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文章中有一段播客,记得收听!
大J是母婴博主“大J小D”中的大J,大J代表妈妈Jessica,小D是女儿Dorothy。
采访是酒店里进行的,Jessica来北京出差,见团队成员,处理一些工作事务。“还是要见见成员的,让他们知道CEO还在,让他们安心一下,哈哈。”在与接受完采访之后,Jessica 要去准备一场直播。
前不久,Jessica一家刚从美国回来。按照原计划,一家人应该跟着先生的工作一起到加拿大。因为疫情,他们回到了上海。
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Jessica 说,自己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对于未来,她一向是走一步看两步。一年之后的事情可能无法预见,但对于眼前的两步,她还是可以拿得出plan B的。
“带小D去了菜市场,我给她买了臭豆腐,又是一脸嫌弃地和我说,妈妈,你怎么总爱吃像poo一样的东西。切,明显还年轻,以后你就知道这些都是‘真香’”  微博@大J小D
现在她和先生也在为Dorothy考察上海的学校。如果真的有一个合适的,说不定我们的人生轨迹又发生了变化,我们都会保留一个选择权。
成为父母.Vol23
大J:如何维持“周末爸爸”在女儿生活中的热度
👇 点击收听
口述/图:大J (Jessica)
我是大J, Jessica,我是个妈妈,也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大J小D的创始人。
我给自己的定义就是Jessica,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核,内核永远是你自己。在这个内核上,你会开出不同的枝或者花,这些可能是妈妈、女儿,甚至是你工作的头衔,这些枝桠上可能会结果,但最终要定义的花,我觉得我还是我自己。
工作中的大J
在生小D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全职妈妈,这个转变完全是因为我女儿。当时她是28周早产,情况特别不好,医生当时的原话是,90%会智力低下,95%是不能行走的。
当时我和我先生问了一个问题:怎么能够把这个可能性降低?当时就被告知,家庭要配合进行尽可能多的早期干预。我和我先生就开了一个小的家庭会议,最后我决定我自己来做这件事,因为我应该比我先生更擅长。
我真的觉得我女儿特别棒,她现在能跑能跳,能跟我争论,能跟同龄人正常交流。尽管可能按照儿童早期教育的“里程碑”标准来看,她可能还有一些需要努力的,但这些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你们看看,疫情期间我们母女的差异,我不是不想美啊,每天可以“活着”,可以耐心地、兴致勃勃地陪着她演三四遍《冰雪奇缘》,这是我最大的自律了” 微博@大J小D
女儿是一份礼物
她帮助我治愈了童年
刚刚早产的时候,我一直在问我做错了什么?但到了小D三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女儿是上天给我的一份礼物,因为她,我看待世界的视角发生了很大的一个变化,她也帮我治愈了我的童年。
小D是一个慢热的人,她很谨慎,但按照传统意义来说,就是很害羞,没见过世面,我小的时候也是这样。
“隔离时住在爸妈家的小D,每天负责给花浇水 微博@大J小D
当时我父母对我的一个引导方法,就是跟我说“你这样不行,要多创造机会去试”。所以我一直是升旗仪式的发言人,但是我每次都很紧张,在很小的时候,都紧张到尿裤子了。但我父母就觉得我这样是没出息的,没出息就得多练。
其实一直到了现在也是,我最舒服的状态还是一个人待着。但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所以我很能理解她的感受,所以我没有像我父母对我那样去推她,而是更在乎她自己内心的状态。
举一个例子,小D是个迪士尼迷。我们只要是度假,就会去迪士尼。她跟我小时候很像,在很远的地方看到米老鼠的时候,非常开心非常激动,但等真正到了现场去合影,或者是米老鼠上前要跟她说话,她就一下子整个人冻住了,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可能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不喜欢米老鼠,但我知道她其实很喜欢。
“爱莎女王,我有荣幸和你散步吗?
当然 😁 ”
看到小D这样的状态,我就会想起以前我爸爸让我上台去发言的感觉,所以我没有推她,而是带着她走掉了。因为孩子已经有自我认知了,我就跟她聊天:
“妈妈看到米老鼠好开心啊,你看到米老鼠不开心吗?”
“开心的。”
“你是不是有点紧张?”
