! Who knew screws could be this annoying! Yeesh!
That is when we played our ask-dad-for-help-because-we’re-failing card! Dad went upstairs to get a whole nother screwdriver set but that didn’t work either. And then we found out that we were sort of destroying devil screw #1 and with closer inspection, we could see that we were literally breaking the surface and the special shape where the screw was supposed to fit. At the end, we used the brute force tactic and just pried it all out.
It was really cool on the inside! There were a bunch of super small circuits and wires, a really dirty fan, some copper that connects the CPU and the fan for thermal conducting, a big battery, a CPU which is used to process info, a RAM for temporary storage, and a hard drive for permanent storage! It looked awesome! It was super fun to poke around and take other things apart, such as the hard drive.
Taking apart the laptop was a pretty good way to occupy our boredom. It was also really cool, we learned some stuff, and we had never really wrecked something before so it was fun to wreck that!
读书·旅行·爱
4月11日星期六,阳光灿烂

坐标:费城西郊L镇
作者:开洋蒲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可能反省源自于生物本能的狭隘自我,真正开始明白什么叫人,什么叫家,什么叫国,什么叫爱。
我深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
这不是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大学各年政治课中学到的一句口号,也不是近26年各种仪式运动所烙下的印记。
这是我读了几十年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话本,和唐宋八大家及各种小说散文传记后沉淀在心头的句子。这是去国离乡二十载,远隔山海,中秋望月春节思亲,端午粽香重阳登高而传承给孩子们的句子。这是我带着孩子们长城望远钟山访古,庐山探瀑草原踏青,在中国行万里路于山水间找到的句子。这也是我对那片土地那方山水和那些生活于那土地山水之间我思念的每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活生生的人们的一句心里话。
这种爱没有利益没有动机没有目标,只是因为——你是你,我是我,家是家,祖国是祖国。
从两个孩子婴儿时期起,我就反复和他们一起读一本有关"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的书——I love you because you are you. 这是基于血亲的无条件的爱。而我爱祖国首先也是出于血脉相连的朴素情感。
可是,对人对国的爱如仅止于此,那还只是出于生物的本能,甚至可能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思考,是因为我们追求公义,有怜悯之心,是因为我们会为了价值观而做出背离本能利益驱向的选择——利他主义。爱的反面也并不是恨。爱己所爱,并不要也不应该通过恨“所爱的利益对立面”来表达和巩固,否则这种爱是无知,肤浅,和轻飘飘的。因为黑与白并不一定要你死我活的简单对立,黑夜和白天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一天。
如何从本能的爱走向理性的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终其一生,所能实践的只是一种人生。而读书可以给我们更多来自不同时空的人生体验,跟随书中的人物过他们的人生,从作者的分享中获得智者的人生体验,如再加以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就使我们有可能超越自我和本能,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己。请注意我这里的读书,不是指网上的碎片式阅读,也不是听某些学者公知帮你浓缩讲书。因为断章取义的阅读更容易形成偏见和谬误;接受别人思考的产物不是读书,而是主动接受洗脑。
读书是理论性的纸上谈兵,是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而要想对人对世界有直接的体验我们还要行万里路。当然行万里路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近近静静地看不一样的风景,遇到不一样的人,体味不一样的烟火气。我选择度假的地点不仅看自然风光,更会考虑人文因素。去苏州拙政园,我带孩子们去寻“与谁同坐轩”,跟他们讲“明月清风我”以及苏轼。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我们住蒙古包和有苔藓的木刻楞,看一望无际的草原后读“风吹草低见牛羊”和老舍的“并不茫茫”。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参观抗日史,在停泊于珍珠港的密苏里号上看二战降书上中方代表的签名和照片。
