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排行榜上,学中文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次,小灯塔采访了三个家庭,代表着三种不同状态:
曾经很难开口讲中文的小多多怎么回到中文语境;Megu在日本和美国的识字探索记;已经读大学和往返于中美工作的两兄弟回顾中文求学路。
你会在妈妈和孩子自己的讲述中,看到个体差异和海外孩子的共性。
一、“失而复得”的小多多
现在的小多多喜欢读拼音书米小圈,背完“朝辞白帝彩云间”,可以绘声绘色地学猴子在山间跳来跳去,哇哇乱叫的样子。多妈回想起来,三年前为了他的中文水平忧心忡忡,一度以为这孩子不可能学会说中文了,更不敢奢求会读会写。还好还好,现在总算追上abc正常水平了。
和很多男孩小时候一样,多多说话晚,虽然满足儿医要求的一岁半能说10个词,两岁30个词,但也是刚刚压线,那时候同龄孩子都唱整首歌了。
在双职工家庭,他9个月开始上幼儿园。这是一家很近条件也好,但是没有中文语言环境的幼儿园,所以他开口说话基本都是英文词。
为了能和他交流,中文说完一遍,我经常再说一下英文。比如喊“快停下”他还是跑,只能大喝一声STOP才管用。问他要不要喝牛奶,娃茫然,再问“milk?”他点头。为了让T2(可怕的两岁)娃少爆发几次,大人没有在家里全说中文,而是一遍中文一遍英文。也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说中文,只要能表达能交流就鼓励。我一直以为我这叫双语教育。
既然娃不是聪明娃,我们觉得就先放养吧,不用折腾早教,语言表达能力不行,推也推不动呀。只是每天坚持给孩子读书,开始我选书以中文为主,后来孩子主意大了要自己挑,那就让他选。
到三岁多,我们突然意识到,这孩子英文已经挺利索了,但是完全不会中文,我说中文他答英文。多多三岁半,我们就提前遭遇了难题:大多数ABC要小学高年级才会出现的“不爱开口说中文”的问题。
之后我们开始了各种尝试,比如多读中文书,遭到抵抗,一定要读他挑的英文书;要求他说中文,或者重复一遍妈妈说的中文句子,遭到抵抗,他干脆不说话了或者用手指;在车上放“凯叔讲故事”,大哭大闹 I don't want that(我不要听!);让他看中文动画片,他只看英文动画片……无效尝试了几个月,我终于意识到这事已经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过了四岁生日,我吃过晚饭就把他摁在桌前,自己教《四五快读》,开始的时候半小时,后来慢慢加到一小时。
为了能吸引他的注意,当时也是想尽办法。比如认一个字吃一口水果。比如字卡当作车站名字,说去某某车站,他就把小汽车开过去。比如把字卡当作火车车厢,认一个字,车厢就加长一节。再比如把一张小贴纸藏字卡下面,翻起认识的字卡找到贴纸,就奖励小熊糖。用得最多的还是跟爸爸比赛,爸爸要装不认识。

大半年的时间教了四册,这期间也在用悟空识字的app作为补充。
我也增加了每天读书的时间,先读两本中文的,然后他可以选本英文的。因为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在书上看到认出的时候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他慢慢不再抗拒读中文书了。从四五快读第四册开始抽象的字多了,进度变得越来越慢,前面的也要不停复习,否则忘得也很快,感觉到瓶颈了。
有了四本《四五快读》打底,开学的时候我就把他送去周末的中文学校了,上马力平班一年级。之前用《四五快读》,孩子记字型只是记个大概,很容易混,中文学校老师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掌握得牢靠多了。
马力平教材的作业量挺大,我就没有再继续教《四五快读》,晚饭后陪着写作业。有时间就一起读书,碰到他认识的词句就让他自己读。这期间读的主要是《小兔汤姆》,《贝贝熊》和《苏斯博士中文版》。
一年后我们开始学钢琴,晚饭后的学中文时间少了半小时。上K后为了早起,睡觉时间又提前了半小时,这下每天要做完中文作业都显得紧张,读中文书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好在这时候他终于能听懂有声书,不需要经常停下来解释某个词,可以车上听中文故事。
虽然听力过了关,这个时候他还是不爱开口说。我经常强迫他读故事,他的消极抵抗方式就是看着中文,脑子里翻译成英文说出来。不肯开口这个问题,最后是靠暑假回国了三周,在每天全方位中文轰炸下,他终于主动说中文了。仍然磕磕巴巴,但总算能把话说明白。
我家小朋友现在上中文学校三年级,,英文仍然是优势语言,需要我时时提醒讲中文。
硬推了三年中文,总算解决了对大多数同龄ABC都不是问题的听说问题,老母亲已经精疲力尽、热泪盈眶。
从他的学中文经历,我能总结出来的教训是:
一. 孩子跟孩子的语言天赋差别非常大,要多观察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合适的推中文的方式
二,就算不打算推早教,也要从小时刻观察孩子的语言进度,调整家里的语言环境,学龄前最好能让中文稍占优势,千万不要像我一样等英文已经成了优势语言再后悔
三.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互相促进,有的孩子靠听觉学习,有的孩子靠视觉学习,四个方面进度会不一致,但都不能放松
四. 坚持再坚持,学语言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几乎都要坚持半年以上才能看到效果。现在他能读拼音书,最多也就是国内幼升小标准,中文学习的路还长着呢。
二、在日本一口气吞下2000字的Megu
因为日本的中文学校很少,课后班很多良莠不齐,所以我没有考虑过送女儿去外面学中文。
女儿从2岁开始看台湾版巧虎视频,也订了日本的巧虎月刊,她都喜欢。我们还借图书馆的中文绘本,家里也讲中文为主,她到三岁的,能听懂一些中文,但说得很少。
她四岁时,我休完生了弟弟的产假,要回去工作,不能天天陪伴,才考虑让孩子认字。
开始用的教材是《四五快读》,每天30分钟,我们用了6个月学完。也没找到捷径,全靠死记硬背。我们就连出游 都要在车上把当天的认字任务完成。
教材用完之后,我打算让她自主阅读,一探水才意识到我低估了绘本的词汇量,那几百字根本没法自己读书,中国的3000常用字,真不是吹的!
