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嵘不太像一个大家熟悉的那种“妈妈”:
她没有送孩子上幼儿园,而是直接上了小学;孩子上小学之后,李峥嵘经常替孩子写作业,怕老师看出来,就用左手写;她让孩子自己带钥匙,有次两人都忘带了就在腊月的寒风中苦等开锁匠;孩子负责管理零食,她负责偷吃;孩子可以自己控制玩手机和游戏的时间;她甚至从来不向孩子提供任何“早起叫醒”服务,迟到就自己承担后果……光仔说:“遇到这样的妈妈实在太可怕了。”
她有很多头衔,老师、资深编辑、专栏作家,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儿子于光(光仔)送给自己的头衔——“不像妈妈的妈妈”。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们在一家餐厅与这位“不像妈妈的妈妈”,一起聊了聊她与孩子的故事。
成为父母.Vol37
对话李峥嵘
@李峥嵘
做过5年教师,20年媒体编辑,亲子专栏作家
所有的动物都跟着妈妈长大
为什么人类要把幼崽交给别人
我曾经的思想观念跟大部分父母一样,我一定要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一定要去买一个学区房。从怀孕的时候,我就开始看幼儿园,从公立到私立,再到各种各样有先进理念的幼儿园,都去看过。
最后我决定不送孩子上幼儿园。
2岁的光仔
很多人来问我为什么,我当时选幼儿园有三个标准:第一,这个幼儿园不要提前学小学的课程;第二,每天有两个小时户外活动时间;第三,每天有一个小时自主活动时间。
这三个条件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在10年前,我没有找到这样的幼儿园,或者说即便有这种幼儿园,也离我很遥远。
我也问了许多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三个问题,你的孩子早上去幼儿园有笑容吗?敢在幼儿园里大便吗?上幼儿园以后生病多了还是少了?
那些父母给出的答案,也让我非常焦虑。后来我突然醒悟过来:所有的动物都跟着妈妈长大,为什么人类要把自己的幼崽交给别人?法律也没有规定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
当我放弃送孩子上幼儿园这个想法之后,就轻松多了。
由于我做编辑工作,不坐班,时间比较自由,加上老人的帮助,我和爸爸轮流带带孩子,基本可以顾得过来。
不上幼儿园不代表不学习,不上幼儿园也不代表与世隔绝。孩子两个月的时候,我就带他去采访,去逛博物馆,去听各种有趣的讲座。我家也没有电视,从他2岁开始,我们每天晚上都会给他读绘本、讲故事、做游戏。
其实,不上幼儿园的日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我很爱给他念书、讲故事,如果我是一个木匠,我可能会跟他一起做木工。妈妈喜欢做什么完全就可以带着孩子去做。对我来讲,讲故事给孩子听与带孩子做木工没有什么分别。不同的是,别的家长可能每天念几页,我可能一晚上念几万字。还有很多绘本没有字,我不知道怎么去讲,他反而会讲给我。比如,一本书上有很多点点,他告诉我,这是一个小孩在出水痘。
李峥嵘最近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儿子叫它哥白咪。他觉得,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小白猫的到来也在告诉他人类不是地球的中心。
10岁光仔画的猫骑士。李峥嵘告诉儿子,世界上有狠多艺术家以猫为题材进行创作。他就自己编了一个猫骑士的故事:两只骑警猫勇闯天涯,维持正义。
儿子从小就喜欢机器人,不上幼儿园的日子,他还跟着一个有耐心的老师学习机器人编程。四岁开始,为了营造英语环境,我就用自己略带点湖南口音的英语给他念故事,就跟胎教似得,英语绘本也买了两千多本,听力也练出来一些。
很多人担心不上幼儿园没有同龄人一起玩。其实,只要有心,总能找到小朋友,有时候还是大朋友。我儿子经常跟公园里大一点的小朋友一起玩,也有因为各种原因没去幼儿园的小区里的孩子,有段时间他最好的朋友是一个在公园里做风筝的老爷爷,他很早就知道怎么做风筝,风筝是怎么飞到天上的,我觉得也挺有趣。
我们也会一起做很多试验,比如《荒野生存》里,没有太阳、洗衣机和烘干机,在户外衣服湿了怎么办,野外生存探险家贝尔说直接把衣服冻成冰,第二天敲掉冰就好了。孩子也想试试,就把他的小内裤放到冰箱,跟那些鸡腿、饺子冻在一起,第二天到是结成了冰,不过拿锤子敲掉之后,小内裤也破破烂烂的了。
他又回去研究为什么内裤会破掉,最后跟我说,因为贝尔的衣服是冲锋衣,而他的内裤是柔软的纯棉,面料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那么,在我看来,他也是有收获的,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
李峥嵘与孩子准备在cosplay展上扮演的角色
李峥嵘女扮男装跟儿子去参加cosplay展
就这样玩着玩着,他就长大了。他似乎不太怕事情,在任何场合下,他都不害怕,也不害怕发言。我就把我们之间的故事和每天读的书都记录下来,就有了我的第一本书《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亲子阅读中的秘密》,我常常说我只是抄小孩的话,写成了第一本书。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是弥勒佛!
