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在一个论坛上有一则讨论:八岁的小女孩需要几件冬天的外套,主贴洋洋洒洒讨论了几十页,后来还专门有开贴继续讨论的,可谓两件外套引发的争议。
提出这个问题的妈妈说:
女儿冬天只有两件外套,一周换一件轮流穿,里面衣服都是每天换的,所以不是整洁问题。而女儿的一个好朋友有很多件漂亮的外套,每天都穿不一样的,所以女儿也想要多买几件。
爸爸妈妈觉得,家里条件不是买不起,但是不希望孩子攀比吃穿,讲了道理女儿也不太接受,结果某天早上上学前哭闹着不要穿自己这件。妈妈心软又不知道要不要妥协。
围观的吃瓜群众意见自然的分成了两派:
第一派认为:两件外套哪里够啊,大人冬天也不止两件外套,小女孩爱漂亮爱打扮不是坏事,再说衣服也不贵,为什么不给多买几件?
另一派则认为:两件外套完全够了,冬天进门就脱外套,里面衣服天天换就好了,外套每周换一次挺正常。而且坚决不允许孩子有攀比心态,尤其是出门前以哭闹威胁,更不能同意和接受。
首先就事论事的说,“两件够不够”要看“外套”的定义。
就我所在的东北地区,我觉得所谓的两件,应该是指同一温度条件下的两件。
因为温度不同穿的衣服厚度保暖度就不一样,秋天总有薄外套,还没有特别冷的时候总有厚棉服或者呢大衣,最冷的时候穿羽绒服…
孩子容易弄脏衣服,所以一个温度条件下,两件同类外套的话,总数算起来怎么也不可能只有两件。
我家多多,厚的羽绒服两三件,薄羽绒服一件,厚棉服四件,其余薄的夹克、帽衫如果也算外套那就更多一些了。
我家淼淼,厚的长羽绒服两件,短羽绒服两件,厚棉服三件,薄棉服四五件,大衣四五件…噗,好像买多了。
但是即使是我买了这么多,最冷的这一两个月,多多淼淼换着穿的也就是两三件羽绒服。
另一个爱买的豆豆妈在豆豆四岁时买了十几件差不多厚度的外套,后来也好多没穿上就送人了
所以如果这个女孩妈妈是指在这样季节分明的地方,同样温度下的外套,尤其是很冷时候的厚羽绒服只有两件,我觉得是能理解的。我们这里的冬天就只有羽绒服可以抗冻,一星期穿同一件羽绒外套挺正常的,一周五件羽绒服也多了一些。
当然,如果是在整个秋冬可以穿同样厚度外套的地方(比如四季如春,秋冬略凉,穿件薄外套或者大衣就可以的地方)两件外套确实有点儿少,因为大半年时间,娃怎么想先不说,我自己都确实容易腻烦,毕竟衣服除了保暖,还有美观的作用。
相对来说,女孩子的衣服会要多一些,因为买买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女娃衣服选择比男娃多,而且男娃对衣着外在可能觉醒晚,不怎么介意穿着。
讨论了到底要几件外套之后,咱们再来讨论一下,如果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了漂亮衣服就想要,或者再广义一些谈,家长到底怎么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
2
首先,好几个妈妈都指出:
豆包妈妈:“不管够不够,早上出门前哭闹要东西我就绝不能答应。”
豆豆妈: “这种出门哭闹抱怨吃穿的,我都会好好收拾她。”
小奶油妈妈: “这种出门哭闹抱怨吃穿的毛病不能惯,反噬作用太大。”
道理显而易见,孩子,尤其是已经八岁具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孩子,需要明白“合理的表达才能达到目的。
合理,包括表达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
而选择在早上着急出门上班上学时提出要求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时机,这种哭闹的行为也不是好的方式。所以无论表达的内容是不是合理,都不能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选择可以威胁父母的时机,用哭闹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群里好几个妈妈也指出:究竟是因为需要外套,还是因为个别孩子有,所以我就必须有。尤其是讨论里的妈妈所说的“一个好朋友”是这样,听起来不是全班大部分同学的行为,只是孩子挑选了一个“最高标准”作为自己的要求。

从共情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喜欢更好更多的东西,这本身很正常,也很能被理解。对小孩子来说,他们更不容易分清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同时,小朋友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
但是,孩子也必须学会一件事:不是别人有,你就要有,各家情况不同,总有父母满足不了你的要求的时候。
物质条件必须有上限且接受自己家庭上限,直到自己可以改变。
即使是可以被满足的物质条件,培养孩子延迟满足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必须要学会控制。
3
朋友A家条件不错,有一次和邻居一起带孩子去看演出,在开场前五分钟,孩子提出想要喝饮料,因为自己渴了,而且邻居家孩子就买了饮料。
A很平静的和小孩说:我知道你渴了,但是还有五分钟就可以进场了,今天的演出是包括晚餐和全部饮料的,我们已经付过钱了,五分钟很短,稍稍忍耐一下,就没必要浪费多一份钱,你说好不好?
