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是个读书人,他爱读书,也看了许多书,很多人喜欢称呼他为苗师傅。
苗师傅有许多身份:前《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杂志主编,小说家,媒体人,最近也在线上开起了文学课。对于课程的用户体验,苗师傅表现出了一贯的洒脱:“听完课之后如果有一个人去读了一本小说,就挺好,但是不读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在大壮出生之后,苗师傅也从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了一个文艺奶爸。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生活就是“看书、写书、养孩子。”
他给大壮写了三十八封信,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和对生命的体验。在书里,苗师傅说:本来想给儿子起名苗思九,但是又想想,思九,思那么多干吗?最后起名叫大壮,“就是希望儿子结实”。
“不必太着急把他从野蛮状态拯救出来,让他变成一个小知识分子,背上书包,戴上眼镜。家长更应该照顾好小孩动物性的方面,让他能够特别有活力,特别有生命状态。”
口述/图片提供:苗炜
我是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意识到,原来我们上一代人当爹当妈当得不够好,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这样。
卡夫卡说过一段话,生儿育女这件事对好多人来说,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世间遭遇了这个状况。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成为父母其实就是没有别的事阻止,所以这件事就发生了。
我说这些也不是经验,或者是分享,就是觉得我遭遇了这么一个状况,又从中发现了乐趣和热情。
4岁的大壮和苗炜
和孩子一块学习是一种乐趣
有了孩子之后变化挺大的,但也说不出来变化在哪里。我原来也是一个挺细腻温柔的人,只是现在更有耐心了。
现在的生活就是一边看书,准备接着讲课,写小说,同时也在看小学数学,哈利·波特,还有育儿书之类的,完全是在预习功课,其实看着也没什么太大进步,但是和小孩一块学习是一种乐趣。
2020年6月28日 “第一学年结束了,放暑假了......”
小孩到3、4岁的时候会问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地球上有多少个国家,这可以在网络上查到,但是真正教孩子,还需要让他认识地球仪、看国旗、学地理,这也是我重新学习的一个过程,在教他的过程中我也会认识很多地方。
当孩子第一次把立体的地球仪和平面的地图对应起来时,这就是一个思维上的飞跃,这种飞跃是没有办法教的,需要孩子自己发现。这种飞跃,包括孩子学语言时的那种飞跃,是大人难以理解的,特别厉害。小孩子会看着动画片,就突然说出了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里面有你没有教过他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小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和敏锐度,实际上对大人是一种刺激。
和孩子一起学习只是在延长我被孩子嫌弃的时间。他现在开始在接触10以内加减法,他知道3+2是5,但你问他2+3,他就不知道了,这其中是有一个交换率在的,作为家长我必须要知道交换律结合律,知道运算恒可进行吧。其实我不知道的话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孩子会嫌弃你。
其实我现在知道的这些可能只能陪着他学完小学,等到初中的物理、化学,还有他自己的怪异兴趣,这些是肯定跟不上的。而且等到他十几岁进入青春期,可能会说,爹你别管我了,我已经可以自己生活了。但这是一种主动的嫌弃了,不一样的。如果他小时候问你问题,你不知道,让他自己去看书,这时候被他嫌弃太被动了,我不喜欢。
我儿子喜欢看小猪佩奇,小猪佩奇前六季一共有4650个单词,要是都学会了,英语4级可能也过了。
这4000多个单词都是特别基础的一些词汇,但是有些词我也不会,我跟他一起看的时候才知道了什么叫“堆肥”,还学到了电热水壶的英文。其实孩子学英语的时候也有遗忘曲线,前两天刚记住的单词可能过几天就忘了,很正常。所以他喜欢看小猪佩奇,就不断重复让他看,其实也挺好的。
《小猪佩奇》第一季动画截图
现在他也没到能读书的年纪,看得最多的也就是词典和百科全书。小孩子都喜欢看图,词典上都会配图,有大树、红花、鸡蛋等等,都是孩子喜欢的,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反而是绘本,里面的场景不一定那么常见。
