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LensforKids采访了上海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以下简称“乌南“)园长龚敏,她是办园71年的乌南的第九任园长,从2010年算起已有十个年头。
白墙红瓦的乌南幼儿园位于使馆区,邻居就是美国驻沪总领事馆。1984年,它成为全国三所可以招收境外孩子的公办幼儿园之一,1990年成为全国十所规程试点园所之一。
小时候,龚敏是弄堂里的“孩子王”,经常为周围的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排节目。她一直觉得自己和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投缘,1986年听说幼师班招生,便毫不犹豫去报名了。
如今,这位阅孩无数的园长妈妈相信,每个真实幼小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通过细密的观察和感受去回应他。
我们也趁机和她一起聊了聊这些年与幼儿相处的故事和心得,一并分享给你。
口述:龚敏
图片提供:龚敏
我生孩子的时候已经38岁了。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育儿观点上都有自己的主张,不会因为人家焦虑而跟着去焦虑,不会因为人家学这个班,我也去跟风学这个班,相对成熟。
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我们要给他的无非就是一个支持和温暖的环境,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
很多学科流派只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对儿童的认识,而真实的那一个个体的儿童,还是要通过你自己的观察判断学会回应他。
我们每天看着几百个孩子成长起来,有的孩子从小班的时候就会很热情跟你打招呼,但是你也会看到整整三年不愿意跟你打招呼的孩子,到最后快要毕业前一两个月,突然表达对你的喜爱,我真的碰到过这样的孩子,所以他们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
要改变
对当下儿童的认知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教育,我们都要去改变对当下儿童的一个认识。
老人家有很多经验,他们会永远认为孩子秋冬季要捂。我小时候在幼儿园的印象很深刻,排排坐吃果果,当时的运动量和现在孩子的运动量完全不一样。
现在有很多年轻家长的做法,是孩子永远比大人少穿半件,我们穿长袖小孩穿马甲,我觉得这是很适合当下幼儿园生活的一个状态,只有多沟通多了解,要让大人了解当下孩子的生活状态。
你看现在的孩子年龄这么小,但是它所折射出来的一些语言和行为,都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玩娃娃家游戏,不再像我们过去一样要付钱,现在他们都是学刷手机的样子,他们都觉得是要用微信付款,你看这种特质就是不一样的。
我还碰到一个小孩很好玩,他说,园长妈妈,我们交的学费是不是都在你手机里面,说明他对现在的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实体的货币概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回归生活,本质上是回归幼儿园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父母的生活、更不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生活,长辈的生活环境元素多多少少地在改变甚至在远去。
家长一定要看到
当下和未来的关系
我觉得家长一定要看到当下和未来的关系,要想到未来是培养怎样的一个人,然后我们以始为终,来思考当下要孩子怎样的一个状态。
比如说,未来的孩子一定要身体强壮去支撑他的学业或者以后的工作,那么当下就应该让他进行体育锻炼。
当说到五育并举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对幼儿园来说,一个全面发展的儿童,当下就应该运动,但恰好家长有这个理念,没这种行为。
我会碰到有些家长,早晨迟迟把孩子送来,问孩子,孩子就会说我很早起来的,我爸爸妈妈还没起来,让孩子丧失了在学校的运动时间。
我们学校一早来就玩角色游戏,是要拓展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让他在玩游戏当中学会很多沟通交往的方法。有些家长迟迟把孩子送来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他的未来。
第二,不要单一去想孩子的状态,有很多家长想到的,就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认了多少字,学了多少本领。
但我真的碰到过优秀家长,他就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习惯培养最为重要,在幼儿园阶段,就侧重这方面的培养。
小学选择一个家门口的学校,这所学校很多人宁可读私立也不愿意去,他说,我相信我的孩子,结果他孩子在里边,第一年就被校长注意到了,因为他处理很多事情的效率很高,他的特殊才能使他赢得了更多机会,然后也竞聘成为了学校大队长。
初中他父母又选了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也是个普通中学,但是提了一个要求,我的孩子是慢热型的,希望选择一个鼓励他的老师,校长就非常欣赏这样的家长,懂得站在未来去培养孩子,之后这个孩子就考上了大家都很心仪的名牌高中。
从这个过程当中看,这个孩子所有的兴趣、兴奋点都因为他的作业少,而完全能够保持下来,而不像我们有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压力很重的学校,然后把孩子的兴趣都砍掉。
当然他父母所选择这条路,也非常适合这个孩子。有些家长也有这样说,我的孩子就是自律性差,那家长就要跟上一点。
每个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不同的,还是要看家长是不是对他的小孩足够了解,外面那么多信息,都是给你的参考,他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去小学化

不能搞一刀切
去小学化这个问题,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
小孩学几首古诗,我们就说这是小学化倾向,我不同意的。从儿童的3-6岁语言发展体系来说,越小年龄的孩子背儿歌很合适,朗朗上口,跟生活经验相联系更合适。
到了大班,孩子背古诗完全能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小孩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意境,如果在合适的时间给他接入一点中国文化,我觉得这个不能以小学化来冠名的去小学化。

