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哥华马宝Marpole区反对临时组合屋计划的声音很强烈。有多位居民发起抗议集会。其中不光只有华裔、反对的声音来自社区的各个族裔。

Marpole residents oppose housing project for homeless

根据温哥华太阳报的报道,当地的居民迈克·布迪克(Mike Burdick)表示,这个社区“几乎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他解释:居民不是不支持让无家可归的人有房入住。他们只是不支持在这个地方建临时组合屋。居民Moshan Torki指出,他担心社区会增多被丢弃的针头,孩子可能会捡起来。
笔者想起了2011年在UBC抗议临终关怀中心Hospice,华裔受到不少负面攻击。抗议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2011年同期, 列治文市打算在 2号路@史蒂文森路附近的市府产权的一栋独立屋内设立一个毒品康复中心,立即遭到周边独立屋邻居的抗议,领头抗议的是个白人;2009年BC省政府要在Burnaby市的BCIT学院旁盖预审中心(和正式“监狱”还是有些不同),遭到本拿笔市政府的强烈反对,最后就没法建。
过往抗议成功或失败的历史告诉我们,如何在抗议的声浪中巧妙地掌握好“游泳”、发声的姿势。泳姿正确了,是抗议成功的要素
Moshan Torki speaks to Mayor Gregor Robertson about his concerns the new modular housing will bring discarded needles to the neighbourhood.
小编将不少西人媒体关于此次新闻的相关报道,比如Metro News,Vancouver Sun,Vancourier------都读了一下,无任是左派、右派的媒体报道,没有找到强调是华裔在反对的报道。但根据现场反馈过来的动态,到场参加活动的人,其实还是华裔居多的,约60%。
而且这个区,因为学校不错,华裔居民比例其实不少。
大家可能还记得不久前,刚刚发生在列治文的“关注2018年7月大麻合法化小组”,从相关的新闻报道照片来看,其小组成员全是华裔,提出的议题的确是华裔社区相当关心的大麻。
英文免费周刊乔治亚海峡报(The Georgia Straight)在10月20日以《一批列治文居民图阻延大麻合法化》(A group of Richmond residents is trying to postpone cannabis legalization)为题,报道了主要由华裔居民所组织的小组所发起的签名运动,而该报道的网上留言版很快吸引了近百个回应,当中充满了对华裔的偏见,不乏恶毒攻击。有留言者把吃鱼翅、狗肉,以至华裔居民不说英语等针对族裔的成见混为一谈,“滚回中国”等字眼也多次出现,甚至有偏激者把列治文等同华人社区,建议“封锁91号公路,进出列市的隧道和3道桥梁,然后把水坝炸毁,淹没全市,重新建设”,歧视言论之偏激、之离谱,实令人咋舌。
Councillor Chak Au is behind Richmond's "2018 Marijuana Legalization Concern Group".
笔者把当初的这篇报道找了出来。乔治亚海峡报记者选用了区泽光在获得省NDP候选人提名时的一张照片,直指市议员区泽光为“幕后之手”。
看了这么些年华人抗议的各种事例,小编认为,事关华裔议题不是不能提。而是要尽可能地拉上几个西人,且最好由西人出面作沟通媒介的新闻发言人。就如列治文的中文标语争议,市长马保定出面讲话,就很管用。因为他不是华裔。
后汉书中早教过“以夷制夷”。既然在大冷天,站出来抗议反对,总希望能取得点阶段性的成果。要将华裔关心的议题转为社区的议题,这样容易成功,减少负面、不必要的攻击。小编分享下观察的感受。
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在回应记者的采访时,认为Marpole区居民误信传言,指入住的人都有精神病和毒瘾,令人沮丧和失望。
罗品信指出,温哥华市内可以用来设立临时组合屋的用地不多,而本地即将进入冬季,当局有需要尽快设立这些组合屋,以避免任何人在寒冬之下,露宿街头。
他又指出,入住这个设施的人都有自理能力,和市中心东端的无家可归者比较,这区的人较少需要用到社会服务。
圣公会圣奥古斯丁堂牧师Andrew Halladay(左)就表示,组合屋住客当中可能会有区内学校的学生。
小编要问,鸡市长是何时当上市长的?是何时知道市内有2000多无家可归人士的?是一直到了10月底,才知道天气将要变冷,无家可归人士露宿街头挨冷受寒很可怜吗?
