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认识窝头差不多8年了。跨过30岁,我们都越来越忙,成为朋友圈的朋友。最近看她总是发一些在乡间的照片,安逸的村民生活,很羡慕。好奇地聊起来,才知道她从互联网大厂辞职了,搬到了北京六环外的农村。
差不多是去年这个时候,为了女儿上学,窝头和老公第一次去北京郊外的学校参加开放日,之后顺理成章地开始找房子,搬家,去年8月正式在村子里扎根生活。
  口述:窝头,图片:窝头提供
采访:Algae,文字整理:高高
🍊
损失了一个大型超市
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知道我搬到农村之后,我妈哭了。
我们家以前是农村户口,后面才变成城市户口,并从农村房里,搬到了装修一新的小区电梯房。
14年前,我高考超常发挥,成绩在全省文科中排名十多名,如愿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背着整个家族的期待,踏上北上的路。
十几年过去,我没有传回去任何关于升职、买房的好消息,却有“倒退回农村”这样令人费解的选择。
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跟我妈解释这个事情。
“2019年12月16日。放学一起推雪人吧”

这是父亲的朋友圈较早的一张照片
我婆婆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北京郊区农村,评价又脏又乱又臭(其实我们村早就实现垃圾不落地,也早就提倡垃圾分类啦),听说没通天然气、没大型超市,更觉得这个日子没法过,太不方便了。 
但我妈和我婆婆,都想象不到,其实老房子也可以改造得很舒适。没有大型超市但是有很多农村市集,不仅什么都能买到,而且新鲜、便宜。
食物也很安全,村附近有几个不用农药的有机大棚,这些在城市里是买不到的。而且我知道这些食物是谁种的,就是一群跟我们一样的家长。村里还有手工豆腐、手工糕点等。当然,最美味的,是跟着当地农民,尝试各种野菜。
“3月4日,做一块有态度的豆腐”
你损失的是一个大型超市,但是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安全更健康,而且在农村是以食物为介质,进行人际交往。邻居也都是从别处搬来的高知,我们彼此之间都在进行食物的分享,吃各家做的手工食物,除非有朋友来,不然也基本不去餐馆了。
搬到村子,既是冲动的决定,又非只有冲动。其实跟老公很早就聊过,希望有机会能在更接近自然的环境中生活、养娃。
看到我们朋友圈发的照片,不少朋友表示向往,这大概是人类身体里被埋藏的原始冲动。但要么难以放弃好学位,要么不舍得搬离巨资买下的房子,或者舍弃有前(钱)途的工作……其实选择在哪里都没有对错,也没有优劣。总说最好的是“最适合的”,但何为“适合”?大概就是当下,你坚信“这就是我主动选择的”,就是适合的吧。
孩子,自然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生活,她说再也不想回到之前的小区(之前租在北京著名的海淀黄庄附近),现在她哪都不想去,只想在“小院子”(现在农村家的昵称)。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院子里有花、有菜、有土,我想玩土就能玩土。”
除了孩子受益,大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受益。
在城市的时候,大家讨论的是如何“改变”孩子,比如给孩子报早教班、兴趣班、补习班……但是当我在村子里参加读书会,家长们坐在一起,都是在试图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讨论如何修炼好自己、改进自己,家长之间还会彼此治愈。
而且我们感受到邻里间回归到人的温度感,这种感觉太好了。大家都是从城市里打拼过来的,来这里之后互相取暖。疫情期间每天打开门,就可以看见邻居送的蔬菜、水果、食物,每天都有人投喂我们。这种日常邻里间的感情特别重要,很有归属感,人是需要这种社群的。
“5月24日,邻居家摘的杏,邻居家的自制凉粉。#邻居家的下午茶#”
在城市里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在城市那么多年我租过很多房子,但是我常常连对门邻居是谁都不知道,别说楼上楼下了。大家一打开门就板着个脸,互相之间都不信任,而你也习惯了。但搬到这里之后就完全换了一个状态,我们彼此之间都很珍惜,在聊天的时候就会感叹:有你们做邻居真是太幸福了。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感受。
这边虽是农村,但因为聚集了各有所长的家长,所以“社区文化”并不差。村里有图书馆、艺术馆、餐馆、咖啡馆、精酿啤酒店、攀岩馆、瑜伽馆、木工房之类,还有各种育儿、手工、艺术等课程,平时还有活跃的社区共享和互助、二手转让或赠送流转的微信群。
还有家长创立的服务于社区的环保公益组织,疫情前会每月组织一次环保市集,还会将大家的捐赠物品做成二手店,村民们可以去自行挑选、随喜付费。
🍊
在城市里打拼只是一种方向
你也可以在现有的生活方式里找到你喜欢的
来村子之后变得没有那么焦虑了,在这里是收不到那些让你焦虑的信息的。
我没有买房。
不是不后悔,我也会在无数个夜晚问自己,当初那套200万的小房子为什么没有买?后来450万那套两居室为什么又错过了?……
承认自己没有经济头脑,缺乏长远目光,但我们这代年轻人因为一个“失误”的决定,要承受得太多了。
房子和户口,基本上变成大家唯一的话题了,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有时我搭别人的车回家,到门口时,对方有意无意地会试探一句:这个房子是你买的吗?
虽然之前跟我老公已达成一致,都觉得房子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但这明显是傻阿Q式的自我麻醉。彷佛是一种超然的心态,却常常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房子变成无孔不入的焦虑和脆弱的神经敏感点。
“2月12日,水果点心收到#隔离见真情#”
”2月1日,邻居担心我们昨日隔离前没时间储备口粮,一早把自家的蔬菜,面条分了一部分放在我家门口。#隔离见真情#“
”3月21日,看见邻居插了一支杏花在我们家门口。
到了这个社区之后,发现竟然大家都不会问你的出处,也没有人聊“我有没有房子”,甚至不聊工作,就是聊生活。像这个菜怎么做呀,哪里可以买到什么,最近可以去哪里玩……看上去只“贪图玩乐”的状态,但我们又都觉得非常好,因为回归到生活本身。
“4月7日,和妈妈逛花市 #前一秒像风一样自由,下一秒掉进泥坑#”

