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想的鸟巢第 119篇原创文章
思想的鸟巢 | 生命因为遇见变得开阔
遇见有缘人是心灵的摆渡,遇见书籍是灵魂的破晓。
沙沙随想之二:几十年了,我忽然明白一个词:“随想”,就是随意想的意思。我下面所写,都是我每天随意想想的。而“想”的自YOU,却是任何方式都不能剥夺的。我们不能停止思考,如同不能停止吃饭......
(一)
有朋友说,谈谈为什么会成了今天的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读书。在一个熟知的社会,每天按部就班,接触着相同的事物,获取着相同的信息,但却分离出了不同的认知。而认知指导着自身的行为,成为不一样的个体。
阅读,让我不断地拓宽认知的边界,让我感到知识的浩瀚和个人的渺小,在这样的认知体系面前,自然不会产生“人定胜天”的想法。阅读给我最大的好处,是不会产生盲目的自信和自大,学会谦卑,看万物平等。
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的,直到他们去了澳大利亚,看到了黑天鹅,才知道原来天鹅不只是白色。你能说,他们当初的认知有错吗?这就是认知边界的问题。我一直对认知边界保持着谦卑的警惕,保持自我质疑和对未知的求索,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与井口一样大的天,而天外有更浩瀚的天。
人类的三次认知革命,改变了我们向外的和向内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大宇宙观,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来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证明了人不能完全做到对大脑的绝对控制,人类大脑还有无意识(三次认知的思想来源于牛津大学教授卢西亚诺· 弗洛里迪)。这就是人的认知边界的不断拓宽,而一层层的突破,对人类整体的进步是跃迁性的。
个体,更是存在认知的突破,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回望从前,更加明晰。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举个例子,20岁时读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到如今基本忘光了。但那句:“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长成的。”给我带来的自省,以及对两性的审视,从未停止过。从此我不能接受许多社会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约定俗成的看法,如尊卑、职业划分、年龄歧视、性别审美偏差,等等。这就是读书带来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性的,恒久的。
还有一点,读书能够增强一个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思维。看待事物更本真,拂去虚华。关于逻辑思维,这正是我们现在急需加强的。我经常碰到发生争执,运用的逻辑都是照人不照己。清醒状态就是不讲理,不自知状态就是“我的逻辑和错的逻辑”。结果就是沟不通。沟不通的后果,小到个人,关系混乱;大到世界,剑拔弩张。
阅历,是个人丰富的体验,是书本之于生活实践。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互动关系,以读丰富感知,以行壮实生命。
每个人都寻着一定的轨迹走过自己的一生,中途或有选择,调整,挑战,应对或妥协,这一切,构成了他蜿蜒曲折的来路。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这是个关于选择的表达,不太贴切,但说出了我的想法,就是道路是个既定的轨道,选择让我们的方向不断调整,最终驶向不同的终点,成就我们的人生。
(二)
我很害怕舆论一边倒,这让我心有恐慌。
有一天读到一篇文,关于华坪女中张桂梅校长的,她对山里孩子近似fxs的教育理念我是赞同的,从具体细节看很反人性,对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有危害。我感觉华坪女中需要重视引入心理咨询师,以对冲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但对一个有病的机体,是药三分毒,你就不吃了?面对一考改三代的穷困局面,这些孩子们,她们有其他选择吗?残酷地说,这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这么多年,张桂梅校长和她的老师们,把1800多个娃儿托举出了大山,这是壮举!她的行为是残酷的伟大,还是伟大的残酷?那些走出大山的孩子最有发言权。今天读着她的一系列事迹,那双缠满胶布的手,却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没有听到另外的声音?就是不同的声音,特别是那1800个已经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的声音,她们是亲身体验者。我想听到交锋、碰撞、探讨,而各种声音的交汇,才能更理性的还原一个人,一件事。可难的是,当一个光环越来越耀眼,单一语境会形成强大的气场,淹没零星的杂音。
借这件事,探讨一下单一语境,不是论对错,事实上,我全力支持张校长的教学做法。强调一下,不是教育理念,是教学做法。
我个人深有体会,当一个讨论出现一边倒的势头时,即使我有不同意见,也多保持沉默,那是懦弱的表现。面对声浪,发表不同看法需要勇气,而勇气正在成为稀缺的品质。罗翔说:“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所以,保持理性的清醒,不人云亦云,不被裹挟,不被带节奏,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使浪潮汹涌,亦如礁石不动。任何语境,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让思想在激烈地碰撞里撞出火花。
坚持己见和固执己见有本质的不同,一个重在说理,一个任由性格。做个有坚持而不固执的人。
(三)
昨家侄来,女儿中考,考得很差,求出路?问考多少分,说不准确。对中考有多少了解?一无所知;有什么想法?没有;有什么意向?没有;整个就是一问三不知。家侄在外打工,收入微薄,侄媳在家带两娃,也只顾得了基本生活。而一家的生活捉襟见肘,哪有资格去躺平,却选择了躺平。
他们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深刻地认识,也并不懂得“土猪”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摆脱原生贫困,这是一条最捷径的路,丢了这条路,贫困仍要代际传递下去。
作家黄灯在其纪实文学《我的二本学生》里写到:“对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寂寥村庄最亮的光芒和希望。来到繁华都市后,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并对未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饱受诟病的高考,是穷孩子的最亮灯塔。
看到一篇文章,有个名词叫“海淀妈妈”。这是一群近身贴守,有能力有见识对教育有深刻理解妈妈们,她们身处帝都鸡血娃重灾区,他们的孩子已经在上不错的学校了,在教育内卷下,佛系的也不佛系了,都加入了陪娃全力冲刺、更上层楼的行列。《小舍得》里说,“在剧场里,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站起来,那其他人也就不得不跟着站起来。”教育现状就是无形的剧场,各种报班、刷题,经验介绍,许多家庭被绑上了战车,大人孩子都苦不堪言,压力巨大。即使这样,他们还能够提为孩子供力所能及的需求。私立学校的孩子都在学皮划艇、学帆船了,体育课都是全程英文。他们有实力绕过高考,选择更广阔。
那些贫困的孩子呢?
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天花板越来越封闭的时代,只能放下抱怨,拼尽全力。可这一层级的家长们从意识到能力,有多少人能跟得上?给孩子又能带来些什么积极因素,更遑论素质教育。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谓上行下效,当个合格的父母真不容易啊。
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句台词,“从来不是让你们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 只是想你们在年轻的时候体验一次全力以赴。”
在大山里,张桂梅校长正带领着那些孩子们全力以赴。
(四)
梁文道《常识》开篇有一句话:“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
我想起一句话,变形一下:你对苍生讲人话,苍生回你不知道。
柴静拍《穹顶之下》,告诉我们雾霾是什么?然后她离开了央视,《焦点访谈》走向没落。南周的前世今生,也是一把辛酸泪。贾樟柯拍环保广告《人在霾途》,胡同里突然冲出几个朝阳区大妈大爷,高喊:“他们在拍咱们的雾霾,快把摄像机扣下来”。“咱们的”,雾霾变私产,这得多大的胸怀。
郑州洪灾,有金发碧眼的外锅记者在街上拍,瞬间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家丑不可外扬,打掉牙齿和血吞。多么熟悉的味道。
马克吐温有句话:“每位公民都应该把自己看作非正式的,不领薪水的警察,时时刻刻监视法律及其执行。”
这句话送给以上的谁都行,就看你瞄准谁?
作者简介
风吹沙:坐标安徽,喜欢读书,读书是为了追寻常识。
往期推荐
欢迎新朋友飞入鸟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