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提到,影响孩子的起跑线最关键的因素竟然是父母(直接抚养人)和孩子说话的数量,以及正确的语言模式。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早期语言功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对于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神经的可塑性是什么呢?
神经的可塑性是指重复性的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由RichardJ. Davidson 在 1992 年提出。大脑由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互相连接,通过加强或削弱这些连接,大脑的结构可以发生改变。简单来说,比如一部分神经树突a是掌管语言的神经,我们每天都学这种语言,坚持下来,a就会越来越粗壮和茂密。如果说掌管高难度数学计算的神经b,在半年以前还在运用,但是目前已经很少运用,b部分的神经树突就会削弱,以至于被大脑消除。
在婴儿早期的语言发展更多是受到了父母的语言以及环境的影响,有科学统计分析得出,孩子的语言模式和直接抚养人达到90%的相似度。
我们知道,额叶的布洛卡区是我们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幼儿的语法能力在16-24个月的时候会出现“爆发期”,这时候布洛卡区接受语言信息会比其他时候更加敏感,这区域内的神经树突也处于发展迅速的阶段。这个时候若对幼儿的语法进行重复地训练,那么幼儿这部分神经树突也会越来粗壮和茂密。
而且3-6岁,是最适合孩子接受学习第二语言的时期,过了6岁之后,孩子的布洛卡区的敏感度将呈直线下降,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天生优势。 因此,对于幼儿早期的语言发展来说,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而且父母的语言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有时候孩子因为某些事情而对父母叫嚷,父母偶尔也会埋怨孩子这样的行为。但作为父母,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检讨一下自己和孩子的说话方式是否出现了叫嚷等行为,导致孩子潜移默化地也学会了这样的说话方式。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语言不仅指的是口头表述的话语,还包括了肢体语言,面部的表情等。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实验内容是:一位妈妈正跟孩子聊天聊得很愉快,孩子还小不会说话,但却很开心,但突然妈妈脸就变平了,没有表情地看着孩子。孩子一开始呆住了,之后尝试各种方法逗妈妈开心,妈妈还是保持平静的脸对着孩子,孩子发现妈妈一直都是这个脸之后被吓哭了。这时候妈妈才开始慢慢恢复笑容与孩子正常沟通。过了很久,孩子才慢慢恢复正常。
由此看出,父母的互动,不仅是说话,还有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语言能力等方面。这个实验其实我们这样听起来也觉得对孩子很残酷,但是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其实无形中也在给孩子做这样的实验。有时候父母可能会跟孩子翻脸,不光是面无表情,而且有时还会大喊大叫。当父母不断地把这样的语言、情绪传递给幼儿的时候,幼儿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压力从而分泌出压力荷尔蒙,也就是皮质醇,皮质醇在成年后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会使成年人压力过大或者得抑郁症等等。皮质醇在婴儿时期就能够分泌,而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对应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神经树突发展受阻,从而影响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利用神经可塑性的理论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呢?
上面提到,神经可塑性是指重复性的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也就是说父母可以反复地与孩子说话,多说话。虽然幼儿刚开始是不会说话,但是布洛卡区会帮助孩子收集这些语言信息,进行发音的编制,以便孩子更好地吸收这些词语或者字的发音。就像父母会在幼儿早期的时候,就会经常对着孩子说“妈妈”“爸爸”等词语,孩子一开始只会呀呀地叫喊着,但是经过了大脑的学习和编制,自然地就习得了这类词语的发音,所以很多幼儿都是先学会“妈妈”或“爸爸”这两个词语。
同时,父母还要注意表情、肢体语言这些方面的输出,对于孩子来说,情绪也是另一种表达的语言。作为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表达情绪,不要忽视孩子情绪表达。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语料丰富的语言环境,利用好神经可塑性的理论,把握好语言的“爆发期”和“黄金发展期”,使孩子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图文:来源于网络
欢迎预约肖老师谈家庭教育、谈自我成长
欢迎致电:13711637898


扫码关注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扫码关注
我不是虎妈

他不是学霸
扫码家庭教育咨询
肖乐群工作室

扫码购买
肖乐群老师
正版书籍
扫码保险理财咨询
肖乐群(我不是虎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