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LensforKids邀请王歌老师来研发了一档“给孩子的哲学课”。
在课程推出期间,后台收到了很多家长的提问,“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哲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和王歌老师做过一次对话,内容也曾被收录到音频系列里。这篇文章就是当时采访音频的整理,原文4700字,我们删除了提问者的问题,删除了重复的内容。将精华整理出来给到家长们看。
疫情当前,父母不能去上班,孩子不能去学校。我们将哲学启蒙课的一个系列作为免费版,给孩子们听。请添加文末小助理的微信,领取免费收听码。
希望你和孩子会喜欢。

王歌,哲学博士,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领域涉及德国早期浪漫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启蒙以及德国现当代哲学
    孩子们,
   为什么要学哲学?
在这里讨论到的很多问题,是没有最终答案,常常没有最终答案总是让人觉得有点不愉快的,大家也觉得不太适应。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好多以为是问题,但其实不是问题的问题,比如像我们在学校课本里提到的很多东西、提问,都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形式。所以这就养成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觉得问题是现成的,答案也都是准确的,固定的。
但是我们知道,等以后孩子们进入到高年级,或者甚至是进入比较前沿的一些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没有问题问题是要自己找的,而且答案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获得的。常常我们得到的都是一些阶段性的答案,甚至是做很长时间的工作,你只是排除了一些猜想,或者是修订了一些以前的设想。
所以我想,这也是一个练习吧。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真正地鼓励他们去提问题,勇敢地提,而且是真正的问题。
海报。no.2,人为什么要做梦,梦有什么用呢?
其实孩子们的问题不管貌似多么直接,多么简单,五个问题中会有一两个特别闪光的。但是如果头几个问题没有鼓励他,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问题来对待的话,可能他就没有办法继续把这种提问的生活方式和对待世界的一种姿态保持下去。
我会试图去拆解一下这个问题,分析一下这个词啊,尤其是从不同的一些侧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表面上好像是说没有给最终的答案,但是我觉得,与其给大家一个,比如说就某一个问题固定的一个答案,还不如把不同的、可能的回答问题的一些角度呈现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话,孩子的那种敞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起码不被扼杀掉,他起码能够保持住,甚至是觉得“诶,好像这样做是行得通的”。
我就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有一天我回答孩子一个很短的问题,“为什么有风”,一种方式就是给他一个关于气候的一个解释,这已经是所谓的自然科学的一种答案了。但是它其实严格意义上也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所设想的是,比如说一个语词,然后它的意义,就有“这个词是怎么命名的”,“它的意义是怎么被赋予的”。还有比如从神话的视角,宗教的视角,或者自然科学的视角,甚至还有某种文学的视角,这样的话把一个问题充分地展现出它的多种面向,这就是我很多问题没有给最终答案的一个想法。
  哲学其实
   是最没大没小的
哲学不承认现成的权威,它希望在一个理由的论证当中,把事情讨论清楚。
它其实是一个说服的过程,理论的,论理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我没有因为孩子太打折扣。我打折扣的地方可能有两处,一个是会给孩子们多用一点具象的故事,再有一个就是少用一些专业概念、术语,这也是我比较注意的。除此之外,我觉得在基本的一个能够提供的观点和视角上,我尽可能地做到,把我所理解的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话表达出来。
当然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太小,这样的一个课程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的一个受众群的,比如说6岁、7岁到12岁的孩子可能是最合适听的。再小一点呢,我觉得要是听不太懂,没关系。
海报。no.3,为什么有我?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不懂”是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即便是我们专门做一些所谓哲学研究的人,大家一起讨论一个经典文本,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就逐字地去推敲,或者是有些是觉得表面上是理解了,但其实后面发现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我想说的是,应该把“不理解”看成是整个人文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们认知、学习的一个动力所以,像外面经常说的“20分钟把什么东西解释清楚了”,我是比较质疑这种比较快餐的学习方式的。我觉得任何学习都是一个长时间的沉浸。这是我就这个难度的一个想法。
海报。no.24,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
有时候,我可能不小心用一些孩子很难懂的词,我也给一个建议,孩子们其实他有的“被动词汇”是可以非常大的。他可能头一次听到,第二次听到,稀里糊涂也过去了,但是有的时候慢慢积累,他其实在上下文当中是很有理解力和创造力的,所以有的时候我倒是觉得可以给孩子一点挑战。而且国外的研究也说明,一般孩子要是在一个语汇比较复杂和丰富的一个家庭当中成长的话,对他整个未来,在人文素养和阅读、写作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再有,家长碰到一些词汇,可以停下来跟孩子讨论一下,解释一下,这也是我们想做“儿童哲学启蒙课”的一个初衷之一。我们提供父母和孩子们,甚至孩子们之间的一种讨论的习惯,我觉得他是可以在各种地方发生的,比如说家长带孩子到外面活动的时候,你在观察当中跟孩子展开的对话,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去听音乐看话剧…总之,其实这种文化生活是要有意来培养的,使得孩子他知道日常的生活是需要建构的,其实我们是有一些基础设施等等,不一定完全交给所谓社会的一些教育机构,我们是可以发现一些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来利用的。
儿童哲学启蒙课
最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上
首先我不太建议的方式是,今天听了,然后就好长时间就扔在那儿了,在这30堂课里我们会处理接近差不多30个问题,这30个问题可能涉及到大学哲学课或者一些人文课,涉及的很多问题,我觉得孩子要是听下来,应该是有收益的。
那么最好的方式呢,就是一周有两天固定下来时间,可以是睡觉前听,然后家长和孩子讨论,余下的时间也可以找一些相应的、涉及到类似问题的绘本,比如友情的问题,比如正义的问题,比如爱的问题等等,各种可能的问题。大家可以不断地来充实这个讨论。
海报。no.13,怎样才算是好朋友?
总之,我希望能够有一种规律性,孩子能够一周有两天的时间,甚至有的课、有的段落、有的问题可以重复地讨论,有的故事甚至是一种开放性的,你怎么来理解,或者是你重新改一个结尾。要是能形成这种,大家看完了电影,听完了音乐,看完了绘本,听完了一段节目,有一个共同的经验、经历,大家一起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来探讨的话,我觉得这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美妙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而且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文素养,对语言的理解、沟通的能力,都是会有比较大的帮助的。
但是这样的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儿童哲学的启蒙课,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开启一些新的可能性。
和孩子们一起学哲学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哲学讨论群
下周,还将有限时免费哲学课活动
更多关于哲学课的海报也分享给你
海报。no.25,美的东西为什么美?
海报。no.28,规则是从哪儿来的?
海报。no.21,为什么我听不见?
海报。no.7,过去的时间去哪里了?

海报。no.4,我可以说谎吗?
海报。no.8,花儿也会疼吗

延伸阅读
我可以说谎吗?
妈妈,你死后,我怎么找到你?
Lens for Kids 
陪伴3-11岁孩⼦成⻓的综合美学项目
我们通过美学教育,来守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能力以及对美的直觉。
微信号:LensforKids
美学教育  |  可能性  |  想象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