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依含,张子皓,孙志健,何竞飞
我觉得太关注功能反而会使设计过程变得很抽象,让建筑变得无聊,缺乏活力。
所有人都生活在广袤的自然环境中,而一旦我们设计并建造了一栋建筑,这就意味着用人造物将大自然割裂了,所以为了缓解这种不可避免的隔离,我才希望研究建筑材料的透明性,以视线的通透性来连接建筑的内外环境。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102篇讲座。
本文整理自2017年4月15日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举行的讲座,题为《Kazuyo Sejima》。由妹岛和世主讲,讲座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谢依含、都灵理工大学张子皓、东南大学孙志健记录整理,由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何竞飞推荐。
记录者:谢依含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青年空间创业者
记录者:张子皓
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在读
记录者:孙志健
知识雷锋副主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在读
主讲人: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201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1981年于日本女子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进入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于141987年与西泽立卫创立SANAA。2004年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推荐人:何竞飞
建築雑誌(日本建筑学会学术专刊): The Table of Youth专栏执笔,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2019Fall),东京大学建筑学隈研吾研究室本科毕业,毕业设计日本一决定战:全国第一。
正文共9845字110图,阅读完需要13分钟
推荐语
本篇讲座由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何竞飞推荐
妹岛和世的SANAA在很多意义上可以说是日本战后建筑史的一个分界线。
前一半,是扛负复兴的国家主义与矫揉藻饰的后现代。在一路高歌的经济增长直至泡沫经济时期,无论是新陈代谢(メタボリズム)还是手法主义(マニエリスム),都几乎将承载意义的手法与造型,推至到了极端。每一形态,每一操作,每一背景,都有着远大于物体本身的意涵,厚重抑或艳丽,深涩抑或诡谲;彼时的最前沿的建筑师,凡丹下健三,磯崎新,篠原一男种种,都有着对自己作品系统而深刻的著述,这种系统与深刻是对自己设计手法变化阶段的细分,与对建筑历史的指涉,执着地在文本中寻求对建筑意义的明晰与展开。
建筑调书65‘-70’, 布野修司
后一半,伴随着泡沫梦碎,地震频袭,在一阵阵地缘而起的历史本体论的泛泛声中-3.11论(饭岛洋一),恶劣之地(椹木野衣),日本建筑的形体与意义亦如他们所预见的,伴随着时代前行,越发单薄而扁平。自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起,似乎对于日本现代建筑的直观印象只淡淡地剩下轻,透,薄,白,而这几乎就是上一个时代的反面。这个时代也如同五十嵐太郎所涵盖的那样,空间由单一形态填充不再分节,不再区隔,无论材质还是色彩,景深由此消失,这便是Super Flat。
同时,这个年代的建筑师,妹岛与西泽,及其之后的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平田晃久,几乎是时代性的丧失了言表能力。学术的文本成为冗余,从建筑师的实践中决裂出来,留下的便是畅销书里展览册中,那些短小简练的描述;即使是难得一见的对谈或深度文,也几乎不会见到任何有时间跨度有其他文本关联的内容;建筑师似乎只要幸存般地找到被市场青睐的造型后,自此生产模式般地,持续微调与复制下去就功成名就了。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建筑作为一种学科的规范彻底对外部敞开,自身逻辑则越发毫无衔接与钵承,这与上个时代是几近断裂式的变化。
