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柬之书
实词虚用,常以遮蔽、掩饰字本义,造成字词分离、錯訛流变的文字乱象为代价。“者”字,就是“日用而不知”的典型案例。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千字文》中的“者”,归入助词一类,与“焉哉乎也”同列“者,别事词也”(《说文》)许慎的意思表明,“者”字是一个区分人物时事的指示代词:或指人,指物;或指事,指时。只因它所指代的对象黏着于前, 故有附属虚化趋向,起着复指强调的作用。
由于约定俗成的语用惯性,“之乎者也”等实词,在口语和文本中,便沿着虚化的线路结伴而行,最终集体蜕变为助词——许多场合,这些虚化了的实词,只起感叹、提示和停顿作用。可见,长途奔波数千年来到我们面前的“者”们,早已不是出发时的模样了。
我的意思是说,还原汉字的本象,不仅要涉足“完形”之旅,即将汉字置于其演化的生命历程中回溯来路,从源头廓清芜杂;而且,还要撇开汉字在古今语言环境中的场域、氛围,以及由此产生的衍生义、引申义,揭示它的物象实体所依,以及物象实体所隐藏的本义。
“者”字的乱象,始于金文,后经篆转、隶变、楷化三次形变,遂成今天这幅模样,且被赋予了新的功用。
李学勤主编《字源》
金文“者”,写作
(者),由
(歧出)和
(口形)或
(日)合成;篆文
(者),将金文字形
(歧出之形)写成
(者),将
)”写成
(白);
隶书
,再将篆文字形
,写成不知所云的
。最终,楷书
又将隶书的
写成
,混同于“孝”字中的
“(爻)”
郭沫若认为,“者”的本字,下部像器皿(
),为积聚的蒸汽向上腾升形。师从于王国维、梁启超的徐中舒先生却不以为然,认为“金文
(者)从‘口’或‘曰’,乃火形之讹”。
“者”的甲骨文字形写作
(者),下部显见为“火(
)”,证实徐先生的推论无误。
当然,仅管窥“者”字结体的局部,是不足以见其全貌的。
为此,生于湖南株洲的朱芳圃(号耘僧)先生,突破各家的局限,以家乡(株州古称槠州)盛产的槠树为媒触,认为“者”字“当为槠(zhū)之初文。”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金文的“者”有根,有干,有枝条,整体呈树木形,而且其中四点好像结子之状。
《集韵·鱼韵》:“槠(zhū),木名,似柃,叶冬不落。”《山海经·中山经》:“前山,其木多槠。”郭注:“似柞,子可食,冬夏生,作屋柱难腐。”槠树,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革质,花黄绿色,果实球形,褐色,果仁可食用。槠树木质致密坚韧有弹性,可制作器具和供建筑、造船等用。
《本草纲目》:“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文细白,俗名麥丐櫧。苦槠子粒大,木文粗赤,俗名血槠。其黑者名铁槠。”
百度百科:槠树寿命长,树干高耸,枝叶茂密,四季常绿,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分布在长江沿线,号称标志长江南北地区的“分界树”。
槠树的坚果外表像板栗,富含淀粉。水煮沸以后,加入淀粉可以做“苦槠豆腐”;去掉硬壳,将果仁磨成浆,加热调成块状软糕,再加作料精煮,就是“苦槠糕”。
“菩提子”一般的槠树坚果,煮后可食,以度饥荒,由此受到先民的崇拜,成为造字的素材,似也合乎情理。
赓续我的本家耘僧先生之“槠树说”,本文认为,槠的初文为“者”无疑,但“者”的取象原型并非“槠树”,而是“楮树”。
如同板栗一样的“槠果”,仅凭其食用价值还不足以成为神性的造字素材;楮树则无论是形、神,以及在远古神话中的地位,都堪称最佳取材角色。
我们发现,甲骨文中有一款与“者”同源同形的字——尞,足以帮助我们建立一条“完形”释读链,摸索“者”之字脉——因为,这是一个与通神祭祀有关的字。
甲骨文“尞”写作
,其形貌与
“者”字上部的歧出状(
)几于神似。据此,本文认为“者”是由“
(尞)”“
(火)”会义合成;更有甚者,另一款由
(树木)、
(火)构成的“
(尞)”,竟然与“
)”完全同构,示意为火烧林野。
《说文》:尞,柴祭天也。从火从眘。眘(shèn),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
《尔雅·释天》:祭天曰燔柴。
郭注:既祭,积薪烧之。邢昺疏:祭天名燔柴。
《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吕氏春秋·季冬纪》: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
高诱注:燎者,积聚柴薪,置璧与牲于上而燎之,升其烟气。
燎祭,就是将玉帛、牲畜置于燃烧的薪柴之上,用产生的烟气上达于天来祭天的仪式。
尹黎云教授认为,尞非从火从昚,而是在木之下增火,象以火焚柴之形,木四周增点状表示烟气,字形像一棵着火的树(
)上闪烁着火星
),木(
)四周增点状
表示烟气,象以火焚柴之形,或省文作
“❊(米字形)”。 
尞是燎的初文。《説文解字》:“燎,放火也。从火尞聲。”燎“放火烧山”,内含“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从古代典籍提供的书证来看,尞为燔柴祭天之象固然不谬。但我个人认为,按庞朴先生的推断,华夏先民曾粗疏实行过“火历”,这里的“火”指的是“大火星”,即“七月流火”的“火”(点击参见拙作《千字文溯源|辰》)。
尞(后加亻另造“僚”)应为观天授时,不失时机地烧荒播种(燔与播同源)的场景而造,反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