而且,温市议会最近通过了一项规定(by law),让该市规划主管吉尔·凯利(Gil Kelley)有权批准组件屋项目。因为此项目不被认为是重新分区,也不需要开公听会。(The project, however, is not considered a rezoning and doesn’t require a public hearing. City council recently passed a bylaw that gives the city’s director of planning)
所以,您看到这段群友发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
小编从群里看到群友的写下:“在温哥华西57街和heather Street 建流浪汉收留中心,政府目前准备了4场说明会。为什么不叫听证会?因为他们已经悄悄改了城市法规,可以不需听证,市长罗品信也已讲这些项目是已经拍板的事情了”。
这个和小编昨天写的报道中,理解的一样:温哥华市政府根本不认为需要和社区民众沟通,就悄悄地by law(立法)了
鸡市长一贯习惯拍脑袋作决定,比如去年2016年下大雪时,发盐,就搞的场面很混乱,充分显示其管理水平低下:派雪盐弄出肢体摩擦 突显养鸡市长  管理低能(可点击绿字,看具体内容)
7日,小编读到罗品信于11月6日周一下午于市府大楼外召开记者会的内容。他称,现时有大量资料是错误和不准确,社区有人制造恐慌。在未来数星期,市府会在全市和各社区,公布多个将会发展类似单位的地点。
他既然说“资料是错误和不准确的”,那市政府有没有告诉民众和媒体精准的Information?说明会上,民众问“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证住进来的人不是吸毒者,精神病人时”,她们说“严格筛选”。可“如何严格筛选”?是做身体检查,还是通过测试?标准是如何的?
“Marpole区的圣公会圣奥古斯丁堂,一直有为区内的无家可归者,以及一些频临无家可归的低收入家庭服务。对于有居民认为,临时组合屋不应该设在学校附近,牧师Andrew Halladay就表示,住客当中可能会有这些学校的学生”。这些只是“可能”的用语,如何就轻易搪塞了质疑声?“有”就是有,没就是没有。人又不是鸡,会分不清外貌。
另西人媒体报道,说市政府早前在Terminal运作的组件屋地盘治安良好。既然有现成的例子放着,大可以组织大家(或媒体)参观、介绍。
现在政府打包、黑箱操作,让民众心中难免产生疑窦,还要说他人制造恐慌。对于民众关于“治安卫生、警力安排、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恐惧和互仇、孩子们的安全”等等的系列问题,均没有详细回答,就靠“天气冷了”为理由、煽悲情演剧强行压制社区接受“明年元旦过后”就要入住,来进行施政管理的吗?
鸡市长,实在让人无语。你太骄傲了,长期以来拍脑袋的工作作风。
图片:各市流浪汉的分布数据。其中温市2138,列治文70;素里:602
Richard Woo:“作为业主和选民,我们反对这个项目,并希望这个决定得到扭转!我们非常关心在没有征询公众意见的情况下就决定这样一个项目的过程。 市长罗品信周一表示,尽管当地居民抗议,该项目仍将继续。这不是在民主社会应该发生的事情!
温哥华家长联盟的这段话令人深思:
我感到温哥华的华人虽多,但是没有更多的华人团体来帮助,真是一盘散沙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如果其他团体没有收到我们的消息,是我们自己工作不力。如果收到,不来帮助,就是我们华人社团太散。各个山头林立,都想当盟主,都自称自己是什么什么总会,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总的组织,为什么不来帮?也是有原因的。
认为可能有二: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己工作不力:另一方面,如果其他华人社团有问题我们会去帮忙吗?”
大家都在看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