休息了2个月后,我觉得还是值得利用她上学前最后的空闲,教会这些常用字,于是在淘宝下单买了全套小学语文课本(1~6年级 分上下册共12本)。
我们选这套教材是觉得识字有效率,课文会把字扩展到词句,孩子更容易记住生字。
我们每天认20个字, 读相应的课文,小黑板上一边写新字,一边写复习的字,念的拗口的就留在黑板上,坚持了8个月,从一年级学到三年级课本,学完了2000字,之后的教材太难理解就停了。
为了检验成果,她念了几本罗尔德达尔的小说,和当地图书馆所有能借到的中文绘本。念书时我和她一起逐字念,每天要念20页以上。
Mego认字是速成的,有时会看到副作用,比如:
1.学得快,忘得快
上小学后,因为学业和兴趣班的压力,放松了学中文。学完2000字后到小学三年级,保守估计她能认识的字也就1500出头。
2、抗拒念中文书
当三年级日语阅读成为优势后,她从来不会主动要求念中文书。日本的中文资源不多,我也基本放弃了。反而是来了美国湾区,因为英语变弱势,她在图书馆里尽找中文书念,还念完了少年版《红楼梦》。
3、理解程度堪忧
她搬来美国后跟着中国老师学画,她上课经常走神,后来发现是老师讲的要点领会不到,中文理解能力不足。
学了汉字,好处当然也是有的
1.日本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汉字,她上手很快。我从来不帮她默写生字,但汉字考试几乎是满分。
2.她和外婆打电话 蹦出的大都是书上看来的书面语,偶尔找不出词来正确表达 但还算流畅自如。
3.搬来中国孩子特别多的湾区,虽然不会说英语 但还好中文底子厚,很快交到朋友,迅速适应了学校生活。
妈妈说:
1、毕竟在海外生活 会说中文是锦上添花,家长适当发力就好。
2、孩子自己的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自己主动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后记:
我采访了Megu妈妈,问她会不会担心逼她太狠,会厌学和破坏母女关系?她说女儿从小有极强毅力,每天坚持练琴一两个小时,左右手很协调,而且图像处理能力很强,爱画画和做手工,才敢这么坚持。对于不同性格的弟弟就不会这么要求,儿子学习的速度和难度都大大降低,而且老大比较有精力照顾得细致。
被问到总结几个学汉字的小技巧,她说看有字幕的电视,把声音关掉,最好不要用一看即懂的动画片。母女俩一起看过《琅琊榜》,姐姐喜欢里面的帅哥。
她们也从简单的中文绘本入手,比如巧虎,孩子容易有成就感。
日本的汉字和中文相去甚远,所以妈妈抢在孩子上学前教她认字,避免混淆。
直接认字就可以阅读,省去了学拼音这个步骤。拼音文字地区,有些父母会在字母学扎实之后再教拼音,也是避免混淆。
三、兜兜转转的两兄弟
加州的阳光下,高大俊朗的两兄弟用流利的中文和我侃侃而谈。一切都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隔了这么多年,隔了荷兰、北京、美国东部,美国西部,我会以为这还是午后的中文课,他们还是初中和高中少年。
九月的一个下午,我在他们瓦森纳家中,见到了他们的父母,一对中国北方的高知夫妇,刚从美国德州搬来荷兰工作,急于为孩子们找一位中文老师。我那时在邻近的莱顿大学读语言学硕士,随后开始了每周一次的中文家教课,一上就是两年。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海外长大的中国孩子青春期的样子,父母的教育和陪伴。
多年后再次相遇,弟弟棒棒在美东名校读大二,哥哥畅畅在硅谷当工程师。中文如流水一般在我们之间倾泻,我松了一口气,倒不是检验了我的教学成果,而是一种为师隐隐的期盼,实现后的如释重负。我很清楚父母多年的坚持,弟弟随父母调动回北京读高中,哥哥频繁回国出差,才是保持中文水准的主要因素。
畅畅每个月都要去深圳出差,如果要同事和客户讲英文,彼此都有点难受,所以一直是他讲中文。只要不超过工作范围,不讲太深文化上的东西,他都可以应付,而且口音还很正,最常听到的赞扬是“听不出来你是在美国长大的”。
他坦言,语言没什么问题,微信用拼音打字也够用,冲击主要是文化上的。比如国人太含蓄,你永远要去猜字面背后的意思;酒桌文化很兴盛,还好他们外企不需要应酬。
棒棒回北京读国际高中,同龄人之间交流多是英语,他们也帮本地孩子补习英语,想用他们习惯的美式寓教于乐的方式打通关节。
他外形变化非常大,忽然就开始注重运动和饮食,为自己调配营养早餐,变成健身达人。在荷兰他还是肉乎乎的小可爱,总想在他的圆脸上捏一捏;现在是轮廓分明的年轻人,既能在澳大利亚参加全球大学生太阳能汽车大赛,也可以在沙滩上连续做多个空手翻不喘气。
我说:“我可以替年轻的家长问个问题吗,家长应该怎么帮国外长大的小孩学中文?”
