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人媒体的报道中不乏各种针对华人移民的微词。基本上,有关华人的新闻多半是负面的:诸如豪宅空置,高资产低收入,开豪车不守交规,甚至冒领福利,偷瓜偷菜等等。
这些报道不能一概斥之抹黑,因为都有例证;但要是说,这就是华人的全貌,且一有负面新闻,就高调宣扬,而无视华人对社区的种种贡献(捐款、赈灾、义工等),那也是一种偏见或隐性的歧视
就豪宅空置而言,从社会公平的正义立场看确有不合理之处。然而,这并非华人独有的现象
与其说是华人之罪,勿宁说是富人之罪。我们身处有阶级分层的社会,贫富差距一直存在。资本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区别,在于从特权社会过渡到机会较为均等的金钱社会。基于金钱的不平等比起基于特权的不平等已经算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要完全消除贫富差距,真正实现人人财务平等,人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豪宅空置的话题,今天富有的中国人不仅在中国各地有多处多套住房,而且在海外也广泛置业,令世人侧目:
然而,各国皇室后裔,好莱坞的明星,硅谷的科技精英,各种赛事的体育尖子,经营各行致富的社会名流,经常出书演讲的政界大佬,不都是拥有至少一套以上的住房吗?就连国人认为俭朴的小札,近期也被曝料拥有三所豪宅,更不用说默多克之流了。这些豪宅遍布世界各地,拥有美景和舒适的气候,它们作为主人真正意义的别墅(度假房),基本上不会用来出租,而是多半时间空置,很少时间使用。即使是普通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会在一些喜欢的地方购置小公寓用做度假,比如加拿大为数不少的“雪鸟”一族,在美国的夏威夷、佛罗里达、棕榈泉等购有避寒度假房。
坊间近来流传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是的,身为买不起房的穷人,如果有一天贷款购置了一所房子,肯定不会把它空置,而是最大化地利用这所房子的全部价值。他们或者用多余的房间做homestay,招学生住宿;或者会把楼下(甚至楼上或车库)的第二套间出租;或者在外出度假时,将暂时空置的一个月、两周打广告出租,以期多少有所收入,补贴家用。于他们而言,白白空置不用,而需要付出一大笔钱来维护保养,交不菲的地税保险,甚至还要雇人定期清理打扫,真的是很不上算的。
反之,对富人而言,出租既麻烦又不安全,还要增加报税等琐事。出租的房子,如果对装修有所损毁,根本不是租金收入所能补偿。所以,富人空置豪宅与穷人居住价值最大化是这个社会的两极现象,不足为怪。
西媒在报道娱乐明星如皮特在法国大修豪宅度假房时,不会指责他花费巨资的不当和不公平;在报道邓文迪与布莱尔在默多克的某个度假别墅幽会时,也不会指责他们拥有多套物业,且多数时间这些物业也是空置浪费。还有很多例子,不一而足。
然而,在面对新富起来的中国人购置了豪宅却不居住时,本地社区却不能淡定地面对了。这就引出他们不平的另一问题,凭什么中国人那么有钱?对于多数未去过中国的人们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只是一个数字。而挟巨资来到他们的身边,大肆买买买的中国人才真的让他们感到了一种威胁或恐惧。这种改变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原来的认知几乎全部颠覆,原本的生活模式因这一旋风而变得脆弱难恃。这对于留在西人脑海里百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印象大不相符,而心理上已经固化的优越感也确实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贫穷限制人们的想象力一样,偏见同样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我认识的一个西人学者,有学识有教养,但他却有一个令我不解的根深蒂固的理念。
他认为华人来到此地,最好住到偏远郊区,世代从事农作物、矿产、酿酒、制鞋等等的体力劳动,才是对本地社区有贡献的受欢迎的移民,才能成为西人主流社会点赞并接纳和包容的模范族裔。说真的,21世纪还能听闻到这种论调,实在让我惊奇。这种偏见既过时保守,也完全不具备西方哲学中平等博爱的精神,而是透着蓄奴社会种族歧视的陈腐味道。可叹这类理念在今天的加拿大仍有一定市场,并能形诸报端,引起热议。
以我之见,多元宽容,民主法治的加拿大,对事对人不应有双重标准。如果购置豪宅时没有居住上的限制条款,购置后按时交税、买保险,同时豪宅主人遵守本地社区的种种法规与附例(Bylaw),他们有权安排房产的使用,而不应受到过多的打扰与恶评。在私有财产享有受尊重与被保护的权益上,华人不应有别于其他族裔; 贫富不均的社会差距不应由华人独自承担罪责。
声明:加拿大之声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文章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来稿照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国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