妹岛与西泽的分界线其实是一条横亘于时代间的鸿沟。
左:The City of Memory, 毛纲毅旷
右:Energy Forest, 藤本壮介
SANAA的建筑有两个原型,一是OMA,一是篠原一男。
90年代上下,库哈斯的图解Diagram给日本建筑界带来的影响是冲击性的,一时间“法国国会图书馆竞赛案”,和“莱维特公园竞赛案”的图解沿用者此起彼伏,从妹岛和世,伊东丰雄,到古谷诚章,青木淳。妹岛在早期访谈中就非常肯定了库哈斯的竞赛案对她建筑手法的影响,早期代表作”再春馆制药女子寮”,”集合住宅研究”,到”21世纪美术馆”,无不是在通过图解抽象空间的关联与边界,也即是库哈斯所言的“用图解阐释建筑的一切”。妹岛在平面要素的关联排布中,水平层面上调和功能的同时,以明确而直接的边界的透明,尽最大程度释放了内部空间,达到了妹岛所追求的流动与通透。而且在平面要素的调和中,妹岛与库哈斯最大不同在于,库哈斯在不断利用图解中,对立要素间的关联去切割空间,如“图书馆案”中的“地”与“图”,“公园案”中的“条纹“;而妹岛则更多地消除要素间的等级,要素构成相似但细节不一,不加差别地均匀排布,如此,以细节创造行为契机,以均衡达到空间通透,是贯穿SANAA作品的一大轴心,这也便是后来磯崎新赞赏她们“女性主义”的部分。
左:Shanghai Pudong Urban Design Project, 伊东丰雄
右:Spreebogen Urban Design Project, 古谷诚章
Housing Studies, 妹岛和世
而篠原一男则几乎是那历史后半,包括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平田晃久所有这些建筑师的原型,他对妹岛与西泽的影响也是持久而深刻的。SANAA对于特定建筑要素的极度抽象,无不是从篠原第一样式开始不断尝试的形象,如“梅林之家”的墙,如“多媒体工房”的屋顶,如“Rolex学习中心”的坡面。其中大概持续反复最多也最负盛名的便是“Rolex学习中心”与“千住博美术馆”的曲面地面。篠原一男在第三样式的“谷川之家”中,向原本位处一片丛林的住宅里,刻意将一个坡面半开放地引入屋顶之下,在内部空间里重现外部体验,用在自然中的经验去消解建筑形体感知本身。而SANAA建筑中所谓的“风景论”亦是如此,曲面地面复制的是自然地形中的体验,起落叠伏的坡面与屋顶的曲线天井相辅相依,毫无边角毫无分节,如柱如墙的那些构筑空间的要素不再清晰地被感知,从形体本身中消隐。这时的空间便不是被要素所构筑的结果,而是如同在身体周边围合的,最为纯粹的风景的经验。
The Tanikawa Residence, 篠原一男
Rolex Learning Center, SANAA
然而篠原一男对于特定构筑要素的分离与突出的方式,在住宅的尺度下,可以最大程度作用于体验者的经验之上。但当尺度放大到如公共建筑项目的时候,便往往无法与经验直接关联,而至于流于表层,成为一种外部视觉效果的样式,这也便是近期SANAA作品里诟病诸多的地方。如”小平图书馆”,”墨田北斋美术馆”,外观上都是对于墙体扭曲后的围合,然而如此外观上刻意扭曲的体量逻辑在内部里毫无承接,单纯而质朴的楼板直切分割成为了建筑表达的空缺,让体验者几乎所有感受都仅仅停留在了外表皮,如此看似体量化整体操作,归结只是表皮。而这表皮,既无SANAA早前“Dior表参道”对于都市风景渗透的理念,亦没有“Grace Farm”中光向内部漫射的阴翳效果。结果建筑便是一个外部与内部分裂,且内部意涵泛泛,如同仅存表皮的雕塑般,只从外部产生表象的巨大游离符号。
左:Kodairashiri Central Library, SANAA
右:The Sumida Hokusai Museum, SANAA
讲座正文
我对场地所持的态度永远是中立的,因此常想探求某种方法去理解建筑所处的环境,然后通过对空间的设计使室内与场地呼应,并延伸到外部环境之中。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思考渐趋细致——我开始被场址中存在的繁复杂乱的自然因素吸引,探究环境中瞬息万变的奇妙声响。我认为一座建筑可以凸显并唤醒人们对地域特色的记忆,甚至影响这片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向。
今天我将向大家演示六个项目,前四个探讨如何打破建筑体量间的隔阂,通过拆解体量的手法来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关系,而往往这些手法最终产生的空间兼具吸引力和多样性。最后两个项目反映了我近期对创造环境的兴趣---这不仅关乎解决建筑层面的问题,更是把建筑物置于更大尺度的景观背景下来思考。这是今晚讲座的概要,我经常和合作伙伴西泽立卫一起参与实践,但有时我也会独立完成一些项目。
拆解体量