隋唐时期,黎族称为“僚”(僚与燎同源),表明这是一个擅长“刀耕火种”原始耕作的民族。黎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在1949年以前,还处于刀耕火种(“砍山栏”)状态。
陆宗达的高足尹黎云先生所说的会冒烟的树,据我所知,它的名字叫“楮”。
楮与槠同源,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
“者”的造字原型,取自“楮(chǔ”,而不是“槠”。
楮树属桑科,雌雄异株,它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神奇植物。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雄性楮树到了春天会发情冒烟”。
楮树的花苞外面是一层硬壳,当壳爆裂时,花粉便从中喷发,形成一股银色的烟雾。树冠上数不清的花苞,时有喷发,便会形成奇异的景观。有些楮树因体内腐烂产生气体,丽日之下甚至会自燃,形成一种貌似“燔柴祭天”的自然奇观。“
(者)”字的取象依据,概由此出。
雄楮的花蕊能以毫秒为时间单位,迅速向空气中喷洒花粉。这大概是植物界最快捷的一种授粉生殖方式。雄蕊的“烟气”借助风力飘落至雌花球状花絮伸出的柱头上,授粉之后会结出甜美多汁的果实。
果实引诱了鸟类取食,继而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以至于在墙角、屋顶等角落,随处都可以发现生命力极强的楮树,我们寻常所见道边高大的构树,大多为野生长成。
楮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叶和茎上有硬毛,花淡绿色,果实球形,橙红色。赤、者合文为赭(《说文》:“赭,赤土也。”赭荒,开垦前纵火焚烧杂草)。
不同部位或同一植物在不同环境下,叶形常会发生变化,植物学上称之为“异形叶性”。由于个体生长旺盛、激素与生长调节剂的作用、生态适应性等因素,使然。
楮树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的叶片有百变之趣。
大龄楮树,叶子多为卵心形,而幼年的楮树叶子却变化多端,多为三裂到五裂,呈鸟趾状,看上去像是被虫过。
有关植物进化的理论告诉我们,叶形多变是幼年植树为防止蝴蝶、蛾子等在其叶上产卵而进化出的生理机制,因为虫子为了后代有更充裕的食物来源,往往不在残缺的叶子上产卵。
楮树神奇之处还在于,它有一个通神的名字叫构(構)
楮树即構(构)树。在上古俗信中,楮无疑是沟(溝)通鬼神,趋吉避凶的神木,因而也是早期中国建筑的主材,自然也成为造字的会意素材。
《说文》:“谷也。从木者声。柠,楮或从宁。丑吕切。楮树浑身是宝,木材可做器具,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陆玑诗疏》:“幽州人谓之谷桑,或日楮桑。荆、杨、交、广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
段成式《酉阳杂俎》:构,楮也,田久废,必生构。《埤雅》皮白者榖,皮斑者楮,盖一物三名也。楮、构为雄楮树,榖为雌楮树。
《诗经·四月》“我日构祸,曷云能榖?其中构和榖均源自楮树,前者借用建筑意,后者表示福气所聚,巧妙的双关。
我个人认为,构树属于远古观象授时中建木的一种,最初只是一种立竿测影的标杆,兼备祭祀神灵、通天彻地的神树职能,后成为传说中的扶桑。马王堆帛画中的扶桑树,叶裂三瓣,与“槠树”椭圆形叶片相去甚远,却与楮树叶相仿。
马王堆帛画中扶桑叶三裂(帛画图)
马王堆帛画中扶桑叶三裂(结构图)
马王堆帛画中扶桑叶三裂(放大图)
楮树的神奇之处还在于,楮叶形如火,楮实红且艳,很容易令人想起红彤彤的太阳;而且,楮果可食的部分从中心(核)向外呈线型放射状,又象太阳四射的光芒(句芒),代指日崇拜部落的图腾。
行文本应到此结束,但“者族”字或许能为本文观点提供佐证,故以材料备索的方式赘述如次。
”“暑”的初文。
“者”上部为尞,像楮(zhū)树形,下端加
(火),示义为“大火星”,又会义为果实可“煮食”。有学者以为,者(煮),是以烧煮会意为热,是有道理。只不过仅从食用的角度考释汉字,显然是忽视了汉字自带的神性与诗意。
据文献所载,“燔柴祭天“燔柴烧饭同状,以为声义旁的字,如煮、暑之所以跟火热有关,当源于此。
“赭”通“者”,赤色,取象于楮树红色的果实,会义为呈现褐红色,故以为声义旁的字皆有赤红之义,如,赤土;,晨曦之光;,赤衣;,根部紫红色的甘蔗;,暗红色的酱油。
者,又是闍()的初文。
《尔雅·释宫》:“闍国谓之台。”从这个角度来说,者为祭坛,引申则泛指土台。祭坛和宗庙都是部落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凡宗族居住的城邑,必有祭坛,故”引申为氏族或宗族聚族而居的城邑。由此可知,者也是都、堵的初文。
追溯”的字义,我们发现,者上为“”(《说文》:“尞,柴祭天也”),下为“火”,表示“燔柴祭天”的意象,当然就有了“聚众”“汇集”这一层意思。所以,“潴”“渚”,即为水中堆土成洲的形象
”字内隐“聚火祈祷”“生火诉求”等物象场景,引申为有众义、聚义、大义等。奢,张也。从大,者声。大义与张义相通。可见,字不过是的后出分化字,增大乃为足意。也因此后人会在“者”上”,另造代替本字。”在众多义之外,还可释为诉求、言说、祈祷等义项。
楮树传为扶桑,与太阳、金乌相关,因此”有飞举义。
一棵树,一片叶子,一粒果实,如火焰,如飞鸟,如太阳。
楮树,如此让先民们着迷。
点击以下链接,往期回放
宿
|暑|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