听起来这像是退休老人才可以过的生活状态。年轻人都应该去一线大城市打拼?年轻人都应该996?年轻人要时刻提醒自己打破舒适圈?……
可我就是很享受村子里这种深陷“舒适圈”的生活,每天心满意足的慢生活,为什么不能是另一种选择呢?
“4月5日,憋不住的娃开始群体集体聚集活动。”

在城市里打拼是一种方向,暂停一会儿静下来之后,会发现大城市不是唯一一种打拼的方向,你也可以在现有的生活方式里找到你喜欢的。
🍊
如果要在30岁转行
我希望这个工作可以支撑到我老
我最近也在思考,等我老了以后怎么办。我是做传播的,离开城市之后我也远离了那些新潮的东西,以后可能也会失去我的竞争力。我也在跟老公讨论,这个时间点我们要选择一种有技能的工作,哪怕需要重新出发。
”3月27日,隔壁村友投喂的芒果“
在大城市里,有一小部分人是可以打拼出来,做到领导的岗位或者走到一个有更大可能性的高度。但是我清楚我的性格里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也没有那么强的野心,所以可能未来我就是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每天朝九晚五。
作为互联网公司里30岁出头的产品运营,还可能随时被代替和淘汰。在快速的职场环境里,我这样的慢性子,以及不会拒绝人的性格,即使每天加班到深夜,也无法处理完当天的工作,完成不了老板的任务,更别说让自己的工作加分,让自己觉得在做真正有价值的事。于是每天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糟透了、完蛋了”。
“3月28日,和妈妈一起晒太阳,心情就像身上的棉衣裳。”

