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书
〖摘要〗
天,由“口、大”会意合成。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天”字上加指事符“口”口,象征人头顶上方的神秘天体;大,描述的是正面跨步、肢体伸展的巫者(巫、舞音同义通)形象。
从字音上说“天”借“巅”标音、示意,以有形之山巅,表明头顶无形的神秘空间。
从字义上说天中有“人”,人上有“天”,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上古时代,人们相信天上的神仙是大自然的主宰,“天”因此被赋予了人的意志。
“天地玄黄”的“天”,由“口、大”会意合成。
在字形上,甲骨文
(天)在
(大)的头上加指事符号
(口)。
天:字形演变
”与甲骨文“
(星)”中的“口”相同,象征人头顶神秘的天体。
在《甲骨文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一文中,赵诚先生指出:“‘口’在偏旁中至少代表七种对象,也就是说‘口’这一形体至少由七个形素构成。”赵诚认为,口的甲骨文字形为
(口)形(
,曰),也象开口器皿之形(
,合)、窗口之形(
,向)、坎穴之形(
,各)、眼睛之形(
,觀),又象某种物体(
,司;
,后;
,占),或仅作文饰,无实际意义(赵诚:《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1年11月第1版,第4547页)。
另外,除了上述七种形素之外,“口”也可用于表示辰宿等发光天体(
,星)。
甲骨文中的“人”,有时态、体态之区分。
其中,
(大)描绘的是正面跨步、肢体伸展的巫者形象,以其体位姿态区别于侧立(亻)、跪跽(卩)、躺卧(尸)、躬身(勹)、倒立(匕)之人,以及其它不同时态、不同状态的人。
大:字形演变
在政教合一的远古时期,“大”既是知古今、彻天地、通人神,受人尊敬的祭司(巫师),又是部落酋长,引申正大端庄的尊者形象。西安、咸阳、宝鸡、三门峡、开封、洛阳、商丘、徐州、连云港所在“天齐线(北纬34度)”附近区域,民间至今称父亲等长辈为”,当是“大”本义的遗留。
“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再如:“我大我妈,都在这里哩!”(杜鹏程《延安人》二)又如:“他的二大罗生旺,就是现今的乡长。”(欧阳山《高干大》第九章)
十三经之首《易经》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的异体字字,就是昜(阳)光的意思。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人的意思是光大,大到能齐日月,所以说与日月合其明
在字音上,“天”借“巅”谐音标音、表形示意,借有形之山巅,表达头顶无形之空间的神秘存在。《说文》:“天,巅也。至高無上,从一、大。”一人为大的“一”,古代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老子论述的“能生天地,能运行日月”的道,或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尽然存在”的世界,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里的“神明”指的就是“天”。
“天”字最初的含义,指人的头顶,以示人之顶颠。人的脑袋或者脑袋顶部的骨头俗称“天灵盖”,正是“天”字本义的遗留。古人把人的头颅比喻为天空,天上有宫殿,宫殿里住着神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人之头圆如盖,穹窿像天,泥丸之宫,神灵所集,……故有天灵盖诸名也。”古代有天刑,为凿顶之刑。《易·睽》:“其人天且劓。”唐初训诂学家陆德明释文:“天,刺也。马融日:‘刘凿其额曰天。’”《集韵.先韵》:“天,刑名。刺凿其额日天。
经篆转、隶变、简化之后,楷书“天”,已失去了甲骨文“大”之上的神秘空间,让位于所谓科学的物理空间,犹如神圣的人体让位于解剖刀之下的医学意义上的人体。
现象学创始人、西哲胡塞尔说:“天是人的意向性。”任何意识总是指向对象或构造对象。这就是说,人的意识具有指向对象的能力,同时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所谓“心外无物”,正如王阳明所主张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在字义上,天中有人,人上有天,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上古时代,人们相信天是大自然的主宰,因此被赋予了人的色彩,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里的天公,指的就是被赋予人的意志的天神,也是诗人空降人才、改变社会的寄托。民间所说的老天爷这个词,也是从天公演变而来的。人们从观察天文星象、自然节律的变化中,感悟生活哲理,因此,《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天体运行刚劲强健,人应取法于天,不屈不挠。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
抟土、补天、填海、钻木、治水、追日、奔月、移山……,中国神话传说所要表述的正是这种“天行健,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分享、解读中国神话故事时发现,中国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只有两个字:抗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