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部分摘自本人在“第一届新能源交通政策论坛”上的发言,部分来自会后的思考。 
感谢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和各位出席会议的同仁的分享!
首先,我想我是在场里面唯一不支持发展私人机动车产业的人了。作为一个非交通专业的人士,甚至是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接下来分享一下本人粗浅的观点。 
在谈论新能源交通政策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交通”有一个共识或者理解。到底,我们现在以不同交通工具来划分交通方式,以此来差别化管理,但是不是就只有一种划分方式?因为,不同的划分方式,其实也意味着不同的管理思考。 
我认为,除了以每一种交通工具来划分交通方式之外,还有其他划分方式,来方便我们去理解交通。 
私家车跟电动自行车一样,满足了灵活变化的需求。但其实有很多运输需求,是可以通过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来解决的;而且相比起私家车,其实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停车更加方便,在路上更加灵活。而私家跟轨道相比,尽管都能够满足长距离运输需求,但私家车人均能耗更高,而且无法解决大运量的需求。 
用这个简单类比,可以类比,私家车好像是全能的神,但样样不精;而自行车、轨道、公共交通等,都各有特点。在所有的交通使用场景之下,机动车似乎都不是最优的。但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她肯定会选择买一辆私家车,来满足不同交通场景的需要。 
所以,我认为有一种划分交通的方式:“单独使用私家车”VS“多元化地选择各种交通工具”。这样的话,世界上存在着两套交通系统:以私家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为主体的门对门交通系统,还有以自行车/步行+轨道公共交通甚至包括飞机和火车的多元化互相配合的集成交通系统。问题就是,中国人做单品比较牛,但做系统集成就相对比较弱——例如各种换乘非常不方便,各种互相不衔接(是的,你看到这个问题,你大概就知道,未来的交通改革的方向了吧?)。 
私人驾驶新能源车的模式,根本不能拯救中国的交通,更无法实现环保效益。我们谈新能源交通,主要聚焦在新能源汽车。背后的逻辑是,机动车烧油产生尾气污染,所以换了原料,污染就不见了吗?但交通拥堵的问题、能源消耗的问题,真的就这么容易解决吗? 
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我看,依然是内燃机带动金属框架运输个体的本质。不管是电还是汽,依然一样。而且,我国的的能源开采过程,使用过程都是相对耗能或者是高污染的。电来自哪里?煤炭,水力,核电。  煤炭的话,其实是污染转移;水力的话,是生态破坏;核电的话具有非常大的潜在风险。 
我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完全没有决心去做城市交通的真正的革命,都只是在小修补。而且,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简直就是产业的阳谋。用纳税人的钱大量补贴富人,透过政府大量汇聚资金然后聚焦到特定企业(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其实对环保没有多大的效果)。一边说去产能,一边有大量建设充电桩。这全都是搞基础投资,拉动投资的思维。而不是解决交通问题,解决能源问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 
但是,我更愿意去呼吁:我们应该借助国家这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去彻底反思我们的交通系统的运作,借着这数千亿的金蛋砸下来的过程中,去做交通系统的转型和突破,去做研究去重新思考我们到底要一个怎么样的可持续交通。正如我们如果在地震灾区重建的时候,不会按照原样返修。因为,我们需要借此建构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同样,如果我们有那么一个机会,拿着资源去重新改造交通系统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狠下心来,对以机动车为导向的交通系统进行重新的改革?我们要看到,问题的根源不是内燃机,而是私人驾驶机动车导致的马路基建、城市用地摊大饼,交通拥堵,侵占公共空间和行人路权等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根本不是新能源的发动机能够解决的!醒醒吧,发改萎! 
当然,我也可以出点主意,让新能源汽车变得更加符合初衷 
1.管理或者推动的部门不应该是发改委,而是环保部门或者交通部门。它不应该是一个产业发展项目,它应该是一个可持续交通的发展项目。它的着眼点不应该是GDP的增加,而是节能减排和更便捷的交通系统。透过新能源交通来对整个交通系统进行改革,而不是小修补。 
2.对行使过程的排放行为进行负奖励或者付费。现在都是对车辆进行补贴或者惩罚。北上广都限牌,买新能源的意味着奖励,买普通车的意味着处罚。但不管是什么车,只要消耗能源,只要排污,就应该付费。应该是从买卖环节转移到使用环节。可能也会避免骗补的问题。 
3.需要做公众教育。公众现在是很无知的,你提供什么,就要什么。但如果每年那么几百个亿的产业补贴只用那1%来做科普教育,公众是会明白,他们是有需求的:希望更安静、空气环境更好的城市环境。这个时候,他自己会选择——孩子会跟爸爸说,你怎么不买新能源车。我以前在华师环境工程学院读书的时候,有教授就买了新能源车,大家点赞啊!!! 现在呢?你没钱拍牌而已嘛。


*推荐阅读
--------------------------
俊步,一个有趣好玩的公益行动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