而旅行中最有趣的部分常常是探访有烟火气的菜场超市或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与司机聊天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聆听与自己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的故事。例如我曾遇到过一个Uber女司机一周四天工作的正职是Montgomery县监狱的护士,负责入狱犯人的体检。从她口中我得知县监狱,州监狱,和联邦监狱的区别。县监狱只关押两年以内刑期的犯人,两年以上刑期的犯人转交州监狱,而违反联邦法的由联邦监狱关押。监狱护士每隔15分钟要检查一下犯人的情况。她得知我是大学教授后就和我讨论两个在上12年级的女儿的大学择校,爱女之心溢于言表。我正羡慕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她却说其中一个是养女。而且养女是她女儿的同学,几年前生母去世了,爸爸吸毒不管家,他们夫妻就收养了这个孩子,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这样的人生如不是通过旅行是不会与我有交集的。
读书和旅行可以使我们跨越时空,看到古人和不同族群文化的人与我们自己的不同以及共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义自我和认识自己的本源文化和祖国。这也使我们对祖国的爱更深刻,对生命和世界多几分敬畏,少一些无知和狂妄。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与未知的黑暗交界的圆周也越大。懂得越多,你也就更知道自己的无知和有限,也就越有敬畏之心。
这个世界本就繁复多维,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是经过自己内心这个镜子反射而形成的像,而我们的内心也许有时是平面镜,有时则因曲率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哈哈镜。我们对待与自己三观和经历不一致的人是包容兼听,和而不同,还是打着爱国的旗号去党同伐异,行精致利己主义之实——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和鉴别的。
在这个全人类与共同的敌人——COVID-19——作战的至暗时刻,许多亲历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记下自己对见闻的所思所想,包括你正在读的这一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限的视角,看到的都只能是大象的一个部分,谁也没有上帝视角窥尽全貌。可无数这样的记实文字以及对这些文字的或褒或贬的评论保留下来,人类才有可能在尘埃落定的多年以后拼出历史接近真相的面目。
有一本日记不久前曾因“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这样悲天悯人的句子而触摸到无数人的心灵深处。可这几天又因在海外出版后就变成了“她笔下的一滴墨水,落到我们头上就是一片大海”。日记还是那本日记,除了封面上被多加了一句可产生不同解读的副标题。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呢?也许是我们心中镜子的曲率改变导致反射所成的新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吧。之前许多人正亲身经历那本日记作者所描述的生活,感同身受而引起强烈共鸣。可几周后最黑暗的病毒威胁过去了,展望未来,头号敌人从病毒又变成了某个国家,再加上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更使许多人坚信自己批判的正义性。
真的吗?你在爱什么,你又在怕什么?你为什么而害怕?你在害怕新的假想敌的同时,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还在亲历你曾经的至暗时刻,病毒还在其它地方蔓延,你不怕它卷土重来让你重新对那本日记感同身受吗?
一些海外华人也担心那本日记会更激化已经令人担忧的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其实这同样也可以用哈哈镜理论来解释——实行种族歧视的人本来心中就有种族歧视的哈哈镜。本科跟我做了三年科研,现在加州一所名校快要博士毕业的一个勇敢女孩在二月底亲身经历了种族歧视事件后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The virus is not making people racist but it is just their excuse/medium to express freely their ingrained racism and xenophobia. Voilà. Loud and clear.” 这段话同样也适用于日记。
大约两年前我曾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深以为然的话"中国强大的真正脊梁,不是那些整天打嘴炮、拿着汉奸、卖国的大帽子四处扣的无知之徒。中国强大的真正脊梁,是这样的一群中国人:他们理性爱国、勇于向对手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他们不忘历史,铭记教训,但又不盲目排外,固步自封;他们日夜不停的辛苦工作,为了家人,为了民族,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
一位温暖可敬的学长在我的至暗时刻曾经对我说:“门卫的三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要到哪里去?所有的人际关系,是助人,而不是自助。”
人啊,你首先要是有人性的人,然后才是不同肤色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国家的人。
(截至2020年4月12日9:21 EDT,美国确诊534,656人,死亡20,659人,治愈32,110人。宾州确诊21,942人,死亡530人,治愈179。蒙县确诊人2,053,死亡60人。L镇确诊203人,死亡4人。)
4月11日 星期六 晴转多云