第一个项目是我在日本最新的实践——去年底竣工,场地位于东京墨田区的绿町公园,我们的甲方是区政府,他们希望北斋美术馆能成为提升本土文化的名片。它虽然距离繁华市中心不算远,但也属于较传统的老区。你能看出场地周边环境颇为杂乱散漫,人们从这里穿越场地然后看到参差不齐的建筑物。众所周知,在东京最核心的地区建筑的尺度都是由立法决定的,但在这里并没有统一的法规与秩序——建筑有时会很庞大,有时却非常低矮。
北斋美术馆街景效果图
你能看到场地背对着一条高架铁路和一座大楼,左手边又有栋双层建筑,所以肌理是非常随机的,而我就想延续这种“随机性”,于是我将美术馆对公园和居民区都呈现开放姿态——人们从小公园出地铁口、从车站或附近街区都能到达北斋博物馆,它的入口对应着当地居民社区,入口边是小图书馆的功能。
北斋美术馆场地照片
北斋美术馆总平面图
我把这座原本完整的建筑用几个三角锥形的缝隙割裂成几个体量,使它们的尺度与周围社区民宅相当,然后将它们以一定间距分散开,这种开放的倾斜“间隙”是人们穿越建筑的通道。美术馆中收藏着江户时期著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Hokusai)和他门人弟子的作品,由于浮世绘画作对光非常敏感,所以展区不能有任何的直接采光,所以大家通常会用混凝土来阻隔阳光,但我还是在这里做了一些倾斜的间隙,它们既是内外视线的联系通道,又能隐约将自然光引入,缓缓流泻,渗透到门厅。
北斋美术馆剖面图
北斋美术馆各层平面图
对于美术馆中展陈的那些重要的日本画作和艺术藏品,我们必须使用带有轻微反射效果的铝板实墙面来创造较封闭的内部空间。建筑地面层是报告厅与展厅,二层是办公室和艺术品储藏间,三层和顶楼是画廊,游客们可以从门厅远眺欣赏墨田区的市井图景和城市地标东京晴空塔。
北斋美术馆门厅处通道照片
建筑与环境
接下来是我几乎同时期设计的位于东京郊区的小型公共图书馆,这座2015年完成的小平市立仲町公民馆和图书馆是为市民服务的终身学习设施。东京郊区的青梅街道交通很繁忙,附近还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感——这里分布着大量绿道、稻米、蔬果、水路和田野,还有星星点点的小房子散落其间。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街景照片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总平面图
原本场地上就有个三层高的钢结构图书馆,距它几分钟路程有座小型公民馆,如果按照当地政府给的章程,那就是将它们合二为一。起初我就料到使用者们会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建筑,所以我希望环境与空间相呼应,融入更多的公共性以聚集人群——在小图书馆配备其它公共空间,例如烹饪教学的房间或供当地人使用的制作陶艺的空间,更多人可以接近并使用这些空间。因此我提了两条方案:首先是图书馆和公民馆同种功能的空间合并使用,然后就是让建筑与地面产生更多联系。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功能模型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各层平面图
甲方在与我的讨论提出他希望有个空间能阅读杂志和报纸,通常在日本公建入口处都有供人阅读的空间,会摆放不少报纸或杂志,但图书馆往往禁止人们携带咖啡或茶饮入内,所以我建议在主楼和小咖啡馆之间营造一个这样的空间——人们可以享受饮品和阅读。他们从图书馆的入口可以选择进入小型公共空间,也可以通过走廊抵达烹饪或陶瓷教室。场地周围的大量平屋顶建筑都较高,假如我们为了加强建筑与场地的整体性而也做平屋顶势必会导致复杂的功能配置难以实现,所以我们改变了屋顶高度,将每块功能区都当成独立空间去思考。其次我认为这是当地标志性的公共场所,应该具有一定识别度,所以我在外墙使用铝合金,既能反射柔和的自然光线,又有利于遮阳。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外墙铝合金材质
我一直希望将建筑融入外部环境,但在这儿建筑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与环境缓缓渗透交流的。场地附既有老年公寓和幼儿园,又有咖啡厅和茶室,所以人们会从不同方向聚集于此,于是我把每个体量的正面直接朝外,加强建筑与环境的沟通。如果你在这里烹饪食物,未必要在室内吃,如果天气晴朗可以选择去花园享用美食,而你的朋友们如果恰好经过这里,他们也可以加入到食物制作的过程中,这就是我的意图——加强使用者的互动性。
我除了想在建筑中创造新颖的功能,还考虑了功能的串联。我将底层的功能区相对独立布置——把烹调活动室、陶艺室、门厅、办公室分别布置在庭院中,到上层逐渐融为一体,人们可以选择从原入口进入,也可以从其它入口走。然后二楼是儿童空间,三楼是老年人空间。我对二层图书馆里的儿童和青少年图书室、三层的成人图书室的高度进行了不同的控制,所以大梁是与地板分开连接的,然后在顶部交汇相连。
