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宿列张”的“辰”,指的是日、月、星的统称。

它的取象依据、神话原型却是一个谜,一直存在于历代学者的视阈之外。
 许慎的悖论
《说文》:“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
祳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用的生肉。这种盛在蚌壳里的肉,祭后要分赐给同姓诸侯。
在许慎看来,祳由示(祭祀)、辰(蚌壳)合成。按会义字的造字法来理解,如果直接释为用“蚌壳”祭祀或祭祀“蚌壳”,显然与远离海洋的中原地区主流文化生态不符,所以就生造一个“生肉”或“牲肉”一说。以至于后世关于“辰”本义的探究,自然而然地与贝类软体动物“蜃”建立起关联。
《玉篇》:“祳,祭社生肉也。”
《淮南子》:“古者剡(yǎn,削尖)耜(sì,古农具)而耕,摩(磨)蜃而耨(nòu,锄草)。”
甲骨文“辰”
(字源网https://hanziyuan.net/)
 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认为,甲骨文“辰”的字形是一个大蚌壳,是古人翻地用的大蚌壳,蚌壳右面像有个小虫子爬出来的样子。
足见,许慎“祳”字释义,影响至深。
祳,是否与蜃(海蚌)有关?我们来看一下许慎关于“辰”的释义。
同样是在《说文》中,许慎说:“辰,震也。三月,陽气動,靁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達;厂,聲也。辰,房星,天時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屬皆从辰。
,古文辰。”
意思说,辰为震。在十二地支中,“辰”代表农历三月,三月阳气已经发动,雷电振天,是百姓忙于农务的时令。此时万物生长,所以字形采用“乙、匕”会义,像草芒伸展;采用“厂”作声旁。辰,也代表房星,房星是天时的指针,表示春耕开展的时候。因此字形采用“二”作边旁,“二”是古文写法的“上”字。所有与辰相关的字,都采用“辰”作边旁。
,这是古文的“辰”字。
“辰”与“祳”的释义,明显违背了“同族字”义理相通的规律。“辰”指的不是蚌壳,而是“房星”,代表农历三月。
房星是什么神物?

庞朴的推测
房星即辰星,又名大火星(心宿二,天蝎α)。
大火星,并非太阳系八大行星之火星(太阳系火星在古称“荧惑”),属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第五宿——心宿第二颗星,即“心宿二”。
著名学者庞朴提出,在观象授时时期,曾出现过一部粗疏的原始火历。它主要依据大火星的昏旦位置来判明季节,制订历法。
庞朴先生推测,在上古时期,火历曾广泛流传于民间,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当黄昏时分大火星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时,便是火历的正月,在春秋时期大约相当于公历的4月下旬(农历三月)。根据这一理论,火正之职实际上主要就是掌管火历。
根据晋·杜预等前人的研究成果,黄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为夏历三月;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为大暑之前,约夏历五月;黄昏时大火星偏西而下,即《国风·豳风·七月》中记载的“七月流火”,为夏历七月。
据庞朴先生考证,《周易》中“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等说法,是对大火星初昏动态(中、流、伏、内)的描述。
在火历正月,大火星傍晚初现于东方低空,即所谓“见龙在田”(中),此时正是农事活动开始之际;“飞龙在天”(流)对应于大火星位于子午线附近;“亢龙有悔”(伏)意为其位置逐渐西沉;“潜龙勿用”(内)则意为大火星没入地平不见,此时秋冬季节来临,农事活动停止。
庞朴所说的“火历”是否确实存在过,仍有争议,但是它对大火星星象的描述,确实与《周易》的记叙相吻合。
甲骨文、金文中“龙”字与苍龙星象之比较
刘宗迪在《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中也指出:
大火星位于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心宿与角、亢、氐、房、尾、箕共同组成了东方苍龙星象。“这些星宿大多由几颗一、二等的亮星组成,在上古时代,每到春天的黄昏,这些光华璀璨的明星即从东方天际升起,自仲春至初夏,先是角宿,然后依次是亢、氐、房、心、尾,逶迤上升,横亘于东南方的夜空,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巨龙,即四象中的东方苍龙星象。
上古时代,因为大火星的初升和伏没正好对应于一个农时周期:大火昏见于东北,则方春东作,大火昏伏西北,则场功已毕,大火与农时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肯定很早就引起先民的关注,被用作观象授时的依据。”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7页)
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壳龙
1987年,在河南濮阳县西水坡意外发现了一座距今6500多年的远古墓葬。
墓中一具特殊的成年男子尸骨让专家们惊喜无比,在他身体右侧有一条长达1.8米的蚌龙图像,左边用蚌壳摆一只虎(左青龙右白虎),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就已设定了东方苍龙星座,而大火星正是在苍龙心脏的位置,印证了庞朴、刘宗迪等学者的推论。
