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冰”相比,“寒”字更富于场景感。
“冰”字中,虽然有生命的津液——水,作为会意字“冰”的构成部件,它的存在无非是提示人们,在0℃之上,标准大气压(1.013×10^5 Pa)下,水原本是有生命的流体——这是一个善意的提示,意思是说:
“仌(冫)”才是“冰”的初文。《说文》:“仌(冰),冻也,像水凝之形。”一种支楞楞、冷嗖嗖的固体物态,在制冷技术没有发明之前,纯属自然现象。
“寒”就不同了。
《说文》:“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mǎng)荐覆之,下有仌(bīng)。”
由于“人”的“在场”,情感与意志的参与就不可避免;况且,“寒(宀、#、大、冫)”字所渲染的是一种人工营造的氛围:有房宇(宀),有草褥(#)。
问题是,这些生活中必备的御寒、取暖道具,并没有阻止冰点(ice point)时段的持续发生——寒字中的“冫”(仌,冰)所表达的,显然已非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跨季节也能强烈感受到的生理反应、心理体验。
比如说,夏至已过,亿万网友却依然心生寒意,不寒而栗,甚至胆颤心寒、寒毛直竖,仿佛置身寒风刺骨、天寒地冻的数九寒冬,一向笃信无疑的教育净土的那份纯洁,瞬间荡为寒烟。
于是,世间再生“寒门难出贵子”的感喟。
缘由无它,只因在我们面前站着200多个不曾苟且却苟活着的“苟晶”。
穿越900年时空,我们发现苟晶们的山东老乡李清照,早已备下一曲《声声慢》,恰好用来表达从足底升起的“寒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满怀悲戚地寂冷着,看来仅凭三两杯淡酒是无法排遣了。
这个“寒”字,刻画了宋代第一才女怎样的凄冷孤绝,苟晶们或许更有体会。
“寒”字最早见于金文。
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大克鼎铭文上,有“赐(易)女(汝)田于寒山”(赐你以寒山之田)的字样。在西周青铜器寒姒鼎铭文中,也有“寒”字。
大克鼎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此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寒”,铭文写作
,由
(宀,屋宇)、
(茻,草蓐)、
(人)、
(足形,表示冷从脚起。也有人释为“夕”,夜晚)、
(二,仌的变体)。
篆文
(寒)省去金文字形中的
(足),并将金文字形中的“
”繁化为“仌”(冰);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茻)”简化为
(#),再将篆文字形中的“
(人)”写成“
(大)”,并将篆文字形中的“
”(仌)简化成“
(冫)”。
经历篆转、隶变、楷化,数千年演化,才有了我们今天习见的“寒”,本义是寒冷。
《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寒”用的就是本义,指寒冷。
《千字文》“寒来暑往”中的寒,是本义的引申,指的是与“暑”相对的节令。24节气中就有寒露、小寒、大寒。
穷苦人家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寒”又有贫困的意思。比如“寒女”,指穷人家的女儿,“寒士”,指困顿的读书人。又引申为身份、地位的卑微。如“寒官”,指卑下的官吏;“寒俊”,指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再如“寒门”“寒家”都是卑微的门第。天气寒冷会让人哆嗦发抖,因此,“寒”又有惊恐、害怕的含义。
不过,有时候“寒家”也可供豪门用来自谦,与“寒舍”用法一致;“寒门”,则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士族相对的庶族,并非指低层贫民阶级。
所以,被顶替的苟晶们只能称“寒家”出身,说是“寒门”出身,还不够格。
五代宋初文字学大家徐铉认为:“非篆籀难以究文字之义”。
意思是说,释读文字,如果不回溯到早期的古文字形,将汉字融入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就很难呈现汉字本相,侦破汉字本义。
从字形上看,“寒”与“塞”长像相近,缺乏小学训诂常识的小学语文老师,可能会误将“寒”与“塞”视为同族字。
“塞”,甲骨文写作
,虽然也有
(宀,房屋),但它其实是“向(
)”字的减省,两个“工”(
,穿越符号,表示通风),通常释为工具;左右双手(
)表示操持、劳作。
金文
(塞)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塞)加“
(土坯,泥巴)”,意思是用土坯或泥巴填堵北向的窗户。同样是经过篆转、隶变、楷化之后,正体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以至于形成与“寒”形似的字样。
《诗经·七月》,有“塞向墐户”四字,说的就是“塞”字内隐的物象场景:堵上北窗,糊好门缝,进入“猫冬”模式。这也是北方农村,早些年每年冬天必做的御寒功课。
《诗经·七月》属于“国风”中的“豳风”。豳地在秦岭以北,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从《诗经·七月》中可知,居住在豳地的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展示了当时农耕社会的风俗画。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诗经·七月》)
十月,人们从田间临时住所回到都邑,首先要掏洞熏鼠,把朝北的窗户封起来,再用泥巴糊好门缝,迎接新年的到来。这说明,周代先民确有腊月猫冬的风习。
由此可见,“塞”与“寒”,虽然字源不同,但两者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是相同的,这就为后人解读“寒”字的造字玄机,提供了历史线索。
夏朝有寒国,但不在《诗经》所描绘的豳地。
寒哀是寒国的创始人、东夷寒氏的始祖。《吕氏春秋》记载:“寒哀作御。”据说寒哀是发明驭马术第一人,曾为黄帝的老司机(驭马),因有功于社稷而被册封,建立寒国。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
寒亭一词是西汉末年改称,此后一直延用至今。
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
寒国到了夏朝太康时期,老司机生得一子,名寒浞(cù)
据《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
意思是说,老司机的儿子寒浞,少年不务正业,欺压乡邻,屡教不改,遭伯明后寒(寒国属伯明氏,后寒即寒国国君)逐之。寒浞离开寒国后,投靠了当时正取代夏朝的后羿,并成了后羿的亲信,后羿任他为相。不料,寒浞随着权势的不断壮大,开始培植亲信,最后趁后羿不备,连同江山美人取而代之。
这段取代取代者、僭越僭越者、剥夺剥夺者的史实,在屈原的《天问》中有记载:“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纯,白也。纯狐即白狐,疑即白胡,白种美女也。意思是寒浞私通后羿的一个叫纯狐的美妾,两人里面外合一起将后羿谋杀。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早有替代者的先例(“寒”字的造字原型,是否与此有关,待考)。
所以, 寒家女苟晶说:“我的家乡山东生病了”,并非无稽之谈。
往期链接,点击可阅
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