有一本书叫《自驱型成长》。内驱型的孩子像一个同心圆,最核心的是Why,为什么要做这事?再外面一圈是How,怎么做这件事,最外面才是做得怎么样。
“书上说,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状态,很难伪装。”

苗师傅在个人公众微信号写过一篇文章,谈《自驱型成长》。
如果孩子不解决Why这个问题,他还能完成一件事吗?可以,但他可能只是为了应付或者是为了让妈妈高兴才做的。如果他不解决Why这个问题,是永远不会成为自我驱动型的。
想回答孩子的Why,就应该不断向孩子展现各种领域的知识,因为你不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而等到他找到兴趣所在的时候,你会省心很多,尽管他也可能会打游戏,但是你知道有一个领域是他真正有热情去学习的,这时候也不用天天盯着他问“考得怎么样了”。
写作文和阅读是在体验“何为真”
最近在做线上课,是讲文学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种运作制度是有疑惑的,比如版权问题,别人为什么会给授权。直到有一次,我去了日内瓦,才改变了我对这类课程的看法。
“日内瓦,卢梭出生地。他的社会契约论被称为法国大革命先声。其开篇第一句像诗一样广为传诵: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via 微博 @苗炜
当时在城市里闲逛,就走到了卢梭故居,里面有关于卢梭生平的讲解,大概20分钟,介绍完了以后,我发现自己对卢梭的了解从来没有那么深入过。日内瓦城市不大,第二天又走到了那里,发现昨天听的介绍忘了好多,就又进去听了一遍。也才意识到,卢梭故居的讲解词跟音频课程很像,也都是20分钟把一件事情讲明白。
我也听过一些讲文学的线上课,专业肯定是有保证的,但可以听出来,这些人是不喜欢文学的,他们讲的都是概念,尽管也会分析人物故事,但是你听不出来他对人生或者是对文学故事的热爱,那些故事没有触动他。
我在大学里听一些文学老师的课,好多人都是这样。我也看了好多知网上的文学论文,那些人写的都是一套术语,都是某个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视角分析模式,它变成了学院体系下面的一个游戏,你会文学理论,拿它分析一个作品写出论文,最后给你一个学位。但这有什么用呢?
2020年7月4日 “配了个老花散光,有点儿书卷气了吗”

我也想过,如果我给孩子讲阅读与写作会讲成什么样。
之前有朋友发短信给我,说他女儿在上作文课。他觉得我也能教课,想让我教他孩子。但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教,因为我的智力水平只能跟着我儿子一起成长。我朋友的女儿已经7岁了,但大壮只有4岁,现在我不知道7岁的孩子什么样,肯定也不知道8岁、14岁的孩子心智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
阅读和写作都是心灵上的事。有一个心理学家说,学生最好的学习模式就是对性的探索。他有自己的兴趣,会自己找资料,自己琢磨,有无限的热情,还知道什么时候投入实践,这是最厉害的学习模式,如果小孩都以这种模式来学习,就成学霸了。
via 微博 @苗炜
学校可以教孩子很多东西,但也有很多是不能教的,而这些不能教的就叫 “体验何为真”。
什么是“何为真”?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数学原理,学生需要去推导,然后做题去验证这个原理的真伪性。孩子回家做作业的阶段就是体验“何为真”。知道一个公式和会证明、会用这个公式完全是两件事,“何为真”这个阶段特别难。
我觉得写作文和阅读还是在体验“何为真”的阶段,如果只在网上教是永远也教不了的,你必须要跟孩子聊,让他知道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也知道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们两个人之间有交流,有语气,能看见眼神,孩子才会有触动
大壮上网课的时候,老师在屏幕上讲,他就在下面玩。我不知道其他孩子上网课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但是这样的交流效果微乎其微。而且通过屏幕其实违背我们老派人的传统,屏幕能解决好多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成本是很高的。
如果疫情再这样下去,我下学期就在我们家开一次课,跟孩子一块聊天。
家人的陪伴不能像机器一样
在准备文学课的时候,我也想到一个话题。《白鲸》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小说,我儿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念,当作胎教。但如果我要给他讲《白鲸》,我会怎么讲呢?
