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图
收听编辑与武六七的聊天
🎧
小丑戏演员武六七有个渺小又宏大的目标——逗笑更多人。
多少人算“多”?13亿人吧。
13亿的KPI,要多久才能完成,他也不知道。但在最新一期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小丑戏演员武六七凭借作品《花匠》,再一次打动了大家。
《花匠》剧照
这是他在这个舞台上的第三个独立作品,每个作品都融入了“武六七式”的动作、卡通人物的声音以及丰富的自制道具:
《漂流记》中,观众随着小船跟着小红帽一起航行,面对阳光和风暴,躲避大灰狼,寻找奶奶。特别是当他用手电筒照向那艘漂流的船,照出七彩光,观众仿佛也随着走进了时光隧道,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嘉宾随着剧情的发展,一起吹动小船。
《漂流记》的结尾,小红帽找到了奶奶,告别了朋友。武六七操纵着小船,在七彩光下在全场漂流。这个片段感动了很多人。
而《古德拜地面》则是讲想飞的孩子一次次受挫,又一次次继续,可笑荒诞的情节之下,还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如果说《古德拜地面》是从孩子的视角来理解和挑战父母以及成人世界,《花匠》则更直接地从父亲的视角,讲述了父亲对女儿的爱。形式上,《花匠》也不再是一个人的小丑剧,而是队员们一起手执人偶和道具进行表演。
武六七说:“花就是女儿,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与子女之爱,与故事里花匠爱花是一样的。而人偶是情绪的放大器,希望借人偶让大家看到更多真实、有趣的生活本身,让大家相信偶,别忘记儿时的快乐。
武六七是道具控,小到冰糕棍,大到床垫,都可以被他用来制作道具。
与武六七聊喜剧,他从不讲什么大道理,谈到风格、创作,他总是笑着说:“其实我也没想那么多。”对于来自网络的质疑,比如“剧情太平淡,节奏太慢”“是一个治愈人心的童话,但不是一个让人发笑的喜剧”,他也同样毫不介意,“我自己其实都不知道有这些评价,每个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
其实,《漂流记》武六七已经演过很多遍了。31岁的他,已经在拿大顶剧社表演了8年,还参加过很多国内、国际的戏剧节。
最初,武六七、发小(默剧演员)王梓和朋友们只是在旧鼓楼公益小剧场演出,大爷大妈吹唢呐、跳舞、下象棋,他们就在旁边演出,一演就是三年。拿大顶剧社成立十年时,他们办了纪念演出,名字叫“十年的光阴就值十块钱”,观众只需要交十块钱就可以看全场,演出结束后跟观众一起吃吃喝喝,扯扯闲篇。武六七也会焦虑,但从不显露,偶尔喝多了冒出一句:“做戏剧这么多年了,路是不是走偏了。”
女儿“一呀”(咿呀)的到来,让武六七把更多精力集中到小丑剧上,女儿也是他的灵感来源。参加《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拍摄,让武六七少了很多陪伴女儿的时间,他自责又无奈,默默地给女儿做了一把小花伞。
关于小丑剧、家庭和养育女儿的故事,我们与武六七聊了很多,以下为武六七的口述。
春天的街上有一堆花,特别是黄色迎春花,开得特灿烂,地上还掉落了一些花瓣。我看着这个场景,觉得挺美的,就想做一个展现从花开到花谢过程的戏。这就是《花匠》最初的灵感来源。
当时,我还没有孩子,“咿呀”的到来,让我慢慢开始重新琢磨这个戏,花就是女儿,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与子女之爱,与故事里花匠爱花是一样的。
2019年在演出小丑剧《怀孕》时,武六七把女儿抱上了舞台,并发微博配文“第二次上台,又成功地哭了”。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我重新改了这部戏,包括花匠与小花苞打排球的情节设计,也是来自于我陪女儿玩。小孩其实都挺想赢的,我和女儿玩游戏的时候,她可能都不知道规则,也没玩明白,但她也会说自己赢了,特别有意思。一般的偶戏,都是演员隐藏在幕后,尽量不让大家看到。我纠结了很久,权衡了半天,还是决定让演员完全暴露在外面。
人偶其实是一个情绪的放大器,操作人偶的人才是灵魂。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让道具有了性格和温度。如果用机器人或者CG技术去做,画面会比现在更逼真,但人才是戏的灵魂。