小平市立仲町图书馆建造过程
建筑点缀景观
接下来这个位于直岛西部的(Naoshima)项目也是去年年底完成的,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直岛——安藤忠雄先生曾在直岛上建造过不少美术馆,以此来促进濑户内海人工稀少的岛屿的复兴,所以这座岛屿颇为出名。15年前我们在这座岛上设计过渡船码头,这里其实还有另一个更小的码头——经常只容纳两三个人候船。
直岛码头临水远景照片
直岛码头总平面图
这座小城的人们热衷尝试新鲜事物,虽然我们要设计一座更大的码头,但也必须承认和尊重小码头的存在,于是我们被委托设计了这个球状空间,以此成为小城的地标性建筑。这个球状空间可以容纳两至三人休息候船,还有一些空间来停放少量自行车,但码头附近地价十分昂贵,所以我们最后决定适当缩减球体尺寸。
直岛码头街景照片
直岛码头室内结构
我们将室内部分空间用作乘客候船,另一部分停放自行车,如果你靠近港口就会看到球体内部结构是木材制成,由于表皮材料的通透性,每当夜幕降临时建筑就会熠熠闪光,作为地标点缀着港口。
建筑顺应场地
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个位于日本北部山形县鹤岗市的文艺活动中心项目,它距东京约一个小时飞机的路程,场地周围环境非常静谧优美,留有很多低层古建筑遗迹,例如带有花园的传统建筑——历史名校致道馆,我们项目就在它隔壁。由于基地在住宅区,也有不少二层小住宅。考虑到任务书中多功能大厅要有200个座位,还要建一座塔楼,所以建筑的高度很难确定,所以我们想降低建筑的尺度,让它与周围环境更好地融合,包括致道馆,我们甚至和市政府商议后将基地与致道馆间的钢墙拆除。
鹤岗市文化艺术中心,山形县,日本
我们的想法是以基地最边缘为中心布置最大的体块,在体块结构上设置细碎的屋顶, 向四周逐渐降低高度,沿街一侧做成平房,与周边住宅和传统建筑形成呼应,故而最终我们设计了塔楼、画廊和中央剧院大厅,并在剧院和画廊一侧各增加了两个入口。
鹤岗市文化艺术中心总平面图
鹤岗市文化艺术中心各层平面图
其实这座塔楼与我们原本的方案并不相同,因为后期为了不遮挡背后的山峦美景,我们降低了塔楼高度。音乐厅里有1200个座位,为了让坐席和舞台统一,我们控制了浅进深。他们原计划打算每年邀请当红流量明星来此演出一次,实际上已是每年两次了。除了邀请明星演出,这里还能给学生使用——每当城镇举办活动,家长和学生就会坐满整个会场,不举办大型活动时,会场将会出租给当地居民举办会议和组织夏令营活动,市民们不仅可以参观,也能作为表演者登上舞台,总而言之它可以多样化地使用。
鹤岗市文化艺术中心实物模型&结构模型
走廊通常被我们当做公共空间,所以这里的回廊日常对市民开放,大家可以在公共空间展开任何活动,在有大型演出时,回廊的活动隔墙可以分割出不同的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到处走动,即使门厅关闭了人们也可以在剧场遛弯。
鹤岗市文化艺术中心回廊空间
剧院的结构最中间采用了混凝土,其余地方则是钢筋,这样做是为了满足每个空间都有不同高度,以便平滑地将高低屋顶连接起来,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每个空间与各自屋顶的状态。项目施工将在今年夏末完成,这张照片是我一个月前拍摄的,虽然当时的天气算不上晴朗,但依稀可辨远处的两座名山,这也是我庆幸当初没有将建筑中间塔楼做得太高的理由——相比建筑,山峦才应该是主角。
鹤岗市文化艺术中心背后山峦风光远景
在我看来,不同高度的屋顶对室内空间也是意义非凡的,它们从另一维度分隔和联系空间,哪怕在剧院人少时,同一片屋顶也可以将坐在不同位置的观众联系起来,从而在视觉上缩短了观众间的距离,同时鳞次栉比的屋顶能提升剧场内的声环境品质,为观众们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
如果你到现场就会感觉自己离舞台非常近,实际上坐在座位上不仅能感受到柔和圆润的音乐,每块观众席自然形成围合,个人隐私性也加强了,每个座位的形状和位置随场地而变化,所以无论座位在哪,你都会感到自己很接近舞台。
建筑作为景观