来村里之后心态就变了。

我选择给几家机构做传播方面的顾问,他们恰好特别缺懂点互联网,又有一些策划传播能力、品牌故事讲述能力、社群运营能力的人。
我可以尝试做一些事情,虽然不那么起眼,但会感觉到自己“有用”。
自由职业以后,整体的收入也没有减少。
为什么艺术家们,都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回归自我的状态去创作?我想一定程度上,压力不完完全全是动力,对我来说,在非常焦虑的状态下,反而想不出东西,理不清头绪。这可能是人的性格的不同吧。
当然,自由职业以后,也需要思考如何保持稳定?当我在30多岁,重新选择新的职业状态时,可能没有太多试错的机会了。如果说前面的十多年,我随波逐流地被推着往前走,现在则是停下来,要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份可以长久支撑自己到老的工作。这份工作不能像年轻时那么消耗身体,且是自己愿意投入时间去做的,且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想来想去,人终究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一些技能,找到愿意用此后大半生去扎根去做的事情。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希望屏幕前的你,可以早早地想清楚。
“2月23日,太难了 #除了要会做饭,还要会剪发#”
当然,边自由职业,边在家带娃,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想必不少人疫情期间体验了“神兽”如何哭闹着闯入电话会、如何误删掉文档之类的崩溃瞬间,我现在则天天得处于这种状态中。忙的时候,不仅没有时间陪孩子,还要趁孩子睡了再爬起来码字,或者趁孩子还没醒赶紧起来处理工作。
但好在,累了就看看窗外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工作处理完,可以随时带着孩子去爬山,去水库看看鸭子,去摘各种随季节成熟的水果……
🍊
童年的时候
美好一点是不为过的
网上有句话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此后的一生。
去年做出搬到农村决定时,孩子2岁多。她是我们做出这种“出格”决定的最直接动因,只有“孩子”这个强大的理由,我们才能这么快速、毫不犹豫地决定。
夫妻俩到幼儿园参加入学前面试的时候,由于教室里很多玩具,都是孩子平时反而很少玩到的来自大自然的“玩具”,她非常喜欢,不愿意走,我怎么劝都没用。当时老师蹲下来轻柔地说了一句话,她就放下玩具跑出去了。老师说:“你看,外面花园里是不是很多东西?好像那还有一只猫,你想不想去看一下?”我当时就感到,孩子能有这样温柔而智慧的老师,在她人生起点里留下美好的感觉,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事实也证明,一向对陌生人警惕的女儿,却一下子喜欢上了她的老师,每天盼着去幼儿园的亲子班。
我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对的。
因为是亲子班,我有时会跟着一起去上课。
到了收玩具时间,老师从来不用命令的口吻,而是通过轻柔地、反复地唱歌的方式。让孩子喝水、洗手的时候,老师也是唱出来。
“幼儿园里的冬至节,祭祀、鼓乐、捏面人、拓年画、包饺子、煮石头汤、自制糖葫芦、分享家长们用心制作的自带食物、交换(抽取)各家的手工祝福卡……最后幼儿园还送了风信子让孩子们带回家静待花开。#这样的幼儿园我也想再上一遍#”
我在教室里,被老师要求尽量不打扰孩子玩,还会被分配到各种“工作”,比如缝布头、擦拭桌椅、洗孩子们的擦手巾……男家长往往是做木工、打扫院落……
老师除了忙手头的事,会观察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事后开家长会时,指出与孩子相处、沟通中的细节问题,委婉地提出建议。确实,即使我们看了不少育儿书、育儿公号,学了很多道理,但是还是会有很多早就明白的道理,却总是做不好,最要命的是,自己发现不了问题。
我身在其中,感觉到是家长、学校、社区,共同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环境”,各方要努力变成更好的“环境”,好让孩子能更好地自我教育。
疫情期间,我家“神兽”自己,比家里的任何人都更盼着去幼儿园,经常背着小书包,假装说要去幼儿园。
“6月1日,爬野山,捉蚂蚁,摘杏子,看火车,还有一只猫咪在乘凉。#孩子们的小森林#
看村里大一点的孩子,基本都不报课外班、补习班,也没有太多作业的样子。
却常常能在果园的枝头,看见他们成群结队在爬树,或者在杂草丛生中疯跑。
我自己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童年都无法美好,以后的人生可能就更美好不起来了。所以,童年的时候美好一点,大概是不为过的。
在30多岁的时候,勇敢地美好一点,其实也不为过,对吧?
最后这张,是摄影师爸爸和女儿的对拍。

📷
最后留一段摄影师爸爸和女儿的对话:)
🧒🏻:爸爸,我觉得我很喜欢跟你玩。
💁🏻‍♂️:那我们可以做好朋友吗?
🧒🏻:不行。
💁🏻‍♂️:为什么?
🧒🏻:我们是好姐妹!
内容版权所有归LensforKids,如需转载请在后台联系。


更多有趣好物请来这里
找到我们👇
延伸阅读

冯果川:建筑是人生活状态的一个反映,不仅仅是空间,还有时间

王歌:哲学其实是最没大没小的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