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2836 字          阅读时间 6 分钟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3.6—2014.4.17)
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
昨天,是马尔克斯诞辰纪念日,特发此文纪念。
1
许多年以后,面对领奖台,中国作家莫言一定会回想起,马尔克斯带他去见识马孔多的那个遥远的下午。1927年3月6日,哥伦比亚一个名叫阿拉卡塔卡的小镇,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这里,这也是小镇马孔多的原型。
那天是礼拜六,外面又热又湿,一场暴风雨正朝海边逼近。三十八年之后,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写下了可能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几个开头之一,《百年孤独》的第一句: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非常重视小说的第一句,因为它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是篇幅。他写《百年孤独》用了不到两年,但构思花了十五六年。出版之后,立刻引来全球从文学评论家到普通爱好者的一致赞誉,更影响了余华、马原、韩少功、洪峰、刘恒、叶兆言、苏童、格非、陈忠实和莫言等一众中国作家。
后来莫言的《檀香刑》开头第一句就是:“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
所以马尔克斯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模仿他的作家,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
在《百年孤独》中去见识冰块的布恩迪亚上校,在现实生活中正是马尔克斯自己。只不过带他去的不是父亲,而是外祖父尼古拉斯·马尔克斯·梅希亚。从出生到八岁,马尔克斯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父母忙着生孩子去了。后来他写《霍乱时期的爱情》,男女主角的情侣原型就是他自己那对恩爱的父母。
外祖父参加过哥伦比亚内战,在带他穿过小镇的街道去雪山下的溪流里洗澡的路上,会告诉他许多战争中的奇闻异事。外地的马戏团来镇上的时候,外祖父会带他去看单峰骆驼。当马尔克斯说还没见过冰块的时候,外祖父就带他去了香蕉公司的仓库,打开一箱冰冻鲷鱼,然后把他的手按在冰块上。
外祖母特兰基丽娜·伊瓜兰·科特斯,则是一个酷爱占卜算命和讲鬼故事的女人,更是一个如今大多数父母会坚决拒绝的外婆。她不动声色地给马尔克斯讲述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仿佛是她刚刚亲眼看到。她讲得沉着冷静、绘声绘色,一切听起来都是千真万确,从来不担心会给马尔克斯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
在长大因写作而成名之后,马尔克斯表示,对他一生写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外婆。他意识到,外婆用西班牙语讲故事的方式,跟卡夫卡用德语讲《变形记》的方式是一样的。
马尔克斯居住的老宅,据说每一个角落都死过人,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每天下午六点以后,人就不能在宅院里随意走动了,以免惊扰了趁着天黑出来散步的亡灵。
马尔克斯的童年,就在这种被现代科学嗤笑的迷信中度过,在不懂教育的老年人神神叨叨的故事中度过。
许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对好友坦言,他对这座阿拉卡塔卡的老宅总是魂牵梦萦,“我每天都带着这种感觉醒来,不论是真实还是想象,我梦到自己在那栋老旧的大宅院里,并不是我回到那里,而是我就在那里,没有特定的时空,没有特别的理由,仿佛从来没有离开过。”
然而他当然离开过。他回到了父母身边,13岁的时候迁居去了首都波哥大,开始跟其他小孩一起上学读书。20岁的时候,他进入波哥大大学读法律,朝律师的目标前进。但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因哥伦比亚内战而辍学,去当了一名记者。
1955年,因为揭露被当局美化过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去了欧洲。也是在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篇小说《枯枝败叶》。小说几年前就写好了,他只是花了这么久才找到愿意出版它的人。
在当时无人关注的《枯枝败叶》中,小镇马孔多诞生了,而马尔克斯以后作品一以贯之的基调——孤独——也诞生了。他自己说,从写《枯枝败叶》的那刻起,“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