据此,本文认为,“祳”是苍龙七星的祭仪,蚌壳仅仅是材料或某种象征性的道具。
与“祳”同源的“宸”字,也与“大火星”有关。《增韵》:“帝居北宸宫。”在天庭,宸即指茫茫苍穹中的辰星,大火星;在人间,宸即指祭祀天帝的庙宇,借指天帝的居所,即天庭。
《乌拉尼亚之镜》中的天蝎座,1825年出版
也许是巧合,在古代西方,大火星是天蝎之心。
大火星在古巴比伦文献中意为GIR.TAB星座的胸部。在美索不达米亚,它还有过很多别称,包括“财富的创造者”“国王”“英雄”“种子之主”“红色之星”等,并被视为丰饶女神伊什哈拉的化身。
冯时的启发
据所见文献可知,“辰”字的本义,说法不一。
说法一,“辰”的本义是“手拿锄头,日出而作”。
说法二,“辰”的本义是惊蛰到来,农耕开始。
说法三,“辰”的本义是手持蚌镰,收割庄稼。
尽管各种说法各有理据,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辰”与“农业”“时令(历法上指三月,时辰上指早晨)”有关。
农的正体楷书写作“農”,下边就有一个字根“辰”。
冯时认为,天文学的起源事实上是和农业的起源息息相关的。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和人文》一书中,冯时说:“农业的产生离不开天文历法的指导作用,当人类开始摆脱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而进入到农业文明的时候,掌握天象知识,掌握天文学的知识,就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据史料载,农业起源于 燧人时代。
燧人时代,已经有了根据大火星的周期规律而纪时的历法,也就是“火历”。《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尚书大传》云:“燧人以火纪。”
燧人氏观察大火星(即心宿二)的出没规律而安排农时。
相传自颛顼帝时,始设火正官职专门观测大火星。观测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即每天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天空东、中、西一线上的确切位置)来确定季节的规律。
冯时先生认为,原始农业以焚田为生产的第一步,这个时间一定要有准确的把握,过早烧田,种子发芽之后,没有雨水就会枯死;过晚烧田,又会受到雨水的干扰。古人通过长期的观象授时发现,这个时间确定在心宿二昏见于东方的时候最为适宜,而心宿二恰巧为一颗红色的一等亮星,它的颜色与焚田的烈火又如此契合,这很可能成为古人最初将心宿二命名为大火星的两个根本原因。”(《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农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农(
),由
(山木或艸丛)、
(辰)会义合成,金文农(
),中间增加了“田”字,包含草木生长的田作规律、适时焚田,不误农时的秩序等涵义。
一年之季在于春。由“林”“辰”合成的会义字“農”,它的本义指的是作物生长的规律。农字的核心字根辰,则取象于“大火星”,引申为“规律”。
四川汉代画像石
辰的神话原型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期刊《国际社会科学》,以“化生万物”为名,在首页插图上刊登了一幅伏羲女娲交尾图(唐,绢本,吐鲁番遗画),这幅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伏羲女娲交尾图(唐,绢本,吐鲁番遗画),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西方学者认为,这张图上蛇尾的交缠,是双螺旋线的结构方式,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
《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伏羲女娲交尾图,所表达的正是“辰”时,即农历三月(火历的正月,大火星黄昏时初出东方),万物生发的生命图谱。也因此,由“辰”衍生、构成的汉字,都蕴涵了“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意象。
比如,“娠(shēn)”。《说文》:“娠,女妊身动也。”指的就是女性怀孕。春天也是鸟兽孕育的季节。
再如,震、振等字,表述的正是“雷始发声”的季节。雷声是春天到来的最明显物候。它是使万物振动的疾雷,就像母亲的胎动一样。
可见,蛇身交尾图直观表达了“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意象。这一意象的符号化表达方式则是伏羲女娲手持的道具:规和矩。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分别手持规、矩,背景则是各式各样的星宿图。
“规矩”二字,在汉语中指的是圆规和直角尺,引申为天地、男女、伦常、秩序、规律。古语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方圆亦有天地、阴阳之义。
辰字的字形演变
“规矩”的意象,隐藏于“辰”的字象中。
甲骨文“
(或
,辰)”正是规(
,双手持握圆规)和矩(
,直角尺)的合文,本义是与“大火星”出没规律相吻合的人伦“法则”和农事“秩序”。
《中国城市报》2019年7月24日报道,在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了 “骨制叉型器”和“骨制板”。
据考,这就是先祖用来观测星象变化的‘规’和‘矩’。”这一发现 ,表明中华民族在8000多年前左右,就具备观测星象变化的方式与工具,印证了伏羲女娲“规矩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