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两天,亲情观察成长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中,男星朱雨辰的妈妈成为了争议话题。
朱雨辰的妈妈对儿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节目中一一细数了朱妈妈对儿子的关心和照顾。
别说婚姻大事“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就应该是贤妻良母”,家务琐碎“我顶两个菲佣啊”,仅仅是一杯果汁事件,朱雨辰妈妈就让来宾大跌眼镜。
朱妈妈十年如一日,每天四点起床,为朱雨辰煨梨汁,炖一个半小时。如果说这还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么朱妈妈催着助理监督他喝完,导致朱雨辰都有了饮料恐惧症,就让人觉得有些太窒息了。朱雨辰曾经在另一档节目提到因为害怕喝多了饮料遇到堵车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无论朱雨辰开不开心,不可否认,他有自我要求,也过着自律自主的生活,有着很不错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会做出一桌好吃的饭菜,自己一个人的早餐也能一丝不苟毫不糊弄,爱干净,注重细节等等。换句话说,朱妈妈的控制欲让他不愉快了,但是也还没最糟糕。
是的,父母的控制欲完全可以带来更糟糕的结果。
之前有一则社会新闻,台湾女星狄莺的儿子,因为威胁要枪击校园,后来还在宿舍被查到大量枪械子弹,在美国被捕。
这么脱序的孩子,他所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狄莺曾在《康熙来了》大谈自己对儿子三餐的疯狂管理,以及对儿子没有缝隙没有边界的控制。
狄莺的好姐妹曝料狄莺儿子11岁时就被狄莺要求达到成人的饭量。
而狄莺自己的解释则是:
为了达到“栋梁”的目的,这个强势的妈妈,完全不给孩子在饮食上有任何的自由,说不好听和喂猪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狄莺的儿子在脱离了父母看管之后,所作所为不仅是不符合公序良俗,甚至是违反了法律的界限。
父母的控制欲对孩子有多大的负面影响?轻则压抑孩子,比如朱雨辰的“忍忍”和朱雨辰的姐姐由妈妈对弟弟的态度产生的恐婚;重则导致孩子反叛脱序,比如狄莺儿子一旦离开父母控制,就做出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
控制欲不仅对孩子有害,对父母自身也是一种伤害,往往身心俱疲,觉得自己付出一切还彼此不快,本来是希望孩子快乐,结果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强烈的控制欲有害”,这个论点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确了,今天我们就不再多述,小灯塔教育频道更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的是:
有没有什么是我们容易疏忽的控制欲?
怎么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控制欲很强的父母?
怎么样才能建立和孩子更好更快乐的关系?
2
相信很多看节目的人都会说:我才不会是这样的父母,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也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
其实控制欲是父母很容易有的一个问题,程度轻重各有不同,如果不加小心,也许就会发展到别人看来很恐怖,而自己还未觉察的问题。
父母控制欲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很强烈很坚持自己的不满意,要让孩子以让父母满意为目标。
比如朱雨辰的妈妈就说:
成年的朱雨辰面对结婚时,会把自己的幸福做为满足母亲的手段,这一点无论是朱妈妈自己还是观众,都觉得有些难过酸楚。
“陈清利弊”,让孩子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是父母教养的一部分,但是不能让自己的意志成为孩子判断的唯一标准:“我做/不做,是因为爸妈不同意”。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是在考虑“我的妈妈会不会不同意”,那么孩子是很难去真正享受这种玩乐过程的,这种担心父母不满意的心态,很可能让孩子在成年后变得脆弱。
孩子都有天然的探索需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学会的是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而不是把“父母是不是同意”做为唯一的标准。
父母控制孩子的另一种方式是,当孩子不服从他们或孩子的表现不如意的时候,就冷落孩子。
父母控制欲还有一种很典型的表现:不断地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不分主次,事无巨细的规定孩子的一切行为,强行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还有一种看起来好像还很善解人意的控制欲,那就是父母会向孩子反复表达强调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说到这里,我想起有一次我在甜甜圈店买早餐的经历。
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买甜甜圈……”,妈妈立刻打断说:“妈妈知道你想吃甜甜圈,但是你知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同意你吃?”
孩子摇头说:“我不是想吃甜甜圈,我只是……”
“别担心,妈妈知道你想吃,没关系,我理解你。”妈妈蹲下来,看起来很尊重孩子的意志。
“可是我不是!”小孩哭着大喊,“我不是想吃甜甜圈!我只是想带甜甜圈去学校,明天学校有show and tell,老师说让带D开头的东西!”
