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波一波的移民大潮中,有很多人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教育。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孩子,他们比国内长大的父母,少了一份功利心,多了一份自信。
华裔及其他拥有亚裔背景的家长,大多重视子女教育环境,且认为孩子特别是就读中学子女的成绩,对他们未来发展具重大意义。
这也就是中国国内的“学区房”概念随着移民漂洋过海到了加拿大的原因。近两年越炒越热。公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但是根据最近公布的菲沙研究所小学排行榜,BC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只占20%,这使得好公校附近的房源尤其一房难求,涨幅明显高于平均。
温市第一公校附近房价两年翻倍
在智库菲沙研究所公布的2016卑诗省小学排行榜中,位于温西南固兰湖区(South Granville)的麦基奇尼小学(Dr. R.E. McKechnie Elementary)名列温市公校第一(总排名40名)。“学区房”概念下,使得附近房子都大胆挂出了远高于政府估价的卖价。
只要有条件,大多数华裔家长都会选好学区居住,就算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这使得“学区房”这个来自中国的概念在温哥华生根发芽。在名校效应驱动下,令学区房房价持续水涨船高。
温西的甘比区(Cambie)、格雷岬区(Point Grey)都因为区内有知名中学,带动了区内房价持续上升。
可是
先来看看多伦多
据本地英文媒体CBC、CP24等报道,大多伦多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学校资源短缺的问题,而这两年高层公寓大量建成,无疑导致情况雪上加霜。
以本市的Morse Park小学为例,在2010年的该校只有学生200人,可是由于大量家庭入住新建成的公寓,今年学生数量已暴涨至500多人。
现在的Morse Park小学已是异常拥挤了,可令人担心的是,该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而教育局又不可能在这一个学校无止尽地投入资源,这意味着日后势必会有孩子“挤不进去”。
近年来,大多伦多地区新建了大量公寓楼(condo),人口密度大幅增加,这给公校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多伦多和皮尔区的公校教育局已相继在上百间公寓大楼前帖告示,称入住公寓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到区内的学校读书。
多伦多教育局发言人伯德(Ryan Bird)表示,本市很多学校,都有同Morse Park小学一模一样的问题。那些受家长热捧、所谓的“名校区”,情况更加严重。
例如在Yonge和Sheppard地区,有两间“名校”McKee小学和Earl Haig中学。近年来该区高层公寓一幢幢落成,而家长为了让孩子就读“名校”,纷纷购买公寓,或者在楼内租房。
然而,随着两所学校学生满员,现在即便入住附近的公寓,也无法在那里就读了。
再来看温哥华
温哥华市在2017年7月27日宣布提出新计划,将要求开发商未来在新项目中,至少保留20%的可负担房屋单位。
温哥华城市规划副主任海德(Susan Haid)表示,为鼓励开发商兴建可负担房屋单位,未来可允许开发商提高建筑密度,放宽停车场要求、或免除新的建筑税项。
温哥华市政府计划,在未来25年内,要将温西Oakridge地区打造成“第二市中心”,该区主要的大街将会
兴建多栋高层公寓
,最高可达18层;内街的
大批独立屋也可能被拆迁
,改建成
4到6层的矮层公寓或城市屋
。这个新城市中心也是温西Cambie走廊第三期开发案的一部分。

据温市府规划,“Oakridge城市中心”西起Willow St、南至W 45th St、东达Alberta St、北到W 37th St。“Oakridge城市中心”被南北向的Cambie St及东西向的W 41th St贯穿切成4区,其中西南方为Oakridge商场,另外三区皆会成为中高密度的住宅区。
Haid透露,这些住宅区公寓最高将会达到18层,而较高的建筑只会集中在Cambie St及W 41th St十字路口的周边,而内街则多为4到6层的公寓或城市屋。
所以,小编认为,在规划沿线有地的独立屋会越来越值钱,房主可以hold住;同时要做好心理准备:买了名校附近的公寓,未来不一定能够成功入读。一些公寓楼的开发商也将类似的条款列入了买卖合同,以免日后买家的孩子上不了“名校”,前来找麻烦。
有何解决、应对之道?如何为孩子的未来打造好的朋友圈?大家讨论~~~
大家都在看
此文参考CBC,global news,加西周末、星岛、明报、找房网等多处资料,特此鸣谢!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