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篇压了很久的文章。
前段时间北京雾霾,看了很多朋友圈和新闻号的图片,大部分都是:
*好好笑,好精彩的段子
*这不是段子,是内涵图
突然发现,哦,现在面对污染我们除了苦中作乐,似乎也就只能苦中作乐了。
只不过,我们是否要反思,一波又一波的媒体报道,朋友圈转发数值爆表,吐槽北京竟然没有应急预案的同时,我们的公民行动在哪里?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和切入点? 除了娱乐化的吐槽就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吗?当然,在行动空间非常狭窄的环境下,我们也只能够把积极的行动转化为自嘲和扭曲的娱乐化以表示关注。我们到底能够怎么样更有效地回应突发事件?每一年都会发生雾霾,那我们每一个人,有可以做些什么呢?似乎,是没有的。 这是否反映出,我们的媒体和NGO的专业性不强或者,压根就只能被事情带着走,而不是去规划一个蓝天路线图?
另外,从2011年至今,五年过去了,我们除了知道空气污染问题很严重之外,我们的社会,为此做了多少有效工作?!而又做了多少看似有效的无用功?!
那些直接而简单的事情,我们做了没有?而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又有没有触碰?每一次突发事件出来,我们就一大波吐槽,然后就没有然后。这,无异于我们得了大病所以身体到处都疼痛,然后到处找止痛药吃一样。
这几年,我们是推出了很多“措施”,例如鼓励新能源车,但我们发现新能源车用的可能是煤电。 又例如鼓励公交优先,却发现大家都不愿意挤公交,甚至出现越便宜大家越不愿意坐公交(“因为这是穷人的交通工具”)的问题。我们鼓励自行车,但却没有自行车道,请问有多少人会冒着生命危险为了环保而骑车?
我们看似在解决问题,但很可能只是把问题的现象转移了,空气污染的本质没有变。我们看似找到了良方,却发现这个良方又收到其他的问题所影响,暂时拿不出来。
看清楚,问题是什么,以及思考清楚怎么样去解决问题吧。
我看到的空气污染防治的现状,是一个很热闹但暂时没有找到方向的情况。有钱人想花钱,立刻就解决问题。政府官员压力很大,想用尽办法解决问题。社会舆论和关注度很高,觉得这就是政府失职表现。其实,NGO也好、媒体也罢、也包括学界和官方,对雾霾还是相对陌生的。不知道怎么应对突发的污染、不知道怎么报道、不知道怎么样解释雾霾的成因。
因此,面对这么复杂的议题和还在探索的社会情境之下,我们更需要让这个议题被有计划有方向地推动起来。例如,过去媒体只关注数据真实性,首要污染源是什么,现在媒体也许会提及到产业,会讨论利益格局。曾经,NGO只是做环保宣教,现在可能做一些污染监督、联合专家的调研等等。
一个可能的想象是,从2011年、2012年开始,雾霾问题第一次被广泛报道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专家团队、各地的环保部门,开展长效的,高质量的研究。到了2015年、2016年,都三四年的时间了,很多学术成果本应该可以出来(如果有做的话)。 可惜,暂时看不到。如果民间的监督从那时候就开始部署,又会是怎么样呢?我们过去花了很多资源,但有专业性的NGO出现吗?当事件出来的时候,谁在回应?公益机构还是缺位的!如果从三年前,我们在就今天去有目的地铺垫一些事情的话,今天就已经是看到成果的时候了。只是,看不到。
从当时,但现在,我们到底有共识了吗?
扬尘,简单直接的事情。但不是环保局直接操控的是事情,而我们给建设部门的的压力有多少?从公民监督的角度,哪怕没办法做实时的检测,但严格要求扬尘洒水,覆盖等行为,是可以被监督/记录的。然而,这些简单而又有效的措施,有多少被落实?很明显,环保局有心而余力不足,而建设和施工监督部门则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鼓励绿色出行少开车,也是简单直接的事情。但怎么鼓励?这跟城市规划、跟交通规划都有关
推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推动城市结构的改变,并不是立刻做些什么,就能够改变的。所以,哪怕环保局不断地出台政策,提出呼吁,我们不去推动官方的部门划分和利益结构,他们的行动力还是很弱的。哪怕我们不断出台各种各样的限制机动车出行,鼓励公共交通的措施,都依然无法抑制市民计机动化出行的需求。
而这些更加根本而有必要的工作,有谁在做了?我看到一些环保NGO每天对公众说空气很差啦,大家要了解空气污染防治的知识呀。重重复复,但我们就只能做这些吗?
反思我们伟大而著名的蔚蓝地图,从几年前到现在,都依然是显示PM2.5数据为主,有让人往前走一步吗?我不知道装机量有多少,可能就是那些资方和网络有关的志愿者会装,或者专业人士会装。
我每天看一下气温,可以选择穿什么衣服。每天看一下PM2.5,难道就可以不出门吗?每天一打开这地图,看到问题如此的严重,有多少人是想“我要行动”,而有多少人是想“我要逃离这个城市”?这种无力感和麻木,未来只会让用户逐渐消失。还有的反思就是,我们很多人希望看到这个APP的行业影响力,希望看到平台的出现,但是,平台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平台所承载的价值和追求,才是有价值的。那,蔚蓝地图应该怎么走? 为了留住用户,吸引更多用户,变成天气预报?还是承载跟多的环保信息公开的功能(最近好像新增了水的部分)到底是什么人每天都要如此关注这些数据?我想,应该不是普通公众。既然普通公众不是客户,那么对于那些NGO来说,这样的地图是不是还可以配合发起行动,开展监督之类的工作呢(看得出有一些小功能是往着这个方向的)
*不知道你怎么看,要让普通市民接触这么复杂的东西,我觉得目前是“然并卵”了
是的,路漫漫长,但我们是否可以少有一些弯路?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从此刻,到未来,我们又怎么样找到方向?
*《俊步》读者群开通啦~~想每天追《俊步》的最新更新?欢迎入群!回复入群密码到公众号后台:“陈嘉俊明天继续写文章吧!” 或 打赏本人即可~
*推荐阅读
*往期精选
--------------------------
俊步,是一个“个人公众号”
俊步,是一个分享原创思考的平台
俊步,是一个记录成长轨迹的地方
俊步,是一个创造有意思的方式
关注时请小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