七岁的小朋友很自然的提出另一个问题:那某某某为什么买?我为什么不能买?
因为小朋友情绪激动,声音大了一些,场面有点难堪,毕竟如果再进一步的教训孩子,也许会让邻居感到尴尬。
A看了看儿子,心平气和的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要求和规则,我们不需要一定和其余人一样,这不是说他们那么做有什么不好,但那不是我们家的规则。
后来A聊天时提到这件事,他说他首先很确定,孩子多等五分钟再喝水不是一件真正会对孩子有伤害的事情,而且等待的理由也很正常孩子学会沟通和配合,理解并接受等待的结果,也不是一件坏事
关于延迟满足,另一个朋友R告诉我们一件他小时候的故事。R父母都是高管,家庭一直很富裕,所以R也一直觉得“问爸爸妈妈要就可以拥有”是件很正常的事。
小学三年级时,他去同学家,觉得同学的音响比自己生日得到的那个好多了,所以回家后和妈妈说自己也想要。
这一次妈妈没有满足他,而是和他说:好的音响很多,这次你去朋友家听到的也许还不是最好的,如果你听到更好的是不是还想换?R坚持说,自己是真的喜欢于是妈妈提出一个方法:“不劳不获”。
“劳”包括每个周末帮爸爸给草地施肥,周末去遛狗,每天帮家里倒垃圾,这样爸爸妈妈会因为对他劳动的肯定,允许他在圣诞节选择一个礼物,如果到时候他还是想要音响的话,他可以选。
小半年之后,R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圣诞礼物,这套音响他一直用到高中,尽管之后他又见过很多更好的音响。
“不劳不获”:
“获”不仅是金钱的奖励,更多的收获在于体会劳动的不易和成就
“劳”是让孩子体会延迟满足的手段,只有学会等待和自我控制,才能真正体恤到父母的不容易,也感激父母给自己创造的一切
4
当然,父母也掌握一些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技巧:
*根据不同的年龄合理掌握延迟满足的时间和方式。孩子越小,延迟满足的忍耐时间肯定越短,对两三岁小宝宝,延迟可以从一分钟开始。
*充分说明延迟满足的理由。
*等待时不要过分关注。
*冷静地对待孩子的任性哭闹。
*不吝啬表扬,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非常爱他。
* 以尊重的态度说“不”:比如孩子有攀比心态其实也很正常,我们希望他们明白这样不对,但是不代表说他有了这种心态,他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 有正当理由说“不"。
* 教育他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方式。
* 一旦说“不”,就要坚持下去。
* 拒绝孩子以后,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是最值得拥有的。
* 减少孩子的物质占有欲:让孩子明白人生的快乐不是与物质财富等同的。
* 让孩子拥有广泛的爱好。
5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投票: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团购、报名英语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