很多人都认为100样小学化的东西都不能碰,到底什么叫小学化?比如说小学里的书也不能在幼儿园出现。
但我们在大班后期马上就要进入小学时,会把小学生的课本都拿出来,他们不一定会去写、去念,但是他知道这就是以后我要看的书,原来它比我们幼儿园的绘本要大,都很整齐,给他一种向往小学的方法。
还有说拼音不能接触的问题,接触了老师以后怎么教?我是这样想的,连拼音提都不敢提,那也很可怕。我们只是要让孩子知道有一个神奇的可以帮助你认字的东西叫拼音,这种概念给到孩子,我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
还有身体素质,小学老师说每个孩子进来都要测验跳绳,跳绳要连跳17个,我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怎么出来的。你幼儿园准备了吗?
另外,我们也在学习整理书包,要让孩子知道10分钟内我可以做什么。但整理书包的模式,每个小学都不一样。后来我也在想,在幼儿园阶段有几样东西要改的,我一定要去和小学接轨,比如自我作息的安排和计划,以及自我照顾能力的锻炼。
我举个小例子,吃饭时我们给大班孩子的都是碗,自己端,但小学是用餐盘,有小学老师反映,刚入学的孩子常常打翻,这就是我们可以结合的地方,我们让孩子在大班下学期也学习用餐盘来端食物,至少在这个能力上先做一个很好的衔接。
我认为该衔接的一定要衔接,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禁令,搞一刀切,可能会害苦这些孩子。
3-6岁孩子学习发展指南里面写到,大班孩子应该熟练书写自己的名字,但是没有告诉你笔画重不重要,握笔姿势是该怎样。但小学老师会说教孩子写字笔画和姿势很重要,你们幼儿园不要教,教了以后到小学里边掰不过来了。
这些问题我希望都有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做一个沟通,像高安路一小和我们属于同一街道,我们会定期组织老师和小学老师交流,深入了解幼小衔接中的种种差异,为孩子定制各种能顺利衔接的课程。
小孩清楚

哪个氛围可以纵容他
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关于在家在园“两面派”的问题,我觉得是孩子正常的表现。
首先要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很忙,尤其小年龄的孩子,会在吃饭时赖一点时间,拖得长一点,是希望父母陪着他,这个现象很多。
我女儿小时候不是不会吃饭,但在家就说,妈妈你喂我,然后我就跟她说,你把前面半碗吃掉,后面半碗我来喂你,这半碗就是我满足她的情感需求,其实她只是要妈妈陪着她。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小学三年级,因为她就觉得妈妈喂她是关注她了。
就像平时我跟她说话的时候,我的心不在焉,她都能察觉到。所以你要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情感上面有需求,所以就动作很慢,磨磨蹭蹭在黏在你旁边。
曾有一个大班的孩子跟我说的话,很经典,我到现在都背得出:家是一个想睡就睡、想吃就吃的地方,但幼儿园不可以,有规矩,他很好地诠释了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他很知道哪个氛围是能够纵容他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的。
幼儿阶段的社交需求
是进阶式的
孩子总归有一天要从家庭走向社会,在幼儿园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因为很多孩子在小班还处于一种平行游戏阶段。
你看他们两个坐在一张桌上,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没有语言和眼神交流,我们把这个称为平行游戏。这个时候只有一样东西,不会让他们打起来,那就是桌上不能只有一套玩具,一人一套,一模一样,这是孩子年龄发展当中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小班时,还是选择以跟他坐的近的孩子玩,他会认为这是最要好的玩伴。到了中班,孩子因为萌发了一种合作的意识,会去主动选择玩伴,他需要支持和合作,到了大班他们就会很娴熟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有的时候会把一组牌子叫在一起,一副牌我抽了4张,然后我说以最快的速度找出4张是什么,他们要理牌,这时小领导就会出现了,当然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的,有些孩子就是速度快、动作快,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要去把4张牌找出来。
学会顺应孩子
并推动他发展
当孩子步入集体的时候,就要把在父母身上的依恋感,转移到对教师对集体的依赖。
作为老师,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就是赢得孩子的信赖感。我一直认为搞教育,尤其是对低龄儿童,老师应该在很多方面都要去看得懂孩子。
有很多孩子很好玩,开学前几天一大早就把书包抱好,这是他对回家的一种期待感。我们老师会对孩子说,你把眼睛闭起来睡着,等醒来,爸爸妈妈就会来接你。这个孩子就眼睛一闭一张,他说我要回家了,我睡好了。你马上就判断出这个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
不像有的小班孩子会说,今天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我休息,星期一再来,他已经知道轮回,所以孩子之间差别很大,但是就从这些细小差别当中,可以去判断这个孩子有没有真正接纳你,有的孩子连眼神都可以跟你聚焦,那么就要在顺应当中去推动他。
我举个小案例,我在做老师的时候,有个孩子上午来园的时候不肯喊老师早,他爸爸很难为情,就说你看这个孩子这么没礼貌,但我对他爸爸说,你看他情绪很好,第一步不是要喊老师早,而是要进到这个班级情绪好,这孩子是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进来的。
过了一阵十一假期回来后,他进来跟我敬个礼,然后也不开口说老师早,我就会问他,你这个动作代表什么?他说,我是长官,我来报道了。我跟他爸爸说,你看,这个孩子有对象感,他至少眼睛看着我在说话。
再过一阵子他追着我汪汪叫,我说小狗你想说什么?他对我说,小狗想说老师早,他用这种游戏的形式慢慢地就跟其他人一样,进来就很自然说,龚老师,早上好,他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所以这里面就是一个学会顺应孩子并推动他发展的过程。
更多「成为父母」音频

2021想象历
💙
💙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我们也在这里
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