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想的鸟巢第 105 篇原创文章
思想的鸟巢 | 生命因为遇见变得开阔
遇见有缘人是心灵的摆渡,遇见书籍是灵魂的破晓。
图片来源网络
她把她的日子,一门心思揉进诗歌。文字在她纸上,排列出鲜艳的苦楚。多少双眼睛惊讶于余秀华忧伤成诗的作品。特别的才华出自特殊的载体,让很多人认识了余秀华。
同一个太阳下的大地,有着不同的日出日落。余秀华的诗歌,成为她的度日主餐,这道主餐似乎还原出人们久失的某种记忆。我们品尝的时候,嗅到了日月拂过土地石磨,穿过瓦房木窗,透过被褥病榻的种种气味。其实应该逆向说,是一颗心,撕开包裹,跃过门户,跨越所见路途……去享受自由也好,去寻求安放也罢。
这颗心,在她的字里行间的一路行走,灵性、勇敢、倔强。
几度细读余秀华的诗歌,仿佛她就站在她的诗行里,一遍遍告诉自己与别人,我有爱,我有灵魂。至于无奈与权利,都写在了我的诗歌我的人间。
命运是那么的不平等。余秀华日夜凭借思想去缝合去填补。甚至秀华在人生的舞台蹒跚而上,读者看见,作者用尽全力以并不清晰的口齿读出自己流畅的诗句。
联想起春天的苦柳、夏日的半荷、秋夜的寒蝉、冬季的河流,不够完整温柔的生命,却释放着另一番动人的凄丽孤美。
与众不同的际遇与才华,让余秀华收获了很多读者,这是情理之中。
无畏无惧的交流与表达,也让余秀华受到了一些嘲弄。这是不是情理之中呢?
余秀华的作品评论留言区,记录着一些与读者的对话。赞美鼓励很多,值得欣慰。类似羞辱余秀华有妄想症的话语好像也有不少,甚至,有人直捅余的客观痛处。有为余秀华愤愤不平的读者,把一些与余秀华收到语言攻击的证据显示出来,确实不忍直视。
面对恶意,余秀华该不该还击?如何还击?也让一些读者产生了无解的困惑,
比如我就很迷茫。以成年人的第一思维,用粗俗的言辞去骂人或对骂,谁的耳朵都不会舒服。
有人说对骂,那是因为一些恶人太恶心,他们配不上好言好语。并且你不用粗俗的语言骂他,他们就感受不到被骂的滋味。认为你好欺负,他们就会暗自得意,就会一次次地欺辱你……
所以,还是有人对余秀华有时选择硬邦邦的反击表示坚定的理解。
一些文友产生了疑问与辩论。在公众区域,特别是公众人物,要不要管理自身的言语,语言究竟有没有事关着德行的范畴?
关于语言不雅带来的结果,最终的答案都是当事人那里。我们既没有权利指责一些留言者不够善意的种种提问,同时更没有资格去评价余秀华的反应。
我既不完全相信一些来自民间对余秀华的评定,也不确信眷恋红尘的余秀华真的已经看淡人世冷暖。
好在,余对一些读者的痛骂,没有妨碍很多读者对她本人的心疼和对她作品的心爱,这个世界的善良并不算太少。就如被余秀华“示爱”的李健,希望就是为诗歌而来的余秀华,永远能够泥里生活,云里写诗。
我们一直无法给自尊下一个准确无误的定义,但是我们懂得敬重的意义与力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余秀华的诗句不断在脑中闪过:
“我挪动文字的时候试图挪动身体”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我一再控制花朵的诉说,和诗毒的蔓延”
“经过城市,经过霓虹和海水一样的失眠”
“忧伤因为廉价扔得到处都是”
在这些诗句里面,仿佛只有纸页能够堆放所有的不堪重负。还谈什么不着边际的敬重呢?
我甚至,试图放弃我的第一思维,用第二思维去共情余秀华:她以最玄妙的诗句,说明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她以最痛快的名词,表达情感与态度的真切。
读书使人知礼,写文让人明理,余秀华不是不懂得聪明与智慧之间的微妙。
我很喜欢一个诗社的座右铭:“先做好一个人,再做好一个诗人。”但对余秀华而言,太难了。一些虽为人知,却只在己身的痛楚,让我认为,余秀华并不愿意骂人。那只是刺激性的几声剧烈咳嗽。
万般理解之下,个人还是不支持余秀华老师动用一些低俗词汇作为还击。相信余秀华老师,能够找到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和解的方式,这也是诗歌带给世人抚慰心灵的终极价值。
最后,由衷祝余秀华老师:继续用她的诗歌告诉这个世界,悲与伤,并不廉价
作者简介
沁:业余涂涂鸦。偶尔打打文字擦边球。相信总有一些事与物,值得爱与分享。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