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
文/龙新民
2018年3月,在湖南郴州举行了纪念湘南起义90周年活动。距郴州市区正东百余公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汝城县。汝城县里,有一个“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
纪念活动期间,近百名与会同志满怀深情来到沙洲村里,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又一次受到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深刻教育。
红军故事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途经汝城,于汝城文明司进行了长征半个月来的首次较长时间的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卫生部设在沙洲村。与红军卫生部紧挨着的是一排具有湘南风格的民居,“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就住在这其中的房子里。
红军到达沙洲村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都上山躲起来了。徐解秀因为生小孩坐月子,一家人就留在村子里。一天,有三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起家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百姓不要害怕,回到村里来。晚上这三位女红军就借宿在徐解秀家。
徐解秀家里外两间房子,里面的一间厢房大约15平方米,开着一扇小窗户,房里摆着一张1米多宽的木床,床上只有一块烂棉絮和一件旧蓑衣。看到这情形,三位女红军就打开她们行军背着的一条被子,同徐解秀母子一起五个人横盖着这条被子挤在床上睡觉,徐解秀的丈夫朱兰方则在外屋为女红军放哨。
三天后,三位女红军随部队长征出发,临走时,她们要将被子留给徐解秀一家,徐解秀执意不要,推来推去,于是一位女红军找来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留下半条给徐解秀。三位女红军对她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敌人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
1984年11月7日下午,徐解秀老人(中)给罗开富等人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红军离开沙洲村,离开汝城,又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老百姓赶到村里的祠堂,逼迫大家说出谁为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肯说,于是敌人就一户一户地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条被子被搜走了,还强拉踢打让徐解秀在祠堂里跪了半天。
红军离开了沙洲村,红军留下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一直深深印在徐解秀的心中,印在沙洲村几十户老百姓的心中,印在汝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思念不尽
1984年10月,适逢红军长征开始50周年。从这年10月起,《经济日报》派出记者罗开富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进行连续报道。
1985年8月25日于四川若尔盖县班佑寨,在红军翻越的第五座大雪山打鼓山腰,罗开富(中)在休息。
11月3日,罗开富采访进入湖南汝城。11月7日,他到沙洲村实地采访当年长征中红军住过、工作过的旧址。据罗开富介绍,在他到村里采访时,一位老人总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似乎有什么话要说。罗开富停下脚步,同老人聊了起来。
那年81岁的徐解秀头一句话便问:“记者同志,当年给我半条被子的三位红军姑娘,如今你晓得她们在哪里?”徐解秀领着罗开富来到自己家中,详详细细地讲述了50年前三位女红军给她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
在三位女红军睡过觉的木床前,徐解秀深情地说:“那三个红军姑娘走后,这床我就没有再搬动过,心里想,红军姑娘会回来看我的。”“三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心也好。记者同志,你想想,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人,哪有这样好的军队?她们要爬山、过水,风里来雪里去,我哪能要她们的被子?可是她们不依。”徐解秀请记者一定帮她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罗开富在徐解秀家采访完后离开沙洲村,徐解秀把他送到村边山脚下,这也是当年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分别的地方。徐解秀说:“虽然那时候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罗开富(右)重走长征路途中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了罗开富“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专稿《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首次在媒体上宣传介绍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并表达了徐解秀老婆婆请记者寻找三位女红军下落的心愿。
这篇报道见报后,引起热烈反响,也受到参加过长征的邓颖超等老红军的高度重视。在邓颖超亲自关心下,有关方面展开了一场寻找三位红军姑娘的行动,但最终未能找到她们的下落,或许她们早已牺牲在长征路上。邓颖超还专门把罗开富叫去当面交代,让罗开富代表她和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向徐解秀老人表示慰问和感谢,并给徐解秀老人买了床被子送去,以兑现当年三位女红军的诺言。
徒步重走长征路采访归来后,罗开富曾5次到过沙洲村,每次都会带去一条新被子。徐解秀生前也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当年与红军女战士共同用过的木盆、火钳、烤火盆等物品送给罗开富留念。罗开富说:“看到这些物品,我就想到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没有红军长征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罗开富的深入采访和《经济日报》的报道广泛宣传介绍了“半条被子”的故事。自此之后,诸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先后到沙洲村报道“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这一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罗开富
鱼水情深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深刻精神内涵,提出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六方面要求。其中,在讲到第三个方面的要求“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时,他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引述的这个具体事例,是党的领导人第一次赋予“半条被子”的故事如此高度的政治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深感染着聆听讲话的与会同志,也深深感染着收看、收听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社会各界干部群众。步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我就听到很多人在谈论“半条被子”的故事。沙洲村的老百姓、汝城的老百姓、郴州的老百姓、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感受到“半条被子”的温暖。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弘扬长征精神,郴州市决定把沙洲村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把红色历史文化与湘南民居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到目前为止,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已接待游客81万人次,日均约1500人次,沙洲村面貌焕然一新。