当时是1953年,每天都有无数爱好文学的青年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因此也没人在意一个26岁的哥伦比亚人正在做的梦,毕竟好多豪言壮语后来都成了空话。

3
1965年,默默无闻的马尔克斯已经出版了4部小说,加起来一共印了五千册。引来一些好评,但也仅此而已。他已经从欧洲回到美洲,在墨西哥城的广告公司上班。
灵感来的时候,绝不会提前通知。当马尔克斯有一天开车行驶在前往阿卡普尔科的路上时,那遥远而漫长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构思的长篇小说,突然一下便全部展现在他眼前的挡风玻璃上。
马尔克斯毫不犹豫地直接调头回家,丢给妻子5000美金,然后就开始写起来。他每天都写,从早上9点写到下午3点。先写在稿纸上,再用打字机修改誊清。房间很安静,暖气也正常,在每天40支香烟的云雾缭绕中,马尔克斯奋笔疾书。
写到一半的时候5000美金就已经花完,他们把汽车拿出去当了,跟着又当了电视机、收音机和妻子的首饰。马尔克斯先是一口气写完,然后一式打几份进行修改。等有一天稿纸干干净净、没有涂改勾划的时候,就可以送给出版社看了。从辞职到这一天,马尔克斯用了18个月。
1966年8月,马尔克斯和妻子来到邮局,打算把这本叫《百年孤独》的小说稿寄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出版社。700页的书稿邮费是83比索,而山穷水尽的马尔克斯只有45比索,迫不得已只能先寄一半过去——仓促中寄过去才发现寄成了后一半。幸好还没等马尔克斯凑到寄另一半书稿的邮费,编辑就因为急于看到全书而预付了稿酬,也解决了邮资的问题。
然而看到出版社提供的合同中预计印数是8000册时,马尔克斯气到不行,坚决要求改为5000册——因为之前他的小说一共才卖出5000册。他认为出版社这样急于求成是在影响他的声誉,他的书不可能卖到8000册,他写的不是畅销书。
1967年5月30日,《百年孤独》开印, 6月5日正式出版。第一周销售了八百册,还算不错。接下来的一周数字增长三倍,很快加印,又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在评论家如潮水一般的赞誉席卷全球之后,到如今,《百年孤独》全球累计印数已经超过3000万册。
在西班牙语世界,马尔克斯著作的销量仅次于圣经。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韩素音说,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而乌拉圭文豪贝内德蒂则表示,很难说诺贝尔奖能给马尔克斯增添多少光彩,但此次获奖必将使该奖的声誉有所恢复。
成功当然比默默无闻要幸运,名望给马尔克斯提供了更多的写作可能。当他写不好某部小说中加勒比地区一座天气炎热的城市时,他直接举家迁往加勒比,在那儿晃荡了整整一年,什么事也没干——除了后来把那本书顺利地写完。

作家永远是孤军奋战的,这跟海上遇难者在惊涛骇浪里挣扎一模一样。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因为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正在写的东西。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没有学习的榜样。除了卡夫卡,海明威也曾深刻地影响过马尔克斯。海明威有一句名言:短篇小说仿佛一座冰山,应该以肉眼看不见的那部分作为基础。马尔克斯说,海明威令人受益匪浅。
马尔克斯成名后一度感叹,没有人看清他写小说的本质:“关于《百年孤独》,人们已写了成吨的纸张,说的话有的愚蠢、有的重要、有的神乎其神,但是谁也没说到我写这本书时最感兴趣的点上,这就是关于孤独是团结的反面的观点。孤独的反面是团结,是个政治观念——而且是个很重要的政治观念。谁也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说,至少没有人谈到这一点。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本质。”
作家的本质也是孤独的。他把海面上的冰山雕刻出来,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但他更希望有人能透过水面看到水下的冰山,他更期盼来自极少数知音的共鸣。然而就像经历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一样,马尔克斯也注定难以等来真正的共鸣。就算千人景仰万人膜拜,他自己还是能听见心底里叹息的回音。从他出生一刻就开始的百年孤独,如今还剩九年。
1957年,记者马尔克斯在巴黎米歇尔大街上与妻子散步时,偶遇当时同为记者出身、却早已名满天下的海明威。马尔克斯纠结究竟是应该上去约采访,还是仅仅表示仰慕。最终他两件事都没做,只是隔着人行横道喊了一声“Maestro(大师)!”
海明威意识到在喊他,于是扬起了手臂,用西班牙语回应道:“Adioooos, amigo(再见,朋友)。”
也许只有在那一刻,马尔克斯才不觉得孤独。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