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非公募基金会年会(下称非公鸡年会)是在2012年,在广州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千禾基金会主办的。后来在2013、2014年,都有幸在北京出差,都遇上了非公鸡年会;而2015年的非公鸡年会就在深圳,我也“竟然”“自费”交了报名费,去了深圳一趟。
老实说,其实论坛讲了什么,我已经忘记了。
反正每次都会讨论到资助者和被资助者的关系,但总没有一个结论,也就是各说各话。
反正每次都会有某大咖和某大咖,看似引领行业发展,但实际上吐槽的对象(例如那些沉睡的公募基金会和不开展资助的非公募基金会)都不在现场。
反正我每次都会抢麦,不管是提问还是发言。

主办方想让我这个参加了四年非公鸡年会的另类来分享一下感受,那我就继续另类一把吧。
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到底服务谁?
非公募基金会看似是非公募基金会的会议,但每年也有不少NGO参与,有的像我这种“心怀不轨”的人为了露面认识金主,也有一些是想了解行业动态,当然也有一些是被基金会邀请来参与或者发言的(或者说,告诉全世界,你看,这几个机构,是咱们资助的)。
我认为,非公募的公益性质的基金会也是一个公共属性比较强的组织形态,所以,尽管非公募基金会年会首先肯定是服务非公募基金会的。但,也不应该排除掉其他利益相关方,例如,基金会的理事、基金会的资助者、基金的合作伙伴。我认为,更合适的切入点和面向是,主要话题和主论坛,应该是围绕非公募基金会如何发展(而不是介绍给同行我发展得如何啦),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介绍给同行,我做了多牛逼的事情)、如何开展资助(而不是介绍给同行,我有什么资助计划)。
同时,也可以探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如何和NGO一起发展(例如,基金会的理事会,是不是考虑邀请一些被资助的NGO列席呀)。以及每个利益相关方内部也可以讨论,如何支持或者监督基金会(而不仅仅是变成口水战,搞些促进和提升非公募基金会资助能力的计划之类)。
目前看来,每一届非公鸡年会都在谈论一些话题和概念。真正聚焦到基金会自身的运营发展、聚焦到基金会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不够多。而持续的具有脉络地方向和贯穿每一届的核心,似乎也不够清晰。
理事长,约吗?好久没有见到你了
非公募基金会的理事长(们)啊,是很少很少见得到,很少见到理事长(们)会来非公募基金会年会交流或者学习的。
我觉得,现在那些给基金会资助官员和秘书长做的培训,也应该考虑搞一些基金会理事的培训班。你让秘书长再优秀,再有目标,理事们说不给钱,不要干,秘书长不也是一个“窝囊废”?基金会长得像啥其实很受出资人或者链接资源的关键人物所影响,而这些人虽说拥有资源甚至金钱,但运用金钱和发挥金钱的社会价值方面,不见得特别擅长或者具有多少独到的看法(客气一点的话,应该说不太熟悉一线和现实的情况。)。而这些忙得只能出钱的人啊,又有花多少时间去“俯下身来”学习呢?当然,有些声音说,像马云这些,搞战略,挣多点钱就好啦。问题是,如果他们对公益的渴求是救赎、参与感,又或者融入了太多自身的不切实际的偏见呢?据说,曾经有几位煤老板,给山西省的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派5000元。也有不少基金会是直接修房子,建学校。至于学校有没有用,学生们是否喜欢,似乎就不得而知了。执行层和理事层之间的认知差距、权力关系的张力,似乎比NGO和基金会之间大得多?
让基金会成长或者说改变基金会行业的现状,似乎瓶颈不止是秘书长,还是理事(们)长。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会有期待: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会不会有可能,有一些基金会的理事出现在现场呢?不是去做发言嘉宾,而是参与到各个分论坛,看看基金会的资助官员、秘书长,到底在想什么,而她们又面对着怎么样的合伙伙伴(例如,明明是一篇非公募基金会的“宣传软文”,合作伙伴都可以顺势“黑”了一把年会,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行业生态啊???)。
众包与2.0的时代,公益基金会该何去何从?
先不要说,未来可能没有公募和非公募的基金会的严格界限,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的边界似乎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社会组织筹资能力比基金会还强,而也有不少基金会做着一线的服务工作。只是,真的没有人认为,基金会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在每个个体都是IP的情况之下,会死掉一大批吗?(当然,我也觉得现在的NGO形态,也有可能会被冲掉一批)。那些不做资助的基金会就不说了,那些做资助的,跟中介组织的差别在哪里呢?现在的腾讯公益、众筹网,不就是类似赶集网、淘宝网这种吗?如果仅仅是一边拿着公益机构的故事筹款,一边又直接捐给公益机构,那人家为什么不直接捐给公益机构呢?到底,社会为什么需要做资助的基金会?基金会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募捐条理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老实说,我也很期待但又很遗憾。好像过去参加的好几届论坛,都在大谈基金会要怎么做,要如何做。但几乎很少听到,为什么要基金会的论点?
挖掘捐款人的能力,资助的判断力和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应该成为基金会的核心价值。基金会,有点像天使投资。而且,不仅仅是投资某个机构,而是透过资助来实现行业的发展、议题的启蒙。然而,现在的基金会圈子,有不少一部分跟中国的创投圈都差不多一个鸟样——要短期出成效。我们的基金会里面,大部分也是这种金融的思维、企业的思维。我在想,做社区营造的,没有三五年,怎么见成效?做环境保护的,一个小区的居民转变观念,而且还长期保持,也不是一两个项目就完事的。
合同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买卖关系,而不是伙伴关系。
加油吧,非公募基金会
*延伸阅读

*公益人推荐看:
*城市交通伙伴推荐看:
*好朋友不妨看:
--------------------------
俊步,一个有趣好玩的公益行动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