《花匠》也是我在这个舞台上,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全组人都在出力,这些都让我很感动。
我从小就爱玩,学习也不好,上课特爱给老师接下茬儿,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自己还特享受。
我还爱听相声,特喜欢听刘宝瑞、马三立,三四年级能把刘宝瑞的《斗法》从头讲到尾。我跟王梓是发小,我俩一起学过快板儿,初中毕业就去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还在天津说过一年相声。
我们几个朋友后来都回到北京,天天一起玩,想过开冰激凌店、音像店,一打听一个月光房租就要20万,马上就放弃了(笑)。
2019年,拿大顶剧社部分成员合照。
2020年,武六七现场演出。
2011年,我和王梓一起成立了剧社。后来去申请时,定的名字是“拿大顶”,后来被告知这个名字被人用了,撞名字的是“加拿大顶级红酒”与“加拿大顶级牛肉”(这两家没多久就宣告破产了)
团队经纪人说名字不重要,我们就信了他的鬼话,起名“顶大拿传媒有限公司”,到现在剧社成立十年了,我们都不好意思去开发票(笑)。
一开始,我们在鼓楼公益小剧场演了三年,大爷大妈在那儿吹唢呐、跳舞、下象棋,我们就在旁边演出。我们也经常临时去街上拉人看表演,三点开场的戏,可能四点多场子里才坐齐人,最多也就坐20个人。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方向,就是排练、演出。晚上,一堆人就在地铁口坐着瞎聊天,常常聊到后半夜,没一句正经事儿。
拿大顶剧社成立十年时,我们办了一场纪念演出,名字叫“十年的光阴就值十块钱”,观众只需要交十块钱就可以看全场,演出结束后跟大家一起吃吃喝喝,扯扯闲篇。
十周年时,大家在群里开玩笑。
最初接触小丑剧、物件剧,是看了一个法国老爷爷的视频。他留着大胡子,也不带红鼻子,后来知道那叫“白丑”,不做任何装扮,就是一个普通人然后让他做一些特别滑稽的事。
我觉得这种形式很自由,不像一个正规的话剧,是非常自由、放松的一个状态。
2013年,一个法国工坊在中国选演员,并教授戏剧课程,我就报名了。发现那些外国演员,不仅是用人偶表演,还用各种来自于生活中的物品,比如一个杯子都可以作戏,它怎么走,怎么动,都是可以想象和演出来的。这些都给我很多启发。

武六七常常能从生活中发现无厘头又有趣的细节。
其实每个小丑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内心脆弱的一面,把脆弱的一面表现出来,就成了小丑。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很忙碌,经常有人说,自己迷失了。其实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细节,就能打开、找到自己。每个人打开自己的方式都不同,一定要找到打开自己童心的那把钥匙,一定要找到它。
我女儿三岁了,她更喜欢王梓(笑),经常在家里看王梓的演出,还会跟着演。
我给女儿起的小名是“一一”,希望她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行了。但她后来自己改名了(笑),她说她叫“一呀”(咿呀)。
武六七女儿的画。
成为爸爸之后,明显感觉自己的责任变大了,以前挺疯的,随心所欲的,几点回家,每天去干什么,都不会太在意,也经常会动不动就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有了孩子之后,我会尽量找更多时间陪孩子。
爸爸陪伴孩子,可能跟妈妈还不太一样。我会比较随意,不会给孩子太多限制,妈妈一般不会让家里的狗狗跟孩子过于亲密接触,穿什么、吃什么也特别细致。但是我陪孩子的话,这些方面可能就不会太在意。
我更在意怎么跟她玩起来。我经常会模仿她,就好像她在跟自己照镜子一样;她有很多磁力贴,可以拼成各种形状,我就跟她一起拼,有时候拼成个小狗给她,我演另一只狗,然后就“两只狗”一起互动。
