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直的。

直的光,配得上直的影子。
人类在一个婴孩身上所表现出现的
对影子的好奇,甚至恐惧,
也配得上先民的表情。
追随一束会拐弯的光,
可否设为理想?
日月盈昃。“盈”,说的是月亮圆满的状态;“昃”,说的是太阳西斜的情形。
据冯时先生推测,人类最初的时间观念,应当是通过日影观测建立起来的,而人体本身是最原始,最听话的测影工具。
“昃”的甲骨文字形记为
(昃),斜斜的身形,为我们保留了先民以身影测日的物象场景,也表明冯时的推测可信。
这是一个由
(太阳)、
(人影西斜)构成的会意字。
它与昱、杲
、杳、昏等系列记时文字一样,或以树木、立杆,或以“人体”为标杆,图形画影来表达时间概念,决非日照人影的被动反映。

“甲骨四堂”之一,董作宾先生在《殷历谱》中指出:“卜辞中,昃为纪时专字,约当今下午二三时顷也。殷人当犹知此昃字之意义,为日照人影之侧斜,因而定一日之时间;则立表以观日影之长短,因而正一岁之节候。”

《说文》:“昃,日在西方時。側也。从日,仄声。”许慎的意思是说,“昃”是为记写日过正午之后,太阳逐渐西斜时所造的字。许慎未见甲骨文字形,虽切中“昃”字的构字本义,但不知“仄”与“日”的会意关系,误将其释为形声字。
甲骨文
最初“以身测影”的造型(
),在金文字形
(昃)中变成“正面侧首”形态(
)。这个体态上的变化,引导了“昃”字的演变路径,一方面趋向规范化书写,另一方面也掩饰了昃的初文字象,为篆转提供了创作空间。

大篆
(仄)为了强调“偏侧”的意思,在正面侧头的字象中加了反转符号“厂”,表示太阳的穿越太空的运动状态;小篆
(昃)用“
(仄)”代替金文、大篆(籀文)中的“
”形。
楷书在不改变造字原理的前提下,将“日”字写在“仄”字之上,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昃”。
“昃”字另有异体字,写作
,在楷化的过程依然真实地保留了甲骨文(
)、金文和籀文(
)中意态,用“夨(cè,侧首之形)”代替了“大”字,与汉字“吳(吴)同构”参照”,表明“吴”或为远古时期拜日部落的后裔。
三星堆仿古祭祀,演绎古人祭祀场景
《四川日报》,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拜日是东方民族的原始宗教。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给人带来光明、温暖,也给人们带来哲学启迪。
《周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日有正昃,月有圆缺,天地万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人同样如此。
“日昃不复午,落花难归树。人生能几何,莫厌相逢遇。”这是唐代诗人邵真写的一首诗,题目叫做《寻人偶题》。
太阳偏西了,时间就不会再回到正午;鲜花落地了,也难返枝头。人这一辈子眼睛一睁一闭就过去了,所以要懂得珍惜身边的有缘人,切勿厌烦。咏月的诗句满天飞,以日寄怀的诗还真不算多。且记,且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