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
宇,由“宀(mián)”“于”合成,形声会意字。
甲骨文中不见“宇”字。金文“宇”记为“
”,形义旁
(宀),取象于房屋侧视轮廓,代指引渡众生穿越尖顶,直达天庭的穹顶式庙宇;声义旁
(于)——多数学者认定——此为“竽”的本字,并以形示义为多管并排的管乐器,代指竽状的檐角。
新乐遗址 半地穴原始建筑(汇图网)
郭沫若认为:“于乃竽之初文,象形。二像竽管,丿,其吹也。其以弓作者,乃外之匏。”
我个人认为,造字者或以巫术思维统摄下的“听-色”联觉手法,借祭祀礼乐的弥漫,来表达空间的延展。
金文“于”,另有一种写法
承续甲骨文字形
。其中,
即“竽”,竹管吹奏乐器;
为曲管,示意为竽管乐音起伏迂回(迂中的“于”,即取意于曲管)。
人神混居时代,超验的先民或许试图借助
(于)中的辅助曲线
,让聆听者感受到乐声“升腾”、余音绕梁的通神意象,不晓得神可知否?
笙 (汇图网)
超级审美的汉字“宇”,正如鲁迅所说形美感于目,音美感于耳,义美感于心(且原谅先生关于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论调吧),调动听说系统和视写系统,化听觉幻想为视觉形象协同表达古代穹顶式庙宇四角向天空翘伸的竽状檐角。正如今人所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宇宙之天籁。
时间与空间本身就不可分,这大概是巫者惯用的营造法式。
“上下四方称宇,古往今来称宙。”(《淮南子·齐俗训》)古人用“宇”代表横向无限延伸的空间,用“宙”代表纵向无限延伸的时间,时空坐标一目瞭然。
籀文“
 ”(宇)和异体字
(宇),从禹从宀,虽早已弃而不用,却无意间为我们窥探造字玄机提供了蛛丝马迹。“宇”借“禹”表音示义,代指空间。如遍布“宇内”的“禹迹”,就直指“九州广域概念。
 《说文解字》:“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 许慎的意思是说,宇,屋檐。字形采用“宀”作偏旁,采用“于”作声旁。《易经》说,“上有栋梁下有屋檐。
河南安阳  中国文字博物馆
(穹顶序厅,这里适合讲“写”“宇等字”,现场感无比)
有博友从
(于)的字形中识得榫卯结构,左右接榫彼此黏连。想象力十分丰富,可存为一说。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宇”的本义是指神庙的范围,被引申为天的范围、天的边际,后来进一步引申为普天之下。
相比之下,徐中舒先生的释义更能接通远古神器。徐先生认为,“于”字“像大圆规,上一横画像定点,下一横画可以移动,
表示移动之义”。
徐先生还指出
同,可释为“雩”。从中,我们似乎可想象到祭祀上苍,奏乐祈雨的物象场景。
“七月在,八月在,九月在,十月蟋蟀入我下。”从《诗经•七月》中,诗人流沙河侦察到了诗经时代,先民用昆虫的行踪来描写季节变化和空间腾挪诗化手法,与造字法式可有一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