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项目,我之前就讲过这30年间,我不断尝试并几乎只思考一件事情:如何将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连接。我来讲讲这个思考的起源:所有人都生活在广袤的自然环境中,而一旦我们设计并建造了一栋建筑,这就意味着我们用人造物将大自然分隔了,所以为了缓解这种不可避免的隔离,我才希望研究建筑材料的透明性,以视线的通透性来衔接建筑的内外环境。后来我尝试了其它类型材料的透明性,甚至把目光投向建造节点、材料厚度、材料反射等因素,但无论如何我做这些尝试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打通建筑内外,建立物质和精神上的联系。但现在我的思考更多集中在如何将建筑和环境结合起来以及如何让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克雷斯农庄鸟瞰效果图
这个一年半前完成的项目就是对这些想法的一次实践,基地位于克雷斯农庄,距离纽约只有一小时车程,这里的人们以前都是聚集在教堂里进行社区活动的,随着时间推移业主买下了这块原为赛马场的基地,建造现代的社区活动中心,所以场地上存有围栏、马厩、谷仓和美丽的池塘。
建造前的场地环境照片
当你穿过围栏在草地上散步时,一定会惊叹于场地优美的分光,它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春天万物出现生机,盛夏整个草场都郁郁葱葱,秋天万物开始凋零呈现一片酒红色,冬天被白雪覆盖一片纯净。如何回应美丽的场地,如何将建筑与环境融合,是非常棘手的难题。
而这座建筑的使用人群也很特殊,它是服务于附近社区、组织活动、促进交流的功能。设计之初,有人给我们讲了美国本土很久远的一种生活方式:周末清晨,每个家庭都会自发前往镇里的教堂,教堂就像社区活动中心,人们祷告之后就开始相互谈论一些生活趣事。然后他们跟我讲:现代人其实也需要这样的空间——可以在周末清晨进行教会活动的场所,建筑其它部分完全对公众开放——包括连廊、画廊和会议厅。这个项目还包含很多室外空间——户外野餐花园、滑冰场、棒球场、足球场和野外剧院,这些都是关键的公共活动设施。项目刚启动,他们就非常关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始设置这些功能?野餐花园在哪里?开始我很费解,经过沟通后才明白野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兼备室内和室外性质的活动。我们不想让建筑过于裸露在行人们的视线中,所以将选址定在一个旧仓库后方。我们也将入口处改造成了广场,当人们穿过广场后就有两条路线:一条通向教室,另一条通向办公室,行走过程中你会依次看到池塘和围场。
总平面图
克雷斯农庄社区中心改造后的仓库&入口广场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项目建造过程,这是我们东京的工作室,照片上是客户和我的合伙人。我来讲讲大致的设计流程:首先我们选取了位于两块小围场间的空地,但调研后发现这里树木过于茂盛,如果要进行建造就不得不砍树,所以我们只好换了场地,并依照地形进行延伸,这些过程的确很艰辛。
我们起初的设想就是做一个连续不断的自由体量,并使它轻盈通透,所以从某些角度看你甚至会觉得屋顶仿佛没有任何支撑地轻柔地漂浮在空气中。建筑某些部分在高大树木的掩映下形成较私密的空间,其它室内空间则裸露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取舍权衡非常有挑战性,我们使用实物模型反复推敲才确定了形体。
然后我们就开始考虑结构,刚开始打算使用钢结构做顶棚的支架,但我们后来了解到实木工艺在当地独树一帜,又考虑到全钢结构工艺极其复杂,需要先在工厂进行三维加工,每个节点都有很多细节难题需要解决,而且即使做成也可能会导致房屋自重过大而不安全。
木梁+钢结构示意模型
所以我们最终采取了折衷的策略:用木材做横梁,其余仍用钢结构来保持稳定。同时我们又发现了问题:我们必须应对曲折水系导致的高低起伏的地形难题,为了某方向的取景而不得不改变柱子的位置。
木梁与钢柱方向与位置随地形改变
体育馆和多功能大厅坐落于建筑两端,都有着顺应地势走向而变化得起伏屋面,将室内外的风景完美结合。体育馆和大厅之间还有可供喝茶闲谈、看书读报和就餐的玻璃亭子——彼此独立,仅通过屋顶相连。这个玻璃亭子现在完全对外开放,很多游客都愿意来待上一段时间,经常也会有一些艺术家来此展示作品、演讲和做分享会,所以非常易于聚集人气。或许每次你去玻璃亭子都会花些钱去买杯咖啡或点一份午餐,但在日本我们通常都配有对公众开放的家庭食堂,人们非常乐意在那喝酒聊天,我认为设计这样的空间并以此吸引人流是一种颇有“日本风情”的手法。
克雷斯农庄社区中心一层平面图
体育馆平面图
多功能图书大厅有700个座位,能容纳很多市民活动,但由于座椅数量较多,所以需要一定的坡度来保证观众视线不被遮挡,不过实际建造时的坡度比模型中稍缓些。
克雷斯农庄社区中心多功能厅平面图&实物模型