畅畅说:“要做得聪明一点,要吸引他们来”,他做了个招手的动作,“而不是用力推。”
棒棒补充说:“中文没学好并不是什么罪过,不要随便惩罚孩子。”
哥哥学父母当年催他学中文的调调,我笑坏了。“现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多快啊,以后全世界的人都会学中文。”平心而论,他们的父母待人热情谦逊,是典型的中国式好人。妈妈是最常见的中国妈妈,很能干、全身心投入家庭,爱管理家里每一个人,喜欢唠叨。
他表示:“小时候我妈跟我说学中文有用,和现在我上班觉得学中文有用,完全是不同的意思,不同的作用。
我2岁来美国,从小就知道我会一直呆在这里上学生活,肯定是要了解这里的人。我在德州长大,不说中文也不会影响生活,所以不是我的必需。
我周围有中国家庭,我太了解小孩子的生活了。所以我不需要再靠交往来知道更多,我想交新朋友,有趣就是我交朋友的原则。”
“找到这份工作,会中文还是很加分吧?”
“是的,他们肯定看重这一点。我讲中文比同事讲英文要容易。”
“那爸妈会不会说,你看,当年还是我们一直要求你坚持学中文吧?”
“那我会说,当年学的很多都忘了。我现在的中文多是同事教我的。我要升职加薪,要把工作做好,这是我现在学中文的动力。”
你觉得回头看,从美国到荷兰再回美国,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在荷兰读ASH高中(American School of the Hage),对我特别重要,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的生活,不是原来在德州小城那么小。”
我了解ASH,很多美国外交官、国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使馆和公司会付昂贵的学费作为员工福利)的子女在此就读,所以各种文化汇集于此,师资和条件都非常优越,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和引领的能力也相当突出。
你本来被代尔夫特理工录取了,后来怎么还是决定放弃荷兰,来美国这所大学呢?”
他笑了,“我当时并不清楚到底哪里更适合我,劝我的人很多。最后一晚上,我想了一夜,选了风险最小的办法。如果美国不适合我,我可以随时回荷兰,我爸妈在那。但是荷兰如果读得不顺心,短期内很难再来美国。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没有人可以随便说服我。”
你现在还拉小提琴吗?不拉了,考完级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
弟弟忽然两眼放光,“就是你最后在海牙考的那个?如果哥哥想走专业,考了这个就可以开始了。”他转向我解释道。
我很好奇:“那为什么要花时间去考这么难的考试?显然你不会走专业路线啊。”弟弟笑:“为了申请大学啊”。
他停了几秒:“中国家长太注重将来了。总是在想,他以后考大学怎么办,工作怎么办,一直都在做准备,忘了享受现在。他们好像没有放心的时候,永远都有下一个目标。“
后记:
我享受着与学生们重聚的欢乐,更感慨于他们成长的速度。他们身上,没有太多文化认同的困扰,不会去纠结多认几个字。依然温文有礼,但是比起中学时代,现在的他们目标明确,规划清晰,有洁白的牙齿,是爽朗阳光的年轻人。我很清楚,因为我不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更容易欣赏孩子的优点,不需要去负责任,立规矩。
那些温和克制的回顾,还是给我很多冲撞,放下焦虑,润物无声。毕竟这条来路,既阻且长。
作者简介
豆包妈:小灯塔专栏作者。清华毕业,电信工程师,两个淘气小男孩的妈妈。爱好是乱读书,特长是读书读得很快。
Jane:在日本工作生活10年育有两娃的上海妈妈。
阿包:语言学硕士,中文老师,从荷兰到美国,育有两娃。
小灯塔子女教育推荐阅读

☞小灯塔北美群、香港群正式开群,请美国和香港的小伙伴添加灯塔妈妈为好友(微信号:xiaodengta36,或扫面下方二维码),注明“加入北美群”或“加入香港群”,灯塔妈妈会拉你入群。群内滚动开团各种精品好物,美国和香港的小伙伴不要错过!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团购、报名英语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