即使是看起来平等的猜测,如果父母坚持认为他们知道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想要占据孩子的内心生活和思想,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入侵,在心理上操纵孩子,阻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抑制他们的自我表达和自主能力。
所以控制欲就像小恶魔,有时候穿着天使的外衣,而做父母要足够警惕,无论它隐藏得多么的深。
3
怎么样,你是不是没想到自己原来在那么多方面也有着不弱的控制欲?为了不成为下一个朱雨辰妈妈甚至狄莺,我们可以在以下十个方面,随时提醒自己,自己的控制欲也许越界了。
1.在生气的时候也给孩子一个拥抱
父母也是有情绪的,尤其是在自己情绪很饱满的情况下,愈发觉得孩子不听话,觉得孩子在和自己对着干。
所以,当你生气的时候,试试看“拥抱”而不是责骂或打屁股或罚站等控制方法,给自己情绪一个缓解,也给孩子情绪一个出口。
2.询问孩子的意见
父母当然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教导和规范,任由孩子自我欲望膨胀肯定是不正确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容易矫枉过正,认为孩子不明白,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所以,深呼吸之后,试试看用尊重的口气询问孩子:那你觉得呢?妈妈尊重你的看法,无论是不是正确,你先说出来,我们再讨论。
3.降低对孩子的期望
是的,你的期待不一定是错的,但孩子就是做不到。
在《奇葩说》某一期,武汉大学教授陈铭有一段发言很发人深省: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是园丁,被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园丁在培养甚至是雕塑孩子,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而在现代教育中,被教育的应该是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尊重他们的能力和选择。
4.给孩子玩和放空的自由
我们当然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教育,但也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玩,让他们在外面跑来跑去,骑自行车,探索大自然,别过度保护,让孩子就是孩子
5.减少说“不”
我们反省一下,是不是在当了父母之后,好像就常常有一种说不的本能。“不行”这个词,其实不仅是对孩子,包括对父母自己来说都是控制和压力。
因为其实我们自己也不能绝对的肯定自己当下的判断就一定是对的。比如辩论赛,同一个题目,正反双方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只要立场不同,论据就不同,看到的结论就不同。我们会觉得不能给孩子我们自己都不认同的结论,但是我们的立场难道又是绝对正确的吗?
所以放轻松,试试看给孩子一些自由,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一直说“好,可以”,但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是的,我们可以做到......但不是现在,现在咱们还是先来完成必须的部分……”
6.停止过度教育
扪心自问,咱们是不是总觉得孩子没学够?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对这件事感兴趣,能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和内在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主动学习。
如果不能激发孩子的内推力,那么孩子觉得他是被迫的,而你也会越发的增加自己的控制欲。
换一种方式,不用强迫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学习你认为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而是鼓励他去探索,多阅读,和孩子一起讨论尝试去解决问题,你的控制欲也会减弱。
7.减少内疚
是的,不要那么容易内疚,因为内疚本身就是一种负能量
我们最常有的情绪就是在和孩子发生冲突之后,内疚半天,下一次又重复错误,再内疚再重复,这样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控制欲。
所以如果真的发生了冲突,提醒自己,该道歉就道歉,然后继续往前,只需专注于与他们进行下一次互动,试着让下一次好过这一次。
多给自己信心,也多给孩子信心。
8.花一点时间停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可能和成人完全不同,请父母在发表看法之前,提醒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让自己更加宽容和包容。
9.弄明白孩子行动背后的真实原因
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一步,因为这除了需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恰当的关注,以及满满的爱,父母还必须放下自己心中已经认定的结论,从零开始去弄清楚孩子究竟需要什么,然后再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即使你认为自己知道孩子的想法,也要让他们决定与你分享什么,并鼓励他们表达。
10.对自己精神喊话:孩子已经很完美了
你不需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他就是他自己,他只需要是完美的他自己。
4
就因为孩子珍贵,就因为时光不回头,就因为我们不能两只脚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水,所以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难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所以我们才更要警醒自己,有时候,我们不是付出太少,而是付出太多
罗振宇说过这样几段话:
“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我觉得这一代的父母给孩子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任何确定性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研究问题、遇到问题去解决的能力。
“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就是这个房子你买了,然后你交给我装修,然后包括被褥、床单、窗帘,灯全部给你弄好,把钥匙交给你,你就进去住就好。”
教育永远是工具提供者,因为学习是个历程,必须自己负责。
所以,放下我们手里和心里的控制欲吧,虽然不容易做到。
我们共勉!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团购、报名英语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