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开车上下班路上都在听高晓松的《晓说》,矮大紧同学的天南地北扯得都还挺有意思。
比如谈历史,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我特别喜欢历史美食这个单元,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矮大紧分析为什么在冶铁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主要烹饪方式里面没有“炒”,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耐热的铁,因为青铜器皿虽然不如铁的耐热高,但是炒个菜还是有余。真正可能的原因是没有除了盐(咸)和梅(酸)之外的调料,所以炒菜显示不出它的优势。古代人天天吃烧烤的生活也是很美好了!
比如谈电影,古今中外,西方的电影,东方的电影,好坏褒贬,任人评说。有一期,高晓松和冯小刚聊到,需要得奖的影片往往是不能得到救赎的,人性的残酷和黑暗如果在最后得到救赎,那前面的铺陈就弱掉了,不符合学院派奖的胃口。相比之下,典型好莱坞大片是一定要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世界的。可是有很多当时得奖的影片慢慢不再被人提及,而也有不少商业电影经历了时间的洗涤,愈发彰显其力量。
比如谈唱片,高晓松见过西方顶级录音师的绝妙技术,也畅谈自己所经历的唱片业的巨变,而最让他触动的是,有一回,他和一个经历复杂,甚至坐过牢的音乐人一起参加活动。高晓松不太想理会他,毕竟象牙塔中长大,绝对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教育,让他多少有些优越感,甚至包括怜悯也是从上而下的。结果这个歌手告诉高晓松:
“音乐不只是你们这样没有生活忧患的人追求理想用的,音乐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它带给我金钱,我可以自食其力,可以带爸妈去新马泰旅游,这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没有你们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对我而言一样很有份量!”
比如谈美国,高晓松说“美国整体的设计,我觉得体现了这个国家一个重要的精神,那就是量化。因为量化,所以高效。”“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最大的差别在哪儿?老美追求truth,老中追求norm。”当然,这些都是高晓松自己的见解看法,但是能多看多读多思考,尤其是跳出固有思维看问题,确实也让人耳目一新。
……
就像《晓说》开篇所说:
护照,48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
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
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
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小”说。
包括大家所熟悉的高晓松所说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他的另一句话更好:“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今年的《奇葩大会》高晓松也是固定班底,除了探讨人类日常,这一次奇葩大会更将视野扩大到地球观,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一位常年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摄影师“青山”的分享:
他和一只叫做“希拉”的野生猎豹常常相聚不过半米,希拉在彻底放下心防之后,还常常到他的吉普车纳凉。最让他感动的一次,是他在距离不到十米的地方,看着纯野生的希拉放心大胆的吃猎物,那一刻天蓝草绿,世界和谐。
高晓松无奈的说:“人类曾经只是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物种中的一员。但是现在的人类,自己生了三亿吨人,养了七亿吨供自己吃喝玩乐的家禽家畜和宠物,而剩下的野生动物只有不到一亿吨。”
所有的这些,都提醒我们一件事:世界很大,世界也很小,因为很大,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因为很小,所以我们彼此息息相关。
除了多见世面增长见识,见过高山大海,才知道天高海阔之外,即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比如我们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因为语言、饮食、文化的原因,我们喜欢和同族裔聚居。这样的社区有其很大的优势:家长受教育程度高,家长重视学习,孩子努力上进(被逼的还是自推的都有),学区好……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会担心这样的学区只是成绩优异,却没考虑到学区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也就是俗称的diversity。所以怎么选择学区让很多家长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问题还存在于一些美国中西部地区,那里移民家庭相对少,所以孩子容易对自己的identity问题产生迷惑。
包括在国内,大家除了追求高升学率的公立牛校私立名校,也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反思: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多见识,不要井底之蛙。
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学区什么样的社区,我们都不可能回避一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很难属于一个小范围的家庭或者社区,他们出生长大的时代,就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技术、通讯和交通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使物理距离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还是说回高晓松,他的博览群书游历世界肯定对他的世界观影响深远,但是我们看看高晓松的家庭关系,就不难明白,他也一定是从小得到的教育中就不仅有自我有家庭,还有世界。
那么究竟怎么帮助孩子培养成熟的世界观呢?现在美国教育界最重视的“世界公民”、“全球教育”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和他们一起,成为一个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的人呢?
这是我们想要和大家探讨的话题。
先来看看美国教育中“世界公民”是什么意思,世界公民就是指不将自己定义成为一个国家,种族或者部落的一员,而是全人类的一员。
世界公民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视野,鼓励人们关心本地、祖国以至全球的贫穷及发展议题;愿意承担全球社会的公民责任,致力于消除贫穷,缔造一个正义、和平和能够持续发展的世界。目前,开展世界公民教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趋势。
由于我们社会的变化,孩子们也一样需要接受更新的观念,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与他人沟通。不久的将来,孩子们将成为真正的国际劳动力的成员和领导者,因此,培养出小小世界公民,注重世界公民教育是每位家长应该学习的。
全球教育
全球教育就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全球的观点,能够采取相互理解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需求,了解与包容不同的文化,并以全球宏观的角度,致力于世界公义及和平之问题的解决,养成未来生活必备的知识、态度、技能。
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唯一性,唯一“正确”,唯一“正常”,而这个“唯一”往往是狭隘的,所以也就容易偏激。
就像高晓松所说,因为在象牙塔出生长大,他一度认为那才是纯粹的才是高尚的,而就因为后来遇到了更多的人,去了更多地方,他才意识到象牙塔其实并不真实,那是自己年少无知的乌托邦。
高晓松高度评价《金瓶梅》自然是受到了很多红迷的诟病,但是他有一段话我很认同:《红楼梦》,曹雪芹喜欢的是精英阶层的叛逆者,但是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美好,没有真实的柴米油盐。《金瓶梅》就不一样了,一切看似藏污纳垢,但是市井小民的生活恰恰是真实世界的反映。
这是纯粹和复杂之间的区别,因为世界的变化,我们更要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似和差距。
“全球教育”是从幼年时期小朋友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开始。全球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这意味着要学会:
☀接受和享受不同的人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找出共同的纽带
☀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
☀能看到不同的观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中起着最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世界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的萌芽和形成,所以家长更应该从书籍、网络知识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才能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全球教育。家长就是孩子的世界指南,也是孩子长大后将要成为的人。
孩子学会融入社会、国家、世界的态度首先是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的文化背景。孩子对自己家庭的信仰、文化和传统有着越牢固的基础,今后就越能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和文化。
从小深入了解自己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开始学习不同人、不同地域、不同想法时,他们更能发现:差异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差异是自然的、清新的、有趣的!世界的多元化使生活更加有趣。
拓展孩子的世界观
家长可以用许多有意义的方式来展示全球观点,包括读书、听音乐、探索艺术、旅行、甚至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每一次新的文化体验都会扩大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使孩子变得更加宽容和善良。家长可以采用孩子已经喜欢的工具和活动把多样性的抽象概念成为现实。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小方法:
1
创建一个全球书架
丰富小朋友的书架,小朋友的阅读书单里可以选择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并且还可以让孩子阅读不同语言的绘本。多元化的书单里可以包括世界各地不同节日、文化、地理的小故事等。
另外在引导小朋友了解各种语言的时候,可以先从简单的字母书籍开始,让小朋友了解不同语言使用的不同字母。接下来,可以学习用不同语言数数。
十本绘本让小朋友了解什么是小小世界公民:

《The Red Bicycle》by Jude Isabella

《This Child, Every Child》by David J Smith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global?》by Rana DiOrio

《A is for activist》by Innosanto Nagara

《In a village by the sea》by Muon Van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by Donata Montanari

《If you plant a seed》by Kadir Nelson

《People》by Peter Spier

《The pink refrigerator》by Tim Egan

《Everywhere babies》by Susan Meyers

2
提供多元化的玩具
玩具反映了社会的多重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在玩耍(教具)中学习,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玩具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变具体,更能加深孩子们理解。玩具可以成为引导孩子们全球公民意识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代表世界共性和差异的玩具。例如,数学玩具,可以选择来自俄罗斯的筑巢娃娃,也可以选择来自中国的七巧板。
另外娃娃、汽车、人物这些玩具样本也可以更多元化。比如,小女生的芭比娃娃可以是不同肤色的。
3
欣赏各种不同的音乐
音乐是一种真正的通用语言,是人们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悲伤、愿望和梦想以及民族/文化自豪感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从小培养小朋友学习一种乐器。学习乐器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能更好的欣赏交流。
作为一个世界公民,需要学会尊重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方式。在安静的时间里播放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当孩子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这首歌所唤起的感受。同时,也鼓励小朋友听听当代和古典音乐。
4
鼓励社区参与
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以各种方式帮助他人。和小朋友探讨如何才能出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别人。比如,照料当地的花园,捐赠多余的玩具、书籍、旧衣服,抑或是简单地帮助邻居把杂货搬上楼。
鼓励年纪较大的孩子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5
创建一个家庭文化工具包
帮助小朋友识别家庭“文化遗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建一个工具包,其中包括每位家庭成员、朋友、宠物的照片,也包括每位成员喜爱的食物等。家庭文化遗产不仅仅局限于族裔、宗教或母语。其实还包括一些家庭庆祝活动,纪念日,家庭成员的生日,以及家庭重要聚会等。
6
学习不同的语言
从简单的问候和表达开始,一起尝试新的语言。家长可以尝试从当地图书馆寻找一些多元化的书籍,比如,用不同语言来问候“你好”。
孩子的教育是他们人生的启蒙阶段,对于以后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从小接受全球教育理念,渗透世界公民教育是全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社会势在必行的趋势。
Reference: 
http://www.scholastic.com
图片来自于网络
小灯塔教育理念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团购、报名英语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