疫情期间,没什么演出,我经常在家陪孩子,给她讲绘本。有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兔子和小兔子比谁爱对方更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说“我爱你有这么多”,大兔子也把手臂张开比划着说“我爱你这么多”。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就比小兔子的爱大一圈,我觉得这种表现方式挺好。
我也会观察她的表情,生气、好奇、惊讶……孩子有很多微表情,很有意思,大人其实都不会流露出来了。
演出多的时候,特别是节目录制期间,我几乎没有时间陪女儿。每次走的时候,她就抱着我的腿哭,我就很难受,真是不想出门。
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我没能去送,心里也挺愧疚的。现在陪她的时候,我尽量不会看手机,陪孩子的时间就是陪孩子。可能你一走神干点别的,她叫你两声,又没听到,她就生气了,陪伴的氛围就打破了。
        武六七陪女儿去海洋馆。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童心,只是有时候大家把那一面藏起来了。可能在工作中,暴露你幼稚的一面不太好,但其实在生活中更多地展现这一面,你会更开心。如果你以孩子的角度来看一些事情,可能会得到更多快乐。孩子不需要太多思考、逻辑,或者我喜欢的更高级一点,你喜欢的更普通一点,孩子不会去比较这些。在孩子眼里,一切东西都可以喜欢。
3-10岁的孩子,常常喜欢幻想出许多场景,从而让自己获得愉悦感,他们喜欢假装自己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
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来说,他们头脑中的的想象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10岁以后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成熟,对现实事情的理解不断加深,他们的这种想象力会有所衰减。
小丑戏中的小丑及其夸张丰富的肢体动作,其实是放大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一个犹豫的眼神,一个尴尬的微笑,都可能会激发孩子去联系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超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一件细微的事情有着和不同的理解,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甚至艺术感知能力都远远超过成年人。
▲▲▲
石璐:谢谢你给了妈妈勇气
40岁,退休去结婚
不只带他去孩子的场所,也去大人喜欢的地方
▲ 日复一日地带娃,真是既享受又厌倦
音乐人:石璐 媒体人:苗炜 | 导演:赖声川 | 译者:黄天怡 | 艺术家:马良 | 全职妈妈:克里欧 | 主持人:陈铭 | 作家:张大春 |建筑师:宗澍坤 | 作家:蔡春猪 | 设计师:Cola&韦晴 | 幼儿园园长:龚敏 | 建筑师:冯果川 | 自媒体:沈奕斐 | 插画师:小武 | 建筑师:庄子玉 | 品牌运营:简非繁 | 艺术家:高波 | 辞职回村的互联网人:窝头 | 学者、育儿博主:沈奕斐 | 母婴博主:大J小D | Ms Min设计师:刘旻 | PUPUPULA创始人:张思川(Sic)| 在西雅图养娃的前图书编辑:陈冬梅 | 博物君:张辰亮 | 绘本的文字创作者:向华 | 童装品牌创始人:Jamie&Abi | 儿童戏剧教育者:叶逊谦 | 文字创意者:王左中右 | 脱口秀演员:孟川 | 科普博主:游识猷 | 母婴博主“小圆豆子”:程斐婷 | 哲学学者:王歌 |  童装品牌主理人:张粤 | 亲子专栏作家:李峥嵘 | 儿童生活美学博主:Fay | 主持人:李小萌 | 脱口秀新人:张踩铃  | 用竹子改造自行车的美国奶爸:David | “大厂”妈妈:马轩 | 自由摄影师:赵戈砺 |画廊主理人:王娅琼

🗓
点击小程序 或 阅读原文拥有
2022年想象历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我们也在这里
你关注我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