坐标:加州旧金山
作者:车仔面
前几天我家大厨去了一趟Costco补存货。下雨天还是有不少人,因为要限流排队,所以他等了一阵才能进。周围的人自觉遵守社交距离,而且基本都戴口罩了。CDC 改口建议戴口罩还是有用处的,虽然特不靠谱的仍然公开说他不会戴。Costco门口摆了告示,几种纸类硬通货和免洗洗手液还是没有货,缺货的还有一次性手套、午餐肉、维也纳香肠和罐头醃牛肉。我让他看看有没面粉,也没有买到。其他蔬菜肉类半成品的倒是不缺。
昨天中午想着热了Boudin的现成周打汤做午餐简单快速,大厨就又去了一趟家附近的Lucky买法国面包。大厨回来说Lucky现在也限流了,只能从一个门进去。不过也就等了十五分钟,还好。自助付款和平常差不多,不用等多久。他倒是见到厕纸有货了,只是限量购买。
做午餐的时候顺便又看看新闻,看看朋友圈。脸书上有好些朋友自居家令以来每天记日记,有美食、有亲子互动、有宠物萌态、有自嘲出门购物的精神紧张,有在阳台纾解对户外活动的渴望。我要庆幸这些熟悉的和不太熟悉的朋友大多很有幽默感,看看他们的记录常常会让我会心一笑。也可能是我常看和回应的是这些动态所以系统自动计算优先推送这些内容。其实转发朋友确诊消息、医护求助,吐槽政府的也有,这两天也有几篇关于疫情下亚裔受歧视情况的转发。转发和评论的有亚裔也有非亚裔,反正一面倒地对憎恨犯罪上升气愤对亚裔同胞和朋友表示支持。
看自己的脸书朋友圈总体一片祥和,感觉大家生活仍然岁月静好,亚裔有受憎恨犯罪影响但只是少数人而且大家都很有正义感。再看微信朋友群里发的一些信息,不包括标题党,华人圈子里转发的疫情下亚裔受影响伤害的信息多许多,还有各地华人组织地区性互助守望群,整个气氛都要更紧张。
美国每个地区是否都和我的朋友圈一样安稳一样支持亚裔反歧视?住各地的华人是否都因为歧视很紧张?朋友圈里晒的平静美好生活是真实的吗?藏在众多美好动态中那一条消沉忧虑的发泄呢?这些情绪都是真实的吗?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认知的误区,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好这两天我上了公司规定的网课,“管理偏误”(Managing Bias) 和“歧视”(Discriminations),这些是大部分规范企业要求员工定期接受的再培训。“管理偏误”是特别有意思的一门课,我不是社会心理学专家,姑且总结一下学习内容以再次提醒自己,多看多听多想少下论断。
偏误(bias)这个词在英文中属于中立的词,单一个词来看无关褒贬。偏误分两种,显性(explicit)和隐性(implicit)。顾名思义,显性偏误是有意识地带偏见发表言论和行事,例如公开发表歧视憎恨言论,这种通常是明显的歧视。在一家规范企业来说,员工在工作场所有这样的言行绝对属零容忍度,通常会马上被开除。对于这样故意以偏见歧视作为手段的行为和人,我是无法接受并敬而远之的。
而这个课程讲述更多的是人们不自知无意识的隐性偏误。
隐性偏误有很多种,这里列举几种常见的。
锚定偏误(Anchoring):过于依赖首先接触到的资讯而影响之后的判断。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选择性地寻找、诠释、记忆可证实自身已有成见的资讯。
符合偏误(Correspondence Bias):在推断别人的行为原因时,忽略外在环境因素的可能影响。
属性替代(Attribute Substitution):以简单却不准确的判断替代复杂费神的判断,例如以貌取人。
偏误是怎么来的?一是思维捷径,心理学中也称为“认知启发”,即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只感知最明显最必要的信息以快速简便地推理下判断。二是社会条件,即个人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所处社区、媒体等等的影响。
我们如何打破因认知偏误而影响自己的言行呢?研究提出多项建议,包括问责(Accountability),正面反馈(Positive Feedback),我特别想提的是增加与不同的人的接触(Exposure to Others):尤其是接触自己可能会产生偏误的人群,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确认不同观点的共存并认可彼此的差异。简而言之就是和而不同。
疫情爆发前我带女儿和她的好友一起参加了女童军的世界静思日(World Thinking Day)活动。今年的主题是多元、包容和平等(Diversity, Inclusion and Equity)。她们玩了一个名为“交织的生命线”的遊戏。参与者围成一圈,第一个女孩提出一个属性,符合的女孩举手示意,提问的女孩抓住线头然后把手上的线球扔给符合条件的其中一个女孩。接过线球的女孩提出一个新属性,抓住手上的线把线球传给下一个女孩。以此类推直到圈内所有人都被线连接在一起。遊戏中的提问过程让参与者认识到彼此的异同,有外表,有喜好,有成长背景,找到共同点,认识并包容差异使这个交织在一起的小社区和谐却因多元而有趣。
有的人说现在的主流媒体都带着立场偏见,干脆都不看。我倒是觉得认识到其中的立场差异,更能避免自己产生认知偏误。兼听不一定会明,但不兼听一定会变得狭隘。开洋蒲菜在三月三十一日的日记里提到物理学中的“层现性” (“More is different”):“随着复杂性的增加,我们将循着科学的层级结构上升。我相信,在每一个层级上,我们都会遇到迷人的、非常基本的问题。”大千世界中,当我们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事、观点,接触到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循着思想的层级上升。在每一个看似纷扰繁复的层级上,也会遇到迷人的、基本的问题。
人生之所以有趣,不就是因为我们与在这个世界遇到的每一个独特的人的每一次思想交流吗?
(疫情至今,不再追确诊数字了)
4月12日 星期日