“是的,有一点点紧张。”
“肯定紧张的,第一次见到米老鼠,妈妈也会紧张的。你知道我们怎么可以慢慢变得不紧张吗?多见几次,混个脸熟就可以了。”
那个上午,我就反复带着她排队,跟米老鼠见面,可能她到现场她还是冻住,但是我不会鼓励她一定要去跟米老鼠说话,而是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接下来两三天时间,她就慢慢放松下来了。有一天就突然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跟米老鼠可熟了,我不紧张了。那个刹那对我来说是很治愈的,我一直觉得孩子的内心力量是更加重要的。
小D是一个特别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但有一段时间也很让我头疼,那时候她两岁都不到,就已经到了terrible two那个阶段,她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跟上,就只能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这样来表达。有一次她真的闹了太长的时间,又特别大声,我们邻居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就报警了。警察来了之后,我说terrible two,他们就懂了。
但小D的儿科医生说了一句话,让我有了一点安慰,他说,小D如果不倔,她也没有这么顽强的生存毅力,能够战斗到现在。
“女儿路上发脾气,我和她说,你可以选择在路边冷静一下,也可以让妈妈抱抱让你感受好一点。她说你走,我自己冷静。我说好。
我稍微向前挪动几步,她竟然用英语大声地喊,Hey, you leave me alone! 然后路人纷纷侧目啥叫恶人先告状” 微博@大J小D
现在小D就像我的小闺蜜一样,她上幼儿园以后,我最开心的就是每天晚上给她洗澡的时候,那时候我们两个会互相给对方讲故事。因为她在幼儿园,白天我们都不知道彼此做了什么。在我们的故事里,我们家就是一个魔法城堡,我是女王,小D是公主。我会跟她说今天女王做了什么,小D会说今天公主做什么了,有时候还会往里面加一些我们想象的东西,也是我们每天的一个小小仪式。
如何维持
“周末爸爸”在女儿生活中的热度
我其实蛮感谢今年疫情的。我先生在外企上班,以前特别忙。有一段时间他需要去外地上班,那段时间特别夸张,我叫他“周末爸爸”,因为他只有周末才能回来。
“队友发来他给小D准备的早饭,为什么拍馒头都比拍我好看啊”  微博@大J小D
我一直觉得选了就要负责,既然我支持我先生去外地工作,那我就不要再患得患失了,而是去做一些事,让自己不会失去得更多。他去外地工作的时候,我最关注的就是他和我还有我跟女儿的链接,当时我就做了三件事。
首先我会维持我先生在我女儿日常生活中的热度,我会给他安排一些事情,比如说他的工作跟巧克力相关,去巧克力厂的时候,就让他拍一些和巧克力的合影,有时候还会录一个小视频。我就会把这些分享给小D看,告诉她爸爸的工作是什么,爸爸都在做什么。
周末爸爸回家的时候,我会主动去当桥梁,告诉爸爸小D这一周的关键词,比如幼儿园发生什么让她开心的事,她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有了这些信息之后,我先生跟小D互动就可以“投其所好”,这样子关系就可以一下子就很好了。
我也会买一些适合爸爸带娃的东西。爸爸带娃和妈妈带娃还是有一些不一样,妈妈可能可以很细致,就算有些东西我不是很喜欢,我也可以继续陪她一起玩。但好像爸爸就不一样,他可能还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导,如果觉得这个玩具没劲了,可能就在旁边刷手机了。所以我就在家里准备了机器人、积木、乐高这类的玩具,创造一些他们可以一起做事情的机会,等爸爸回来了,两个人就可以有一些共同的兴趣。
“其实吧,有些玩具是买给老公玩的,这样我才能葛优躺看这个画面“ 微博@大J小D
爸爸回来的周末,我会理直气壮地离家出走一段时间。全职妈妈也应该有年假或者休息日的,而且我觉得这样做的话,他们两个才会真的在属于他们两个的父女空间里,那种亲密相处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疫情来了以后,以前的那种“丧偶式育儿”已经没有借口了,大家都不得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爸爸刚开始在家办公的时候,我们就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规划我们的时间。我们各自把自己的时间先排一遍,看看哪一些是爸爸和小D的时间,哪一些是妈妈和小D的时间,哪一些是小D自己的时间,这样来排出一个大致的时间表。
”前几天发视频大家都表扬小D的发型,你们了解我风格的啊,这么精细的手艺我真的不行。小D爸爸疫情期间看抖音刷到的,自学成才。我赶紧说,这是天赋,太厉害啦太厉害啦 ” 微博@大J小D