这面由巴西艺术家绘制的墙壁其实是连廊的一部分,小图书馆里也举办着著名摄影师的展览。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设计中别出心裁的亮点:我不希望人们坐在亭子下看风景时会被其它房间遮挡视线,所以我们刚好顺应地势起伏使不同亭子高度不一,这样相同的景致也平添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感,透明玻璃墙恰好帮助我们实现了这种预想。Thomas Demand之前来我工作室参观时碰巧看到了这个项目,便与我讨论过它的结构。
巴西艺术家绘制的室内墙壁
建造工地照片,2013.06.18
从图书馆的位置你可以看到餐厅和健身房的屋顶,在室内你能看到的只是玻璃映入的周围环境,但从外部你可以看到闪烁的灯光和反射的天空云朵。有时这里也会被用作表演空间,游客们从内部和外部都可以自由观演。
创造景观
最后一个也是位于直岛的项目——犬岛“家计划”,它几乎是这片区域唯一的陆地,面积极小。从直岛出发40分钟船程就会到达犬岛,这里曾经是三千人口的村落,但现在只有50多位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居住于此。福武總一郎(Fukutake Sōichirō,Benesse Corporation最高顾问)先生希望用艺术的力量让居民们恢复活力,让这些人口稀少的岛屿重生,直岛因安藤先生而出名,我们项目也是延续安藤的设计活动。
直岛鸟瞰照片
直岛原本非常美丽,但工业化将它变得无比丑陋,所幸福武先生和安藤君的努力取得了成就:直岛如今是著名的艺术胜地。此时福武先生认为既然直岛已经没有空地了,就要在其它岛屿扩大场地,我们选取了这个外围也不过三公里左右的犬岛,环岛步行只需一小时就能走完,所以如果你去了两三次就会非常熟悉场地,能感受到时间流逝的静谧。我一直住在东京,所以不能想象城市的边界在哪,但在这里我经常能感知到自己的方位、高度、距离水有多近,我慢慢觉得这是属于我的岛屿。
其实约100年前岛上有五六千人口,那时几乎没多少房屋,此后炼铜工业兴起了,人们搬走了,所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十年前,福武先生和他的职员请我思考一下如何复兴岛屿,他的想法是与其建一座大型美术馆,还不如利用散落的村屋来展览艺术更能增强凝聚力,吸引人流使岛屿重生,但在我始终保留意见,因为我觉得只做一两个小艺术中心并不能对现状产生多大扭转,但后来我逐渐思考:能否将整个岛屿都当作一座美术馆来看?我又陷入迷茫了。
场地上这些废弃房屋有些岌岌可危,但有些依然完好,这些房子很美观,场地也很原生态——这里没有车也没有商店,简直是世外桃源,人们都是自己制作食物,种田养花,渔樵耕读,自给自足,在这个封闭安静的岛屿,我逐渐成了所有居民的好朋友。这是Mr.Dafudage,我们首先做一个小模型,但渐渐模型越来越大,房间都放不下了。同时我开始思考建筑材料,是使用原民居的木材呢?还是更薄或更宽的木材?什么尺寸?此外直岛是著名的石头岛,所以我们也可选用石材,也能用岛上土壤做地面和屋面材料,最后我们试着去木料场考察材料。
木材
石材
当地木场
这是我们创造的第一个屋子,地基是在供奉着石头之神的山神社的山脚下,这里存有小神龛和石阶,我打算将石头重新堆积起来,和木材组成新材料,同时对旧材料进行打磨。我觉得小村庄可以变成博物馆和画廊,这样游客不仅能欣赏艺术作品,还能感受自然风光和老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很期待的体验。我相信在城市中直线比曲线更有力量,但在岛上却未必。所以我决定尽量使用旧建筑已有的材料,虽然它们已被破坏,老房子有很多为抗震而设计的木结构,但想要做成画廊我还需要设计大空间,这意味着我需要增加两个院子来应对地震。
我们仔细检查了有哪些可继续使用的结构和材料并研究它们的特性,这是在工作室用纸板代替木材做的传统的日本老梁的模式,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它普通钢结构要大得多,但自重轻不少。只有新材料才能创造柔软的空间,我寻找颜色相近的材料只是为了建筑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这个建筑的结构材料和屋顶都使用了旧材料,外墙用新材料进行了改造,在选择新旧材料时我们尽可能地选择了彼此接近的颜色,设想打造一个既不旧也不新的统一的建筑。
我还希望画廊变得非常透明,这样游客总能看到艺术、风景和老人的市井生活。我试着找一种与旧材料颜色相似的新材料,因为我不想抹去时光磨洗的痕迹与新旧的对比,我们把原有建筑的内墙全部拆去,同时在这建筑两侧各自增设了用矮围墙做成的半圆形的院子,用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一般来说,展厅内的墙壁是用来作为展品背景的必需之物,在这里我们用岛屿的风景作背景,让艺术渗透到小岛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其成为一体。这里的艺术展览内容由长谷川祐子女士担当,三年更换一次展品。