汝城沙洲村风貌
精神财富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处处感受得到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对人们的巨大吸引力、感染力。在红色文化陈列馆里,参加湘南起义90周年纪念活动的同志,不论是部队将军、党史界专家学者,还是地方的干部群众,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介绍。
看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大家深深感悟到,红军与沙洲村老百姓和汝城人民这种鱼水情深、血肉联系,正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
在徐解秀的家里,她的二儿子朱中雄接待了我们。细心察看房间的一砖一瓦,注视着当年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母子共同睡过的小木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和在这极为艰苦条件下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场面。在村里文化广场的“半条被子”主题雕塑前,目睹着三位红军女战士将“半条被子”递到徐解秀手中的逼真造型,那种情与爱的传递、心与心的相通,令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此刻,我们也从心底里激发出坚定的信念: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书写好新时代的党群鱼水情、军民鱼水情。
汝城市“半条被子”主题雕塑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我们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人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常怀爱民之心、常思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必须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样一种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半条被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走进沙洲村,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我们也不由得想到,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有着多少像“半条被子”这样的红色故事,有着多少像沙洲村这样的红色基地,有着多少像徐解秀这样的党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这些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党和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努力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特别是要注重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把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同贯彻实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为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随着“半条被子”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汝城、走进沙洲村,去感悟“半条被子”的精神,去感受“半条被子”的温暖。
(本文原载于《经济日报》2018.5.6)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一文
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
本报湖南宜章8日电   “记者同志,当年给我半条被子的三位红军姑娘,如今你晓得她们在哪里?”一见面,徐解秀婆婆就这样问我们。
徐解秀住汝城文明乡沙洲村,今年八十一岁。五十年前的11月7日至13日,中央和军委纵队红一、三、五、八、九军团部队,先后经过文明乡。那时沙洲村有七十多户,除六户地主、土豪逃跑外,家家都腾房给红军住。
徐解秀家也接待了红军。有一天,来了三位女红军战士,和她一起睡在厢房里,向她宣传共产党主张和红军宗旨,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她家。徐解秀和丈夫朱兰方为红军磨稻谷,又为红军缝米袋。这三位女红军走时,见她家很苦,只有一堆烂棉絮,就把她们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她。
解秀婆婆对记者说:“同志,你想想,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军队。她们要跋山、过水,风里来雪里去,我哪能要她们的被子?可是她们不依。”在村里,听六十八岁的朱青松介绍,红军走后,敌人把全村人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不说,就搜家。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也被搜走了。
解秀婆婆说,东西拿得走,我对红军的想念没有停过。这三位姑娘和大部队走时,她要送一程,被劝阻了。分别时,这三位姑娘一步三回头说:大嫂,胜利后再见!
解秀婆婆说,五十年过去了我现在更想念她们。我想告诉她们,这里的人民生活很好,当初为红军做过一点事的老人,现在都得到政府的关心和爱护。解秀婆婆的孙子朱和荣,今年三十一岁,他告诉我,村干部常来看望他奶奶,生病时村里青年人争着为老人买药,送好吃的。
我是7日早上离开盈洞乡,中午到达沙洲村的。解秀婆婆身体很好,她领我们看了新屋又看老屋。她站在厢房里对我们说,这就是三位女红军住过的地方。她说,三位女红军都是二十多岁,剪短发,长得也都好,请记者同志帮忙打问:她们在哪里?请告诉她们:我一直想念着她们!
(本文原载于《经济日报》1984.11.14 罗开富) 

这是我们的“旧报新读”栏目——
世间文章千千万,总有那些“不寻常”,如航标,如星宿,熠熠发光。它们或是岁月的刻痕,或是历史的见证,或是时代的坐标,或是命运的呐喊,或是人世的长歌……这些文章不仅“美”,而且“真”,还很“实”,彰显出文字的劲道与力度。朱光潜先生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何况,一些文章一开始就如此“不寻常”。
40年前,中国的大门敞开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如壮丽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醒来,中国在蜕变,中国在腾跃,中国在飞翔。这个进程波澜壮阔,这个过程扣人心弦,这个历程回味无穷。
《文摘报》开办“旧报新读——改革开放40年路上的人和事”专栏,设想将此间那些动人而“不寻常”的篇章重新打开,重新唤醒,重新编排,请你读,请你品,请你思,请你想,这一块块新时代的基石,助你登高望远,朝着未来的方向。
 • end • 
  我想,下面这些你也会喜欢——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责编 | 侯楠楠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