没上过幼儿园的儿子,进入到小学,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记得小学面试,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他说:“这是我的个人信息,不能告诉别人。”
老师让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别人都说是花生,他说:“弥勒佛”。
我还记得刚上小学的第一次考试,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
当时我也没害怕,就跟他一起分析卷子。我发现他做错题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他没看懂题目要求,比如有个题目要求给正确答案画勾,但他画的是圈,画圈就不算嘛,就算错。第二,他答错了。比如,一个看图写汉字,画了一棵树,标准答案是“木”,但是他写成了“树”,超纲了,就算错。我会直接跟孩子讲,老师是要求你们写最近学过的一个汉字,虽然“树”也没有错,但不符合最近的学习范围。下次考试,尽量答最近学过的。
还有一个题目,也是看图答题。图上有两只小兔子,每只拎了一个篮子,篮子装了蘑菇。一只小兔子的蘑菇是摞得高高的,满出来,另一只小兔子的蘑菇只是平筐的样子,题目是“谁的蘑菇多”。
标准答案当然是选择蘑菇满出来的小兔子,儿子却选择了那个蘑菇没有满出来的兔子。
10岁的光仔用面粉做的小兔子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这只兔子呢?
他说:“因为那只兔子在高兴地笑啊,如果另外那只兔子蘑菇比较多,它为什么不笑呢?而且那个蘑菇满出来也许底下垫了草。”
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说法,你看这就是孩子的思维,可能刚进学校的时候没有经过知识化的训练,这很容易去调整。我不会否定他合理的想法,我也不把注意力放在他得多少分数上,我更想知道他的思维是怎么发展的,再慢慢地跟学校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不伤害他。
李峥嵘对15岁的儿子说:“你已经15岁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青春期的教育,你想不想看一点露骨的图片?”
他说:“妈妈,你未必看过比我看过的更露骨的东西。”
李峥嵘说:“那倒也是,那你给我看看”。
于是,他给李峥嵘看了这张自主神经系概观。
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也会跟我说一些批评孩子的话,我不会直接转告给孩子,作为家长我觉得我应该处在一个缓冲地带,如果总是把老师的愤怒、老师的批评原封不动甚至加重后,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是承受不住。
比如老师会说孩子上课太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话太多了。回家后,我没有这么说,而是先说老师表扬你上课非常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你上课认真听讲了,积极与课堂互动。但是老师说班上有很多同学他们也想发言,所以下次可不可以当你回答完以后,也让其他同学讲一讲。如果你有更多想说的,回来可以跟爸爸妈妈交流,也可以写下来写成一个故事。
10岁光仔自创的画报
我希望让他感觉到他在学校里面是受到老师喜爱的,他的行为是被认可的。希望他明白即使有些需要调整的方向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不是他品质不好,不是他能力不好,只是需要努力去改善,符合“游戏规则”,这样才可以玩得更开心。
我好像在跟三个孩子一起成长
慢慢地,随着孩子长大,我可能介入他学校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他基本上都可以能够去处理一些问题。
举个例子,我的孩子个子比较小,也是他们班上最后一个变声的。所以很长时间如果不看脸只听声音,可能会觉得他是个女生。有一次一个同学在班级微信群里嘲笑他娘娘腔,也说了很多攻击性的话。后来,他告诉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强忍住了要替小孩出头的冲动,问他准备怎么处理。他说,妈妈不用担心,我会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处理好的。
我后来才知道,他截屏保存了对话,在微信里投诉,说这个同学使用了攻击性语言。结果这个同学被禁言了一周,一周之后他再也没有攻击过他。如果是我,可能我处理的会不如他好。
12岁的光仔正在拍摄漫画家桂宝给小读者做讲座
小时候,我受到嘲笑、霸凌,只会偷偷流泪,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告诉父母。通过养育孩子,我也在反思自己,重新去成长。也有很多家长来问我关于孩子问题,我就把自己的回答写进了《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中。
我常常觉得,我是在跟三个孩子一起成长,一个是我的儿子光仔,一个是童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爱和滋养的自己,一个是我理想中的儿子。这三个小人常常打架,也会拉手和好。比如,我小时候玩具很少,我就会给孩子买很多乐高,多到超过孩子的预期。我上学的时候体育不好,非常希望孩子能喜欢运动,可他偏偏不爱。我后来意识到,其实我需要满足的是我自己。我后来就真的去给自己买玩具、去学网球、游泳。父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把这个期望放到孩子身上,其实也是一种与自己的和解。
一直把孩子带在身边,没有上幼儿园,孩子会不会过早地成人化?这个问题,我现在想想,如果当初送他去上幼儿园,在他四五岁的时候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我觉得这才叫做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在6岁之前应该玩耍的时候,让他去尽情玩耍,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状态。
其次,所谓的成人世界,是他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他逐渐会知道,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6岁到9岁之间,是一个过渡时期,他会把真实世界与幻想世界自然地连接起来。现在,光仔已经知道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即便我曾经假装圣诞老人给他写过信。他已经建立起了自己对一个真实世界的认知,并且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我需要做的只是放轻松,以及相信他。
一套给父母的育儿便利贴

   ☁️ 一份好礼清单
🎁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我们也在这里
请关注我们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