把原本是平房的建筑改造成艺术画廊,为了展示艺术作品需要拆掉内墙来保证大空间。但是拆掉墙壁,这个建筑的抗震结构就没有了,于是我们在这个建筑物外部的两侧增设了用墙壁包围住的小庭院,以此当作抗震墙。被抗震墙围着的庭院内侧是镜面铝材质的,通过反射也可以欣赏艺术展品。拆掉内墙的建筑变成只有支柱的宽敞透明的画廊空间。与其说人们是在在展览室里欣赏艺术,不如说是在那个地方体验艺术和人文和村落的气氛。
第二个展览场所,这是一个通过使用亚力克等透明材料把周围风景和艺术展品结合一体互相辉映的画廊。在这里最初打算顺着道路的形状建造一个有委婉曲线的画廊。经过调研得知,犬岛的道路都很狭窄载货车辆难以进入,实际上犬岛上的建筑都是用小型建材建造的。也就是在犬岛上建造笔直的或者是长曲线的建筑是不可行的。
另外犬岛是孤岛,材料运行只有依靠船只,所以在工场预制的构件的长短及重量都受到了船只大小和承载力的限制。根据这些现状情况反复探讨的结果,设计了现在这个呈小曲线形式的画廊。这里原本的建筑已经基本倒塌了,必须要重建。我们采用丙烯酸这种新型材料,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建了用丙烯酸作为结构材料的画廊。最初,我们想做跟大弯道平行的,带有弯曲的丙烯酸结构的细长建筑,但是因为道路的弯曲曲率非常平缓,如果要做这样的丙烯酸墙,丙烯酸就要做得很厚,到时不管是制造费用还是这个体块,都会相当的大。
因为犬岛没有一个能给大轮船停靠的港口,也就是说,因为岛内几乎没有汽车,所以用人力来搬运大的材料是不可能的。了解到这一点,要使丙烯壁变为稳定的弯曲率强的曲线而能够自立,我们把丙烯的厚度从80毫米减到40毫米。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在这安静的村落里,几乎所有的建材都是用人力来搬运的轻质材料。这个村落不适合道路线形那样的弧形,反而适合人体尺度的弧形。如果是这种小规模的材料,在保持节奏和秩序的情况下,即使是材料有所不同,也未尝不能和犬岛的风景形成和谐的搭配。
接下来是用空房子改造而成的画廊,这个建筑物是个大型老住宅,非常结实坚固,部件也很齐全,骨架和瓦片都可以重新利用。为了使现有的结构体改建后更加稳定,我们把水绳从各个地方穿入,这个建筑的外部有很多可以拆卸的卷帘门,是个可以半户外化的开放式木结构建筑。根据不同展示作品的需要,你可以让这里变暗,也可以创造出一个像平静的光射入土壤那样的空间,空间灵活可变。
接下来是把空房子改造成白色的画廊,它也曾被解体过一次,所以设计时留下了大部分的部件,并且增添了两扇崭新的大窗户呈对角放置,以此把里外连接起来。以上这些就是第一阶段的小型画廊的说明。我想在不同的区域,都已经是乡村与艺术融合这么一种情况。但是在不断建造这些画廊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假如能让来访的人在岛上停留得更久一点,这里的对外交流也许就会发达起来。因此,我们目前正在开发的一个新项目,建造一个人们可以留下的地方,就是振兴犬岛的第二阶段。
最后在山的最高处的一个屋顶是铝制材料做的休息场所,其他部分的构件是在工场预制运到现场组装的。在这里可以鸟瞰整个村落和委婉起伏的地面,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这是一个供人们停留休息的有机玻璃画廊,大概也就是一张小床的尺寸,我们尝试在这里做共享空间,目前只是研究的雏形和模型阶段,但我们还是要优化设计,然后推广给客户或其它支持项目的人,这已然成为我们的一种工作模式。
我和搭档组织学生们花了不少时间进行策划,将场地上繁杂的灌木移除,用小路径贯穿场地,形成公共空间。我们非常喜欢和学生一起创造有用的、干净的空间——这里可以用来办学生的作品展览。
这座玻璃房子吸引了一位年轻人搬到这里,他曾在东京开花店,但是在东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经营花店需要不小成本,所以他认为搬到这里会更好。此后我们开始考虑整座岛的景观和排水系统以及可持续性,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些小型咖啡馆,并邀请了专业厨师用岛上特有的植物来做DIY果冻。
结语
这是最后一张图是小岛的远景,其实还有很多与它类似的小村庄遍布日本,它们都可以通过设计重焕生机。而通过这个项目,我开始思考建筑如何顺应景观、创造景观、融于景观,这也许是我今后思考的新方向和架构。今天我就讲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
问答环节
Q
您好!首先感谢你来到伯克利,我是建筑专业的大三学生,我很好奇您第一眼看到建筑是什么时候,并且你当时就觉得这是你的使命?