《白鲸》
如果我给孩子讲文学,讲的应该是预想中孩子会提出的那些问题。为了给孩子讲清楚,我要预设孩子可能问的问题,要提前做功课。
讲《白鲸》之前,我得先把故事的支脉理清楚,里面会讲到海洋,会讲到水手,还有19世纪40年代的航海状况。所以我又翻了翻《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这些小时候看的小说,另外还看了《美国捕鲸史》,和一本专门讲海洋小说的理论书《小说与海洋》。
给孩子“讲课”我得先“备课”,起码得自己看过才敢给他讲。如果他的问题我刚好不懂,那么来吧,我们一起学习。我跟他说好,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明天晚上再好好跟他讲。这才叫亲子互动,这才是陪伴。家人的陪伴不能跟机器一样。
要培养一个心思缜密,爱提问,有学习热情的孩子,就得不断点燃孩子心中的小火苗。如果自己什么知识都不知道,就知道像出租车司机似的编故事,还觉得自己是个好爸爸,这对孩子来说没有好处的。
以前的苗师傅经常在微博里晒猫,
自从大壮出生之后,就很少看到他的晒猫微博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是不同的,但是千万别让学校教育干扰你的教育。
举个例子,孩子学英语。他在幼儿园有一个外教老师,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学英语。但是他在那里学了半年,什么都没学会。反而是疫情期间和妈妈在家的时候,天天都跟妈妈说英语。
学英语必须是在语境中学的,但是在学校的时候,一个外教要教十几个孩子,就算有大半天的时间,但是外教跟孩子单独交流的时间又有多少?10分钟最多了。而且这10分钟不是外教和孩子两个人,而是在一个课堂下的语境。但是跟妈妈在一起就不一样,一天十几个小时,就是两个人单独的练习,这样教才有效。
在我们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教学的分工,大壮知道和妈妈说英语,和爸爸说中文、学地球仪。这样也形成了不同的交流渠道,是一种学习的语境,这都是学校提供不了的。
苗师傅晒出的端午节收到的礼物,一家人的西游记袜子。
我不会逼他学习或者看书,但是我坐在他身边的时候会看书,他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你和孩子一起学习,他会有乐趣,他会知道你在跟他一起学习,而不是在应付他。
就像夫妻两人一起过日子,扛房贷,这就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一起学习也是。学文学的人对于人的情感能达到什么深度是很敏感的,哪些话语是敷衍了事太容易分辨了。说两句漂亮话鼓励一下孩子,就跟夫妻之间问一句“你做饭累不累”一样,都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情感。
真正的情感是一种很坚韧的东西,要想办法去建立。我作为一个学文学的敏感爹,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要知道情感纽带到底是什么。
儿童文学博士王林曾经跟我说过他怎么和孩子玩,他说,他把孩子抱到房间里,让孩子听见他的心跳,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不一定会记住故事,但他会知道坐在父亲怀里时听到的心跳。
这件事特别肉麻,但它其实就是情感的需要,是骨肉相连的感同身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夫妻之间都很难有的,但是你和孩子是有的,这就是纽带,就像吃炸酱面的时候就会想起妈妈做的炸酱面,它是父母和子女间需要建立的情感。
苗师傅的作品
📖
🎧
苗炜·文学体验三十讲
——陪你度过这时代的晚上
👆 扫描二维码


延伸阅读
Parents TALK x 石璐
不用当完美的妈妈,当一个真实的妈妈
Parents TALK x 窝头
暂停一会儿,你可能会过得更好
Parents TALK x 高波
带孩子对我来说,每天都如履薄冰
🎁

更 多 好 物  👆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我们也在这里
和孩子一起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