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 书
大凡有些历史厚度
和温度的族群
都有惊人相似的洪水传说
而且,传说中洪水发生的场景
如《圣经》所载
也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华夏先民摒弃了《圣经》式的宏大叙事和诗史般唱诵,将“洪水记忆”折叠成方块字,与创世神话一起,沉淀在汉字“洪”的字象中。
《説文解字》:“洪,洚水也。从水,共声。”洚的音义符“夅”,甲骨文记为
(夅),字形明显是甲骨文“
(步)”的镜像反转,以拟人手法表示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
音义符“夅(jiàng)”加形义符氵(
,水),即为甲骨文
(洚),字象描绘的是山洪暴发时排山倒海场景,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溺水者断然不会这么想)。
按许慎的释义,“洪”是形声字,“氵”表类属,“共”表音。“共”难道仅仅是记音符号吗?当然不是。潜意识中,我觉得“共”与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神话原型相关。一次偶然的机会,解开了心里的谜团。
十多年前,我与浙江日报社老友王少波主任去中国水利博物馆采访,在巨幅中国水利地图上,无意中看到了“共国”的地名,才恍然大悟。原来,“共”即是“洪”的初文,洪水由此暴发。
据史料记载,共,最初为古地名,也是水名。“共水”在今河南辉县,处于黄河转弯处。春汛到来,历史上这里极易暴发洪灾。
按图索骥,随后我有幸查到了徐炳昶的一段考评:“共地(辉县)正当黄河转折地方的北岸,为河患开始的地方。”(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由共水、黄泛的起始地到泛指“洪水”,正是古人原始思维中“以部分代全体”的方法。
氵(水),形旁,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
骤然暴发的山洪
,似从天而降;
像沿着河道
迂回奔流的河水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以区别于“
(川)”和
(“昔”“益”中的橫流之水)等字符。
(共),声旁,兼以声形示义。“共”作为地名,无巧不巧地,也是水神共工氏的祖居地,龚姓的起源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地,周称凡国、共国。共地古代又称“凡”,“凡”为量器,“共”与“凡”都有“计量”的意思,比如“总共”“大凡(盘算凡计)”。凡,中空可发音,与“同”谐音近义,两字并置为“共同”一词。周厉王十六年,共国君共伯和受诸侯拥戴,代行王政(一说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号“共和”,是为元年(前841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説文解字》:“共,同也。从廿廾。”陇右一带方言“共(洪)”与“宏”不分,洪水泛滥之象,气势宏伟,为象声词,同“轰”,为高水击石之声,崩土溃堤之声,故洪有大义,如洪钟大吕。
庚子时艰,地震、蝗灾、火焚、瘟疫盛行之时,感恩汉字“洪”,保留了人类全球性的洪水记忆,警示我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
《书·尧典》:
“汤汤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山海经·海内篇》:
“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诗·商颂》:
“洪水茫茫。
《孟子·滕文公》: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楚辞·天问》: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淮南子·览冥训》:
“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炎炎而不灭,
水泱泱而不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