每天早上我们还会开一个小晨会,大家一起过一遍今天的时间,有时候爸爸可能需要开电话会议,爸爸和小D的时间就需要调整了,我们会问小D,这段时间是想要和妈妈一起还是想要自己的时间。每天晚上还会做一个小回顾,问问今天大家的感受。可能小D会说今天爸爸妈妈你们自己的时间太多了,我被忽视了。或者爸爸会说,我今天带不动你了,我觉得今天带你特别累。根据这些反馈,我们再做一些调整。
活在当下
做好当下角色中的事
以前我也会因为出差很自责,觉得好像没有尽妈妈的责任。但后来就发现,我已经是公众号博主的身份了,但我脑子里在想的却是另一件事,就会导致效率很差。所以我现在尽量帮助自己活在当下,我只要知道当下我自己是哪个角色,就先把这个角色的事情做完,做完以后接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去做喜欢做的或者更想做的事情了。
“现在每天出门遛一圈,买个冰淇淋成了我和她最期待的时刻。过去三个月,我对她的优先级排序:心理健康、运动、网课” 微博@大J小D
爸爸们好像很少遇到这样的困境,可能真的像杨笠说的一样,“他们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后来我发现,可能是在养育男生和女生的过程中,女生会不自觉地被设了很多的限制。
比如玩游戏的时候爬高走低,大人对男生的宽容度会更大,即使他摔跤了,可能别人也只会说“男孩子就是皮”。但是女生可能才刚刚尝试,就会被说“不要爬,下来”。这些小时候的“不要、不要、不要”,其实慢慢变成我们成长经历中很多的声音。我们会觉得不行,女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就成了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但如果我们意识到了,就可以去管理和控制,但有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意识到,那它就相当于是一个无形的玻璃罩,把我们罩住了。
现在其实不缺自媒体,这些平台上也有很多优秀的妈妈,但是自媒体也很容易把这些优秀之处给放大了,这些成功的例子也很容易让观者进行一个对标,对标之后又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疫情在家,我这个厨渣妈妈也带着小D进行了好几次家庭烘焙。最开始的曲奇饼制作就翻车了,估计太稀了,做出了“大饼”的感觉。但小D却特别开心,让我要拍照,说这是她做的,很好吃。还指着这么一大摊奇形怪状的曲奇说,妈妈你看我们做了一大片曲奇云” 微博@大J小D
我也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愿意分享我自己的脆弱了,或者是分享那些我做不到的事情。互联网时代不缺成功经验,太多人都在分享成功的故事。但我们可能缺的就是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丧和懒是被允许的,我们缺的可能就是承认自己做不到,自己很普通。这些东西现在是被低估的,但这些反而应该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一个正常的状态。
“第一次见到挂耳咖啡的Dorothy大叫,妈妈,看!咖啡在大笑,像这样的开口笑。停了一秒又说,那是不是没那么苦了?是哦,多笑,生活没那么苦了”  微博@大J小D
做妈妈也是,任何事情一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两面,哪怕再喜欢一件事情,也一定有讨厌的部分。我自己其实很享受做母亲,我也很喜欢跟我女儿沟通,但是在她小时候,我很讨厌喂奶,很讨厌胀奶,很讨厌就半夜起来还得挤奶,很讨厌每天研究屎尿的形状。
当我们在谈我们后悔做母亲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后悔做母亲的所有,但我们应该也要被允许去表达后悔做母亲的哪一些部分。我们讨论的时候,其他可能成为母亲的女性就能够提前做好心里准备,她们会知道哪些事情是需要提前做准备、做计划的,这样也可以让不喜欢或者厌恶的程度降低一些。
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这些事情都神圣化了,但是如果有人早一点告诉我这些事情,我可以更好的做准备,这也是更有意义的。
🧡

延伸阅读
成为父母 X 向华
世界上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只有不给孩子讲故事的大人。
成为父母 X 沈奕斐
真正的独立个体,也需要承认对方的独立性
💙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我们也在这里
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