坐标:英国大学小镇, 人口五万
作者:凉皮
老大年级的妈妈群里今天有个妈妈发消息问孩子们都过得怎么样,是不是适应,毕竟已经正式关学校三周了。她说自己的孩子最近有些反常,不但不爱动,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连去自家后院花园或者和朋友视频都没有动力。她觉得孩子已经有了轻微抑郁倾向,分析原因可能是孩子很想念朋友但是又见不到,索性就不视频反而会想念得少些,但是这样自我封闭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妈妈群里纷纷留言出主意,贡献最近自己孩子喜欢的活动点子。也有妈妈说其实太可以理解孩子们的无所适从了,其实我们做家长的,也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未来。


有个妈妈说自己家养的兔子,其实分散了孩子们的一些注意力。我其实也觉得,我家两只猫就是免费的心理咨询师,无论什么烦恼,我摸摸他们毛茸茸的脑袋揉揉肚皮把脸埋在一团毛球里,就心绪宁静了很多很多。

我家老大老二已经在家四周了(我提前不送去学校了),她俩之间的摩擦肯定比最初频繁了一些,不过相对还是很开心的。我没有给她们安排频繁的网课,反正年纪还小,多玩玩没关系,每天只有一点点学习的时间,我精力好就带着多玩游戏多做手工,我精力不好就打开电视放松。这段特殊的日子,没什么比能安全且愉快地熬过去更重要了,我比以前抱她们更多,说爱她们更多。


还是小女生的时候,周围很多好朋友都迷琼瑶亦舒,书和电视剧都看得悲切动容。我高一暑假花了两个星期啃完两遍全套琼瑶,第一遍熬夜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哭,第二遍熬夜把自己捂在被子里笑,再后来上了大学自己也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自此对爱情小说电视剧电影基本免疫,来来回回不就那么回事嘛,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最近几天美国纽约的万人坑新闻和图片不仅遍布欧美媒体,国内各大媒体自媒体也都是驷马的报道速度。而一篇出自几位考古学者针对人类史上从未面对过的新冠研究,更是风速被翻译成中文并配视频作为新冠起源美国的实锤证据。其实针对欧美的疫情现状,痛骂的最狠就是欧美各大媒体和广大民众,其实也不单单是疫情期间,日常本来就少见歌颂,多是揭短深挖。比如Boris在当选首相之前,各党派候选人按例均须经过BBC犀利毒牙主持人Andrew Neil一对一电视实时访谈的环节,Boris百般躲过,Andrew Neil嘲讽地专门录制一段话给Boris说,如果你要作为英国首相面对世界各国各位强硬的领导人,希望你至少有勇气面对我的访谈。然而终究是没有见,嘲讽视频在网上流传了很久,现在想找也是随处可见。BBC现在基本上每天20小时滚动报道疫情,对各项疫情政策的指摘和追踪铺天盖地。


回想武汉市民领骨灰的报道,疫情期间所有那些悲伤的故事,或隐隐或直面的批评,基本上都是24小时消失不见。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于个人情绪如此,于舆情大概也如此,也许大家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对那些悲伤和愤怒进行疏导吧……


英国首相今天出院,暂不回归工作,继续休息。

(英国4月12日新增死亡737,总计10,612, 新增确诊5,288,总计确诊84,279。)

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订阅北美儿童中文杂志《小枇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