妹岛和世
实际上我很小的时候碰巧看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日本建筑,但那时候我当然不知道那会是我未来的职业,但当时我非常震惊,然后我开始做一些规划,不太记得清了。在日本我们必须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例如将参加什么样的考试来进大学。我还记得小时候对房子有兴趣,所以会试着去考试为了之后有机会学建筑。在上大学一个月后,我偶然去图书馆翻阅杂志找到了那所房子,当我看到照片时瞬间回忆起儿时见过的房子,这让我觉得离建筑很近。然后我在大学坚持学习建筑,幸运的是我一直做到了现在。
Q
你的设计似乎很有活力,看起来形式是由策划驱动的,所以这是可行的吗?或者我想问你是如何开始思考形式的,因为你谈论了很多关于你在构建不同的空间时所经历的体验?
妹岛和世
当年我创立公司时还是一无所有,我只是个年轻女人,没有任何东西。但是我总在思考:正常情况下,即使设计小房子,房子也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从感觉出发,认为也许这样更舒服、更令人愉悦。我并不会刻意地去策划,因为我觉得太关注策划会使设计过程变得很抽象,让建筑变得无聊,缺乏活力,但是思考策划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它拉近了我们与真实世界间的距离。
Q
在许多项目中你都考虑到材料的选用,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你选择某种材料而非其它材料,或者你认为你的项目中最重要的材料是什么?
妹岛和世
我认为选择材料首先考虑的是构造。无论是木结构、混凝土结构还是钢结构对建筑物空间有很大影响。结构,并不是只与坚固性和稳定性有关系,还是决定空间的氛围的决定性材料。我在参观世界各地的城市时,发现有石造街道、木造街道等等各种街道,从这些城市里的街道中,我深刻感受到材料的重量感决定了街道的氛围。我觉得材料的重量和气氛对人的影响要大于材料表面的外观。其实我并不擅长使用不同材料,很多人批评我说:你的房子都是白色的。但实际上最近我在尝试使用新材料,例如木材、铝板、混凝土。但我认为选用材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使光的反射更均匀柔和,所以我的建筑在图片中看起来都是白色的,但其实就是混凝土或铝。我会尽量避免明确的材料区分,而且我们也想让空间更亲切,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行走,这意味着我要将自然光引入到任何地方。但同时我没有足够的经验去研究和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所以我不断在项目中尝试练习,例如玻璃是表达通透性的重要材料之一,所以我开始大量使用玻璃,但同时透明性并不完全意味着视觉上的透明,而更是表达一种连续性,而且玻璃是坚硬的,钢铁也很坚固,并不透明,但它也能表达通透性,而且我个人也不喜欢使用太多不同材料。
讲座原址:https://vimeo.com/221908956
参考文献:
1.《犬岛“家计划”》,[日] 妹岛和世 著,马涛等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08月
2.莫森· 莫斯塔法维,“与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对话”,《建筑素描》,第155期,2011年第2期
3.妹岛和世,“谈到研究模型”,《AV》171~172 期,2015
4.《The SANAA Studios 2006-2008,Learning from Japan:Single Story Urbanis》,弗洛里安· 爱登堡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编,拉斯· 穆勒出版社,2010年
5.《SANAA 的住宅,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巴塞罗那,阿克塔出版社,2007年,第9~20页
END
知识星期,一周即焚
公众号后台回复“妹岛”,获取部分推荐文献英文电子版~知识星期每周不定时更新,一周即焚,获取知识请勤奋!
雷锋福利
对日本建筑圈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现在有新组织啦! “东大知识雷锋二群_早大殖民地”由东京大学成师傅、早稻田大学张启帆主持,群里有日本留学生们交流最新建筑学知识以及日本地区好建筑分享品评~
欢迎添加“全球知识雷锋机器人”,加入东大群”(•̀ᴗ•́)و ̑̑  
编排:孙志健
配乐:成潜魏
往期回顾
讲座专栏
北美讲座
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
康奈尔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Cooper Union:
纽约州立大学:
伯克利大学:
莱斯大学:
迈阿密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麦吉尔大学:
德克萨斯A&M大学:
欧洲讲座
代尔夫特大学:
米兰理工大学:
佛罗伦萨大学:
伦敦大学UCL:
AA:
泰特美术馆:
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RA:
剑桥大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谢菲尔德大学:
阿尔托大学:

ETH:
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
马拉盖建筑学院:
巴黎建筑与遗产城:
国立里昂第三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Massimo Montanari《吃货的中世纪》
亚洲讲座
东京大学:
早稻田大学:
京都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清华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澳洲讲座
墨尔本大学:
悉尼大学:
展览透视
知识锋云
超萌语宙
珍贵文献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Bugo专访 | 西泽立卫:妹岛创造了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