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想传播一种自由的种子,因为我相信自由的种子就在大家的心间,它只是需要土壤。而我们希望做出来的建筑,就是让自由发芽的土壤。”
2017年的一席演讲之后,很多人认识了冯果川这个先锋派建筑师。但除了建筑师之外,冯果川还有另一个身份:儿童建筑教育推广者。
从2012年起,冯果川开始了儿童建筑教育,起初,他用了“小小建筑师”这个名字,但这个名字并不符合他对儿童教育的认识。他认为,这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建筑师,但需要建筑学知识,儿童建筑教育也并不是为了给孩子提前做职业教育,而是培养孩子的思考力和推理力。
建筑只是一个媒介,人们可以透过建筑去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同时也能了解人类自身。建筑究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思考?建筑教育又会对孩子有什么启发?就着这些问题,LensforKids的创办人王雪冯果川聊了聊。
冯果川
筑博设计执行总建筑师,“童筑文化“创始人,儿童建筑教育推广者
建筑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
让中国的孩子去了解文化,
了解人类的文明。
建筑本身是文化领域的学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领域的学科,跟很多东西都有关系,所以学建筑是等于学了很多的知识,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建筑的特点是你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我觉得这种综合能力是特别重要的,比单独去学一门数学、化学更重要,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儿童建筑课的原因。我觉得,我们未来的公民都需要有一份建筑学的素质。
建筑学在我看来,最基本的就是一种讨论人与空间的关系,实际上建筑是人生活状态的一个反映,不仅仅是空间,还有时间。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在不断地体验时间、空间的交错,还有和人的连接,如果学建筑的话,你会对你的生存状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很多人会说做建筑是做美育,但我会说,美育在这里占的比重真的很小,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哲学性的思考,我想让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个才是我觉得重要的东西。
当你学了建筑之后,
会对生存状态有一些认识,
并最终能对生活有观察和思考。
但说到底,建筑其实只是一个媒介,最后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什么思考?我们可以通过研习法律,可以通过研究经济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否平等,这些都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研究的事。但是实际上有更直观的东西,就是看空间。你通过空间,可以认识到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平等。
比如在一座城市里,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在讲资源是如何分配。中国的城市特别不人性,因为人行道是被挤压的,就是因为资源在向汽车的空间倾斜,他不在乎你行人的体验,这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还有这座城市里是有多少地方是我可以免费到达的?你会发现像在三亚这种地方,有很多资源是被私有化的,武汉东湖边上也有很多地方是私有化的,普通人不花钱是到不了的,这不就是问题吗?为什么这些资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的?空间中的这些资源是怎么在分配的?在分配的时候有没有征求我们的意见?
所以当你学了建筑,学了跟建筑相关的,比如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这样的一些基础知识之后,你会对你的生存状态有一个基础的认识,我在这个城市里好像被歧视了,我为什么被歧视,我以前可能意识不到我被歧视,但是我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会发现,我可能被歧视了,那我能不能就我这个状态提一点意见,我不能这么被对待。这就是我们做这些东西的意义:最终每个人能够对自己生活状态有一个观察和思考。
我希望我们未来公民,
能对城市问题有个比较自信也比较理性的看法。
希望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还有思考力,也就是推理力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能力。
我把零碎时间或者是8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大部分放在“童筑”这里,对它算是有一点使命感,因为我觉得中国现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我们生存的环境的认知太少了。我们很难去讲我们的生活好不好,关于生活好不好我们的评价标准比较简单,我觉得这个真的是不够的,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很缺少认识。
而且我们对生存环境也缺少认识,中国人普遍缺少公共意识,比如说现在环境上出现了问题,真正出来讨论的人并不多,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小日子是不是过得不错,对于公共的环境上的危机还有城市问题,其实很少去关注去讨论,这个其实很有问题。如果你不讨论,很难促使它前进,去解决问题,去推动它。
我希望我们下一代的未来公民,他们成长起来后,会对城市问题有个比较自信也比较理性的看法,这就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我觉得总得有人做这件事。
他自己都不够尊重自己,
那就不要指望建筑能尊重他。
我为什么说建筑师不重要,因为在中国这个环境里,建筑师能做的非常有限,你没有权力也没有机会去做能够真正影响到里面人的建筑。
建筑在中国其实蛮扭曲的,在中国有很多网红的建筑,这些建筑跟人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它其实是一些表演性质,就透着一种装,然后大家也跟着装,在网络上传那种很酷的照片,说我打卡了或者我怎么样,大家都在演,都在消费建筑。这种建筑不是我特别认可的,我也不觉得我要参与到这样的生产中去。
但其实我理想的建筑我自己也很难操控,我也不能完全按我的意愿去做。在中国这个环境里,建筑师并不重要,不管他成不成功,都不是那么重要。如果需要这个建筑对人有力量,那真的是需要很多人对建筑有认识,但很多人对自己的环境,对自己有的都没有认识,我们就是太随意了。
建筑在塑造里面的人,
所以我们要关心建筑
我肯定不是那么在乎建筑的。我当不当个建筑师其实对我来说无所谓,因为建筑是我跟这个世界打交道的一种手段,我认为我跟世界打交道的手段很多,不一定非要通过建筑,当然建筑也不错也挺有趣。
我对孩子也没那么充满爱,我当然也希望我很爱孩子,但我可能爱不够。我只能说我更关注孩子,更在乎孩子。
我的工作量也不低,我可能一年要做很多个建筑,但是我一直说建筑重要,建筑师不重要,其实是建筑在塑造我们的主体,就是建筑在塑造人,建筑在塑造里面的人,什么样的建筑就会影响到里面的人,所以我们要关心建筑要关注建筑。
🍊

对于儿童学习建筑学的必要性,冯果川在六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提及:面对儿童的建筑教育,目的不在于要将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建筑师,而是交给孩子们一件工具、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建筑是综合性学科,它像一条线索,会穿起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它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训练,孩子们学习、占有了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这些知识。此外,建筑实践会提供孩子们和真实世界打交道的机会,手和建筑材料的亲密接触,将会激发出身体的许多可能性。
酝酿了三年,为青少年所书写的建筑知识丛书《一住一万年》终于出版。从住宅出发,用建筑串联起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一万年看似很长,但对于地球而言其实不过弹指一挥间,这套丛书所展现的也许只是建筑学发展中的一个缩影,但也希望这是孩子们探索更大世界的一个小小起点。
内容简介:建筑的起点无疑是住宅,在这套面向少年儿童的建筑丛书中,讲述一万多年来人类居所的变化,从人工挖掘的洞穴、简陋的兽皮帐篷、泥砖建造的人类定居点,到中国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堡,一直到现代最新奇的住宅。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